"使用者:T28906/網頁測試"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 次修訂)
行 15: 行 15:
 
[[檔案:馬偕墓園20131019.jpg|150px|馬偕墓園]]
 
[[檔案:馬偕墓園20131019.jpg|150px|馬偕墓園]]
 
</marquee>
 
</marquee>
<font  color="#A52A2A" size="6" face="微軟正黑體">淡水維基館 Tamsui Wiki</font>
+
<font  color="#A52A2A" size="6" face="微軟正黑體">'''淡水維基館 Tamsui Wiki'''</font>
 
</td>
 
</td>
 
<td width="35%">
 
<td width="35%">
行 41: 行 41:
  
 
<center>
 
<center>
<table border="0">
+
<table border="0" VALIGN=TOP>
 
<tr>
 
<tr>
 
<td>
 
<td>
{{Clickable button|123|'''景點'''|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
{{Clickable button|:分類:景點|'''景點'''|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td>
 
</td>
 
</tr>
 
</tr>
 
<tr>
 
<tr>
 
<td>
 
<td>
{{Clickable button|123|'''飲食'''|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
{{Clickable button|:分類:飲食|'''飲食'''|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td>
 
</td>
 
</tr>
 
</tr>
 
<tr>
 
<tr>
 
<td>
 
<td>
{{Clickable button|123|'''人物'''|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
{{Clickable button|:分類:人物|'''人物'''|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td>
 
</td>
 
</tr>
 
</tr>
 
<tr>
 
<tr>
 
<td>
 
<td>
{{Clickable button|123|'''團體'''|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
{{Clickable button|:分類:團體|'''團體'''|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td>
 
</td>
 
</tr>
 
</tr>
 
<tr>
 
<tr>
 
<td>
 
<td>
{{Clickable button|123|'''地區'''|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
{{Clickable button|:分類:地區|'''地區'''|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td>
 
</td>
 
</tr>
 
</tr>
 
<tr>
 
<tr>
 
<td>
 
<td>
{{Clickable button|123|'''機構'''|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
{{Clickable button|:分類:機構|'''機構'''|iconPrimary=ui-icon ui-icon-triangle-1-e|class=ui-button-blue}}
 
</td>
 
</td>
 
</tr>
 
</tr>
行 82: 行 82:
 
<td>
 
<td>
 
=='''認識淡水維基館'''==
 
=='''認識淡水維基館'''==
「[[淡水維基館]]」創建於2013/09/13,旨在紀錄淡水的一切: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生活點滴、觀光旅遊、吃喝玩樂 ... 等等,只要與淡水有關無所不包。<br>  [[淡水]]往昔是一個地方的概稱,指依靠淡水河建立的城鎮聚落,隨著時代演進,地理範圍亦有所變化。歷史上曾有淡水廳、淡水縣、淡水郡、淡水街、淡水鎮、淡水區等行政區劃,清治時期淡水甚至曾是北台灣的總稱。如今的淡水是指新北市的轄區淡水區,位於台灣西北部淡水河出海口北岸,遠在中國清朝時期即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台灣北部船舶往來的重要港口,進而帶動其繁榮與發展。
+
'''[[淡水維基館]]'''」創建於2013/09/13,旨在紀錄淡水的一切: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生活點滴、觀光旅遊、吃喝玩樂 ... 等等,只要與淡水有關無所不包。<br>  [[淡水]]往昔是一個地方的概稱,指依靠淡水河建立的城鎮聚落,隨著時代演進,地理範圍亦有所變化。歷史上曾有淡水廳、淡水縣、淡水郡、淡水街、淡水鎮、淡水區等行政區劃,清治時期淡水甚至曾是北台灣的總稱。如今的淡水是指新北市的轄區淡水區,位於台灣西北部淡水河出海口北岸,遠在中國清朝時期即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台灣北部船舶往來的重要港口,進而帶動其繁榮與發展。
 
</td>
 
</td>
 
</tr>
 
</tr>
行 105: 行 105:
 
