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環保志/海流之向—劉金源"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淡水環保志模板|海流之向—劉金源|{{youtube|EcBb7zhGc1Y|450|center|海流之向—劉金源}}|
+
{{淡水環保志模板|海流之向—劉金源|{{youtube|_sArnIUZABs|450|center|海流之向—劉金源}}|
  
 
===人生如海,在廣闊的大海中漂流===
 
===人生如海,在廣闊的大海中漂流===
 +
 +
 
====沒有終點的繼續冒險,繼續接受各種挑戰====
 
====沒有終點的繼續冒險,繼續接受各種挑戰====
 +
 
:「就像阿甘正傳的阿甘,一生不停地奔跑著,我把自己想完成的事,都盡力做到最好,秉持冒險家精神,永遠對新的事物保持熱忱。我相信我有很多的歷練,而這些都是用一生換來的。」──劉金源
 
:「就像阿甘正傳的阿甘,一生不停地奔跑著,我把自己想完成的事,都盡力做到最好,秉持冒險家精神,永遠對新的事物保持熱忱。我相信我有很多的歷練,而這些都是用一生換來的。」──劉金源
 +
 
====「當你真正瞭解海洋時,看著大海的無邊無際,你的心胸、想法、處世待人將更寬闊、更圓融,這就是海的魅力。」====
 
====「當你真正瞭解海洋時,看著大海的無邊無際,你的心胸、想法、處世待人將更寬闊、更圓融,這就是海的魅力。」====
:今年65歲的劉金源,投入海洋領域已二十多年,被問起海洋對自身的意義,劉金源笑了笑,從他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海洋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回憶起自身與海洋的連結,大學時誤打誤撞選了海洋學系,將他與海洋的緣分牽起,就此展開與海相伴的人生。
+
 
 +
: 今年65歲的劉金源,投入海洋領域已二十多年,被問起海洋對自身的意義,劉金源笑了笑,從他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海洋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回憶起自身與海洋的連結,大學時誤打誤撞選了海洋學系,將他與海洋的緣分牽起,就此展開與海相伴的人生。
 +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阿甘正傳》====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阿甘正傳》====
 +
 
:考大學時,因未發掘心中所選科目,誤打誤撞進入了較冷門的海洋學系,不同於機械、電機較偏向技術專業的科系,海洋學系以培養學生對海洋的素養為主,瞭解海洋的物理、生物、地質等學問,大學成為劉金源與海洋的連結點,也奠定了他對海洋科學的基礎。然而,海洋學系的冷門仍令劉金源感到徬徨,因此畢業後赴美留學,選擇了較熱門的能源工程、機械工程領域,在攻讀了兩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後,劉金源不禁開始思考,自己與大學所念的海洋科學的連結是否將停止,不捨的情緒在心中蔓延,這時他才發現,自己早已海產生感情,決定重回海洋領域,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工程海洋學科學博士,讓大海成為自己的專業,也成就了未來發展。
 
:考大學時,因未發掘心中所選科目,誤打誤撞進入了較冷門的海洋學系,不同於機械、電機較偏向技術專業的科系,海洋學系以培養學生對海洋的素養為主,瞭解海洋的物理、生物、地質等學問,大學成為劉金源與海洋的連結點,也奠定了他對海洋科學的基礎。然而,海洋學系的冷門仍令劉金源感到徬徨,因此畢業後赴美留學,選擇了較熱門的能源工程、機械工程領域,在攻讀了兩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後,劉金源不禁開始思考,自己與大學所念的海洋科學的連結是否將停止,不捨的情緒在心中蔓延,這時他才發現,自己早已海產生感情,決定重回海洋領域,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工程海洋學科學博士,讓大海成為自己的專業,也成就了未來發展。
 +
 
====「山不轉路轉,繞了一圈,我還是回到了海洋。」====
 
====「山不轉路轉,繞了一圈,我還是回到了海洋。」====
 +
 
:在接觸不同專業領域後,劉金源打破了將科系分成熱門冷門的想法,他認為無論在什麼領域,唯有長期的接觸鑽研才能真正瞭解,就像海洋學一樣,長時間接觸自然就會產生興趣,有興趣後做出成果,就這樣慢慢地走出自己的海洋生涯。
 
:在接觸不同專業領域後,劉金源打破了將科系分成熱門冷門的想法,他認為無論在什麼領域,唯有長期的接觸鑽研才能真正瞭解,就像海洋學一樣,長時間接觸自然就會產生興趣,有興趣後做出成果,就這樣慢慢地走出自己的海洋生涯。
 +
 
:在赴美13年,取得相關領域學術學歷後,劉金源選擇回台灣工作,希望能將所學回饋家園,在面對各個熱門科系的招聘,他毅然決然回歸海洋,到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任職,開啟海洋生涯的起點。「能不能在工作中享受、得到快樂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學術研究連結興趣,才有動力促使你做出好的成果。」這是劉金源對於工作的信念,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唯有從事喜歡的領域,才能有好的研究及成果,這18年的歷練也讓他對海洋有更多瞭解,也使他能夠在海洋學術上立足。
 