<tr>
 
<tr>
 
<td width="40%" VALIGN=TOP>
 
<td width="40%" VALIGN=TOP>
==相片欣賞==
+
=='''相片欣賞'''==
 +
<br>
 +
<choose>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淡水臺銀日式宿舍'''</font><br>
 +
  興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最初是新松島旅館,民國30年(1941年)被台灣銀行收購,因為融合日式和西洋建築,民國100年(2011年)8月3日成為市定古蹟,已經有超過70年歷史。[[檔案:淡水臺銀日式宿舍門口.jpg|500px|淡水臺銀日式宿舍]]</option>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font><br>
 +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位在淡水鎮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1860年(清咸豐10年)清廷依北京條約對外開放四港,淡水港迅速成為北臺灣第一大港、佔全臺貿易量六成以上。洋商亦快速進駐,有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五大洋行,之後嘉士洋行也並列位於淡水烽火段及鼻仔頭等地方。1894年11月,當時著名茶葉外銷洋行「嘉士洋行」的英籍商人范嘉士(Francis Cass)透過中間人向滬尾草寮莊外鼻仔頭居民紀化三,以2千4百銀元及「盡斷根永遠出租田園山埔地段字」的名義承租約一甲的土地,並興建倉庫,經營茶葉貿易。[[檔案: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jpg|500px|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option>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滬尾偕醫館'''</font><br>
 +
[[滬尾偕醫館]](Hobe MacKay Hospital)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
 +
 
 +
  [[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 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檔案:滬尾偕醫館.jpg|500px|滬尾偕醫館]]</option>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淡水紅毛城'''</font><br>
 +
  紅毛城位在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家一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檔案:2012-淡水紅毛城2.jpg|500px|淡水紅毛城]]</option>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小白宮'''</font><br>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俗稱小白宮。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清咸豐8年)清朝在英法聯軍時戰敗後與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1860年(咸豐10)天津條約(1858年簽訂,1860年互換)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於1861年7月(咸豐11年6月)抵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況,因臺灣府城海口淤滯、船隻難停泊不適合做為通商港口,最後議定滬尾作為通商碼頭,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海關業務主要是徵收進出口船隻裝載貨物的稅款,同時擔任償還列強賠款、外債擔保的角色。而後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洋關亦正式設立,並興建海關官邸提供稅關長、秘書(書記)及其他海關官員居住。[[檔案:小白宮20131019.jpg|500px|小白宮]]</option>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淡水紅樓'''</font><br>
 +
淡水紅樓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與已經拆除的「白樓」齊名。該建築在2000年整修後,現今已成為了複合式餐廳與藝文館。[[檔案:淡水紅樓06.jpeg|500px|淡水紅樓]]</option>
 +
<option><font size="5" face="微軟正黑體" color="#AA0000">'''馬偕墓園'''</font><br>
 +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建於西元1901年(清光緒27年)馬偕辭世時,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
 
 +
  馬偕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左拉村(Zorra)人,神學院畢業後不久,馬偕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於1871年(清同治10年)奉派來臺。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次年3月9日乘輪船北上抵達當時的滬尾(現今新北市淡水區),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並著有貢獻成為近代北部臺灣史上具有極重要地位的外國人士。[[檔案:馬偕墓園20131019.jpg|500px|馬偕墓園]]</option>
 +
</choose>
 +
 
 +
 
 +
 
  
 
</td>
 
</td>
<td width="60%">
+
<td width="60%" VALIGN=TOP>
 
=='''紀錄片: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人物誌]] / [[淡水食貨志|食貨志]]'''==
 
=='''紀錄片: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 [[大淡水地區全紀錄人物誌|人物誌]] / [[淡水食貨志|食貨志]]'''==
 
<choose>
 
<choose>
行 244: 行 267:
  
 
<!-----------------------專題--->
 
<!-----------------------專題--->
<table border="1" >
+
 
 +
<table border="0" >
 
<tr>
 
<tr>
<td height="100px">
+
<td height="100px" width="50%" VALIGN=TOP>
 
=='''美食推薦'''==
 
=='''美食推薦'''==
 
<choose>
 
<choose>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阿給.jpg|320px|left]]
+
[[檔案:阿給.jpg|300px|left]]
 
  [[淡水阿給]],日文「油炸豆腐皮」(油揚げ(aburaage),簡稱あげ(age)),是淡水有名的小吃之一。作法是將四方形的油豆腐斜角對切成三角形,挖去中間的豆腐,然後填充炒過的冬粉,再以魚漿封口,然後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風味極佳。
 
  [[淡水阿給]],日文「油炸豆腐皮」(油揚げ(aburaage),簡稱あげ(age)),是淡水有名的小吃之一。作法是將四方形的油豆腐斜角對切成三角形,挖去中間的豆腐,然後填充炒過的冬粉,再以魚漿封口,然後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風味極佳。
  
行 259: 行 283: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滬尾餅鋪1.JPG|300px|left]]
 
[[檔案:滬尾餅鋪1.JPG|300px|left]]
 
  [[劉銘桐]]於25年前在淡水創立,他堅持健康與美味並重,所有產品都是全素或蛋素,不使用任何防腐劑。店內招牌為大餅、花粉酥與鳳梨酥。大餅內包著紅豆麻糬的內餡,甜而不膩;花粉酥則是將花粉包在鬆軟的餅皮內,吃起來特別爽口;鳳梨酥則捨棄一般以調味冬瓜與香料替代,[[滬尾餅鋪]]的內餡則為真正鳳梨果肉。
 
  [[劉銘桐]]於25年前在淡水創立,他堅持健康與美味並重,所有產品都是全素或蛋素,不使用任何防腐劑。店內招牌為大餅、花粉酥與鳳梨酥。大餅內包著紅豆麻糬的內餡,甜而不膩;花粉酥則是將花粉包在鬆軟的餅皮內,吃起來特別爽口;鳳梨酥則捨棄一般以調味冬瓜與香料替代,[[滬尾餅鋪]]的內餡則為真正鳳梨果肉。
行 266: 行 290: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新建成餅店.JPG|300px|left]]
 
[[檔案:新建成餅店.JPG|300px|left]]
 
  '''[[新建成餅店]]'''成立於民國四十年,當時創始人[[林清鐓]]先生還是糕餅店學徒。在1951年,他正式創辦了新建成餅店,開店至今已有近一甲子的時間,新建成餅店研發出不少產品。除了最暢銷的芝麻蛋黃餅外,還有和生餅、米香、沙其馬,以及傳統婚禮需要的禮餅,目前店中顧客以準備訂婚的新人和家屬居多,零售的比率較低。最暢銷的芝麻蛋黃餅,外皮佈滿著芝麻,在吃下之後,滿口的芝麻香殘留於口齒之間,內餡的冬瓜和蛋黃融合ㄧ體;不能吃蛋黃的朋友,店家也貼心設計不加蛋黃的產品。
 
  '''[[新建成餅店]]'''成立於民國四十年,當時創始人[[林清鐓]]先生還是糕餅店學徒。在1951年,他正式創辦了新建成餅店,開店至今已有近一甲子的時間,新建成餅店研發出不少產品。除了最暢銷的芝麻蛋黃餅外,還有和生餅、米香、沙其馬,以及傳統婚禮需要的禮餅,目前店中顧客以準備訂婚的新人和家屬居多,零售的比率較低。最暢銷的芝麻蛋黃餅,外皮佈滿著芝麻,在吃下之後,滿口的芝麻香殘留於口齒之間,內餡的冬瓜和蛋黃融合ㄧ體;不能吃蛋黃的朋友,店家也貼心設計不加蛋黃的產品。
行 273: 行 297: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淡水滬尾豆花.jpg|300px|left]]
 
[[檔案:淡水滬尾豆花.jpg|300px|left]]
 
  '''[[淡水滬尾豆花店]]'''位於淡水英專路巷內。滬尾豆花主要是豆花的製成從研磨黃豆到凝固成形,完全是採用手工的傳統方法,保留黃豆的原味,這些由老闆親自手工完成,老闆是要讓客人吃得健康與安心。
 
  '''[[淡水滬尾豆花店]]'''位於淡水英專路巷內。滬尾豆花主要是豆花的製成從研磨黃豆到凝固成形,完全是採用手工的傳統方法,保留黃豆的原味,這些由老闆親自手工完成,老闆是要讓客人吃得健康與安心。
行 280: 行 304: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淡水蝦捲.JPG|300px|left]]
 
[[檔案:淡水蝦捲.JPG|300px|left]]
 
  [[淡水蝦捲|蝦捲]]是[[淡水]]其中一項地方小吃。據說[[淡水蝦捲|蝦捲]]的由來,可以追溯到30年前,是以前擺攤於[[淡水河]]邊的某一個阿伯發明的。
 
  [[淡水蝦捲|蝦捲]]是[[淡水]]其中一項地方小吃。據說[[淡水蝦捲|蝦捲]]的由來,可以追溯到30年前,是以前擺攤於[[淡水河]]邊的某一個阿伯發明的。
行 287: 行 311: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鐵蛋.JPG|300px|left]]
 
[[檔案:鐵蛋.JPG|300px|left]]
 
  '''[[鐵蛋]]'''是由滷蛋衍生成的蛋類小吃,外表有著巧克力般的迷人色澤,口感Q彈結實有咬勁,越嚼越香,口中並會不時散發著濃郁甘醇的醬香與蛋香,是淡水特色的名產。
 