:在赴美13年,取得相關領域學術學歷後,劉金源選擇回台灣工作,希望能將所學回饋家園,在面對各個熱門科系的招聘,他毅然決然回歸海洋,到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任職,開啟海洋生涯的起點。「能不能在工作中享受、得到快樂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學術研究連結興趣,才有動力促使你做出好的成果。」這是劉金源對於工作的信念,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唯有從事喜歡的領域,才能有好的研究及成果,這18年的歷練也讓他對海洋有更多瞭解,也使他能夠在海洋學術上立足。
 +
 
====「關鍵,就是不斷前進」」──《高年級實習生》====
 
====「關鍵,就是不斷前進」」──《高年級實習生》====
:在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台東大學校長後,因緣際會下,劉金源來到了淡江大學,61歲的他已在學術圈累積不少資歷,然而意識到歲月的流逝,劉金源不但沒有安於舒適圈,反而更積極地把握機會,並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學校。他坦言,人才的培育方式不該侷限在課程,學生取得知識的管道非常多元,真正該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淡江大學缺乏海洋知識相關的學習管道,於是他創立了「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盼能將過去多年的歷練整合,給予同學學習海洋知識的平台,同時結合產業與學術單位,透過實際的產學合作,把水下中心發展的技術與培育的人才應用在產業中,也鼓勵學生從中參與,實際瞭解未來的產業,為就業累積經驗。〈br〉
+
 
 +
:在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台東大學校長後,因緣際會下,劉金源來到了淡江大學,61歲的他已在學術圈累積不少資歷,然而意識到歲月的流逝,劉金源不但沒有安於舒適圈,反而更積極地把握機會,並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學校。他坦言,人才的培育方式不該侷限在課程,學生取得知識的管道非常多元,真正該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淡江大學缺乏海洋知識相關的學習管道,於是他創立了「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盼能將過去多年的歷練整合,給予同學學習海洋知識的平台,同時結合產業與學術單位,透過實際的產學合作,把水下中心發展的技術與培育的人才應用在產業中,也鼓勵學生從中參與,實際瞭解未來的產業,為就業累積經驗。
 +
 
 
: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致力於「聲納技術研發」、「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及「海洋深層水資源利用」三大領域,由劉金源領導跨領域研發團隊進行研究及產學合作。台灣土地面積小,陸域資源有限,但從海域觀點來看,所擁有可管轄的海域面積是陸域的4.72倍,豐富的海洋資源奠定海洋產業,也是劉金源大力提倡「海洋台灣」。
 
: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致力於「聲納技術研發」、「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及「海洋深層水資源利用」三大領域,由劉金源領導跨領域研發團隊進行研究及產學合作。台灣土地面積小,陸域資源有限,但從海域觀點來看,所擁有可管轄的海域面積是陸域的4.72倍,豐富的海洋資源奠定海洋產業,也是劉金源大力提倡「海洋台灣」。
 +
 
:其中,保存水下文化資產為重要的關鍵,劉金源表示,在前20世紀裡,大多數國家透過航行作為交流,海域活動頻繁,當船隻發生意外沉入到海底時,因缺氧、海床覆蓋等因素,這些遺物被完好的保留在海中,如同時間靜止般的封存,因此水下資產也被人稱為「時間膠囊」,可以透過記錄人類文明的歷史及所遺留的產物,瞭解人類的發展、生活型態,還有祖先與海洋的關聯,對身為海域國家的台灣來說,這類型水下文史資源更為豐富。現今水下文化資產也逐漸發展成公共考古學,致力將研究成果展示出去,以建立水下博物館為發展目標,劉金源笑說::「即使台灣相較其他國家發展較緩慢,但我們仍急起直追,期盼找到屬於台灣的『鎮館之寶』!」盼能讓民眾實際體驗,瞭解人類與海洋的歷史以及水下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
 
:其中,保存水下文化資產為重要的關鍵,劉金源表示,在前20世紀裡,大多數國家透過航行作為交流,海域活動頻繁,當船隻發生意外沉入到海底時,因缺氧、海床覆蓋等因素,這些遺物被完好的保留在海中,如同時間靜止般的封存,因此水下資產也被人稱為「時間膠囊」,可以透過記錄人類文明的歷史及所遺留的產物,瞭解人類的發展、生活型態,還有祖先與海洋的關聯,對身為海域國家的台灣來說,這類型水下文史資源更為豐富。現今水下文化資產也逐漸發展成公共考古學,致力將研究成果展示出去,以建立水下博物館為發展目標,劉金源笑說::「即使台灣相較其他國家發展較緩慢,但我們仍急起直追,期盼找到屬於台灣的『鎮館之寶』!」盼能讓民眾實際體驗,瞭解人類與海洋的歷史以及水下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
 +
 