  '''[[鐵蛋]]'''是由滷蛋衍生成的蛋類小吃,外表有著巧克力般的迷人色澤,口感Q彈結實有咬勁,越嚼越香,口中並會不時散發著濃郁甘醇的醬香與蛋香,是淡水特色的名產。
行 294: 行 318:
  
 
<option>
 
<option>
<font size="3">
+
<font size="2">
 
[[檔案:魚酥.JPG|300px|left]]
 
[[檔案:魚酥.JPG|300px|left]]
 
  '''[[魚酥]]'''是淡水有名的小吃之一,在淡水賣魚酥的在[[淡水老街|中正老街]]上有有10多攤,店家中,以[[味香魚丸店]]是淡水魚酥為創始老店,所賣的魚酥包裝則以老闆[[許義]]為名。
 
  '''[[魚酥]]'''是淡水有名的小吃之一,在淡水賣魚酥的在[[淡水老街|中正老街]]上有有10多攤,店家中,以[[味香魚丸店]]是淡水魚酥為創始老店,所賣的魚酥包裝則以老闆[[許義]]為名。
行 303: 行 327:
  
 
</td>
 
</td>
</tr>
+
<td width="50%" VALIGN=TOP>
<tr>
+
=='''古蹟巡禮'''==
<td>
+
 
123
+
<choose>
 +
 
 +
<option>
 +
 
 +
{|
 +
|-
 +
|[[檔案:小白宮20131019.jpg|200px]]||[[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入口.JPG|200px]]||[[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JPG|200px]]||[[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jpg|200px]]||[[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解說碑.jpg|200px]]||[[檔案:清水磚砌圍牆.jpg|200px]]
 +
|}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咸豐8年)的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再經[[1860年]](咸豐10)北京條約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臺,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因此在[[1862年]](同治元)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
 +
|-
 +
|[[檔案:2012-淡水紅毛城2.jpg|left|200px]]||[[檔案:紅毛城古砲區.jpg|left|200px]]||[[檔案:紅毛城-九面旗2.jpg|left|200px]]||[[檔案:紅毛城-英國領事館.jpg|left|200px]]
 +
|} [[紅毛城]]位在[[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家一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
  該城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聖多明哥城]](或稱[[聖多明哥堡]])。[[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  ---[[紅毛城|'''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檔案:淡水禮拜堂.jpg|300px|left]]  [[淡水禮拜堂]]位於[[淡水]]馬偕街8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之一。 ---[[淡水禮拜堂|'''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滬尾砲台-北門鎖鑰.JPG|300px|left]]  [[滬尾礮臺]]位在油車里油車口4號,今[[淡水高爾夫球場]]西側。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1889年]](光緒15)大礮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滬尾礮臺|'''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牛津學堂2013.10.19.jpg|300px|left]]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係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滬尾偕醫館.jpg|300px|left]]  [[滬尾偕醫館]]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1879年]]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滬尾偕醫館|'''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jpg|300px|left]]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位在淡水鎮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此處包含數座大小不等的倉庫及昔日載運貨物、油料的火車月臺與鐵軌。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窗臺、門框架都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臺除厚重鐵窗外,內部也使用磚統木製門栓,內部承載使用方形磚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頂架構。經多年修復,[[2011年]],委由[[淡水文化基金會]]負責再利用,風華再現,已成淡水重要參觀景點。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于右任墓園正面.JPG|300px|left]]  [[于右任墓園]],建於[[1964年]],位於新北市淡水區草麓段0002─0000地號國有土地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土地管理者。位於陽明山至淡水鎮公路線之中點(巴拉卡公路中段),緊鄰大屯自然公園。 ---[[于右任墓|'''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福佑宮20120325.jpg|300px|left]]  [[福佑宮]]位在淡水中正路200號,相傳建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福建泉州府七邑(七縣份),受不了異族統治和滿懷反清復明的志士相繼渡海來台,透過宗教性結社增進之間的團結,首先建廟,順迎供奉湄洲媽祖為庇蔭,是滬尾街上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早期移民渡海來臺灣,因此,先民對於海上守護神媽祖格外尊崇。[[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第三級古蹟,種類為寺廟。 ---[[福佑宮|'''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淡水外僑墓園20131019.jpg|300px|left]]  [[淡水外僑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淡水外僑墓園|'''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淡水臺銀日式宿舍-左.jpeg|300px|left]]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興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最初是新松島旅館,民國30年([[1941年]])被台灣銀行收購,因為融合日式和西洋建築,民國100年([[2011年]])8月3日成為市定古蹟,已經有超過70年歷史。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馬偕墓園20131019.jpg|300px|left]]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建於西元[[1901年]](清光緒27年)[[馬偕]]辭世時,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馬偕墓|'''更多內容''']]
 +
</option>
 +
 
 +
<option>
 +
[[Image:重建街16號.JPG|300px|left]]  [[重建街16號]]街屋建築與[[重建街14號]]建築同樣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 ---[[馬偕墓|'''更多內容''']]
 +
</option>
 +
</choose><p align='right'>'''更新日期:2014/05/18''' ({{TempEdit|景點介紹|編輯}})</p>
 +
 
 +
 
 
</td>
 
</td>
 
</tr>
 
</tr>
 
</table>
 
</table>
 +
<hr>
 +
<br>
 +
=='''開始編輯'''==
 +
<font size="3" face="微軟正黑體">
 +
{{Clickable button|使用說明:目錄|'''要怎麼開始編輯?'''|iconPrimary=ui-icon ui-icon-help|class=ui-button-green}}{{Clickable button|使用說明:沙盒|'''先試試身手!'''|iconPrimary=ui-icon ui-icon-pencil|class=ui-button-green}}{{Clickable button|ThisSite:編輯討論區|'''去哪裡問問題?'''|iconPrimary=ui-icon ui-icon-comment|class=ui-button-green}}</font>
 +
 +
__NOTOC__

於 2014年11月10日 (一) 10:56 的最新修訂

<MARQUEE onMouseOver="this.stop()" onMouseOut="this.start()" scrollAmount="1" behavior="alternate" scrollDelay="0" width="100%" height="100%">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 滬尾偕醫館 淡水紅毛城 小白宮 淡水紅樓 馬偕墓園 </marquee> 淡水維基館 Tamsui Wiki

 註冊帳號  網頁日誌  淡水維基館FB

淡水發展史淡水大事記淡水八景


2024年06月20日(週四)10:13

2,307個頁面|5,561張圖片 
[[Special:Statistics|模板:NUMBEROFVIEWS]]次點閱|923位註冊使用者

 景點

 飲食

 人物

 團體

 地區

 機構

認識淡水維基館[編輯]

淡水維基館」創建於2013/09/13,旨在紀錄淡水的一切: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生活點滴、觀光旅遊、吃喝玩樂 ... 等等,只要與淡水有關無所不包。
  淡水往昔是一個地方的概稱,指依靠淡水河建立的城鎮聚落,隨著時代演進,地理範圍亦有所變化。歷史上曾有淡水廳、淡水縣、淡水郡、淡水街、淡水鎮、淡水區等行政區劃,清治時期淡水甚至曾是北台灣的總稱。如今的淡水是指新北市的轄區淡水區,位於台灣西北部淡水河出海口北岸,遠在中國清朝時期即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台灣北部船舶往來的重要港口,進而帶動其繁榮與發展。

淡水NEWS[編輯]

--更多訊息 (編輯)



相片欣賞[編輯]


馬偕墓園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建於西元1901年(清光緒27年)馬偕辭世時,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馬偕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左拉村(Zorra)人,神學院畢業後不久,馬偕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於1871年(清同治10年)奉派來臺。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次年3月9日乘輪船北上抵達當時的滬尾(現今新北市淡水區),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醫療與教育等多項事業,並著有貢獻成為近代北部臺灣史上具有極重要地位的外國人士。馬偕墓園



紀錄片:大淡水地區全紀錄 - 人物誌 / 食貨志[編輯]

  琉傳天下藝術館,坐落於淡水工業區裡的寶藏巖。琉璃是光的容器,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下,所看到的會是不一樣的光景,而在不同的心境下觀看,會帶給你不同的感覺和思考。


美食推薦[編輯]

滬尾餅鋪1.JPG

  劉銘桐於25年前在淡水創立,他堅持健康與美味並重,所有產品都是全素或蛋素,不使用任何防腐劑。店內招牌為大餅、花粉酥與鳳梨酥。大餅內包著紅豆麻糬的內餡,甜而不膩;花粉酥則是將花粉包在鬆軟的餅皮內,吃起來特別爽口;鳳梨酥則捨棄一般以調味冬瓜與香料替代,滬尾餅鋪的內餡則為真正鳳梨果肉。


古蹟巡禮[編輯]

淡水外僑墓園20131019.jpg
  淡水外僑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更多內容

更新日期:2014/05/18 (編輯)




開始編輯[編輯]

 要怎麼開始編輯?  先試試身手!  去哪裡問問題?

導覽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