:除了水下文化資產,「海洋深層水應用」也是劉金源投入的重要項目之一。他在台東大學擔任校長時接觸到深層水,當時遇到政府在台東設立深層取水作業失敗,因他擅長水下技術,因緣際會下與計畫單位連絡上,至今仍投入於深層水產業。「雖然我接觸的契機是偶然,但若想要成為必然,就須堅持到底。」劉金源秉持「要做就要做到底」的精神,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成長,在接觸工程失敗後,他決定將問題轉為自己的研究興趣,不僅主動尋求日本專家的意見、開研討會,也成立台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積極探討計畫失敗原因,盼有朝一日能成功發展深層水,將東部連結成產業廊道,不僅能促進觀光,也幫助教育推廣,讓下一代更認識台灣的海洋。
 
:除了水下文化資產,「海洋深層水應用」也是劉金源投入的重要項目之一。他在台東大學擔任校長時接觸到深層水,當時遇到政府在台東設立深層取水作業失敗,因他擅長水下技術,因緣際會下與計畫單位連絡上,至今仍投入於深層水產業。「雖然我接觸的契機是偶然,但若想要成為必然,就須堅持到底。」劉金源秉持「要做就要做到底」的精神,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成長,在接觸工程失敗後,他決定將問題轉為自己的研究興趣,不僅主動尋求日本專家的意見、開研討會,也成立台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積極探討計畫失敗原因,盼有朝一日能成功發展深層水,將東部連結成產業廊道,不僅能促進觀光,也幫助教育推廣,讓下一代更認識台灣的海洋。
 +
 
====「通識教育 培養學生興趣」====
 
====「通識教育 培養學生興趣」====
 +
 
:劉金源不只是海洋領域學者,更是台灣通識教育的主要推手,因在美國念書期間接受通識課程,藉由不同領域的探索,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面向的人事物,同時也培育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受到通識教育啟發的他,回台灣後決定投入推動通識教育,對他來說,工科、偏冷門學術類型出身的人去接觸通識非常少見,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但他建構了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相關課程,甚至組織了「台灣通識教育聯盟」,也在過程中接觸到了各領域的人,一步步從海洋領域涉入到全能教育,不僅影響劉金源的學術生涯,也因此豐富他的人生。
 
:劉金源不只是海洋領域學者,更是台灣通識教育的主要推手,因在美國念書期間接受通識課程,藉由不同領域的探索,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面向的人事物,同時也培育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受到通識教育啟發的他,回台灣後決定投入推動通識教育,對他來說,工科、偏冷門學術類型出身的人去接觸通識非常少見,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但他建構了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相關課程,甚至組織了「台灣通識教育聯盟」,也在過程中接觸到了各領域的人,一步步從海洋領域涉入到全能教育,不僅影響劉金源的學術生涯,也因此豐富他的人生。
 +
 
====「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善用海洋、保護海洋」====
 
====「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善用海洋、保護海洋」====
 +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瞭解海洋,劉金源將教室移到了海邊,沙子、貝殼就像學生的課桌椅,透過定期舉辦的淨灘活動,讓學生實際感受現今垃圾汙染海洋的嚴重性,除了教導同學如何分類垃圾,也會講解海廢垃圾的來源、比例以及垃圾隨著洋流方向漂流等知識,為此劉金源還特別製作了淨灘學習單,幫助學生紀錄所撿到的垃圾總類及數量,然而,不禁讓人好奇全台海岸垃圾如此多,真的能靠淨灘的力量改變現狀嗎? 劉金源說:「淨灘當然無法改變現狀,而是希望學生在參與淨灘過程中,感受到我們常使用的塑膠袋、寶特瓶將造成多嚴重的影響,也許他們就會改變生活的習慣,更加重視環保。」看著學生撿垃圾時辛勤的模樣,劉金源眼神裡滿是欣慰,下一秒也加入學生淨灘行列裡,一起撿垃圾,也藉由這個機會與同學們說說話、聊聊上課瑣事,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瞭解海洋,劉金源將教室移到了海邊,沙子、貝殼就像學生的課桌椅,透過定期舉辦的淨灘活動,讓學生實際感受現今垃圾汙染海洋的嚴重性,除了教導同學如何分類垃圾,也會講解海廢垃圾的來源、比例以及垃圾隨著洋流方向漂流等知識,為此劉金源還特別製作了淨灘學習單,幫助學生紀錄所撿到的垃圾總類及數量,然而,不禁讓人好奇全台海岸垃圾如此多,真的能靠淨灘的力量改變現狀嗎? 劉金源說:「淨灘當然無法改變現狀,而是希望學生在參與淨灘過程中,感受到我們常使用的塑膠袋、寶特瓶將造成多嚴重的影響,也許他們就會改變生活的習慣,更加重視環保。」看著學生撿垃圾時辛勤的模樣,劉金源眼神裡滿是欣慰,下一秒也加入學生淨灘行列裡,一起撿垃圾,也藉由這個機會與同學們說說話、聊聊上課瑣事,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
 +
 
====「經驗永遠不會變老」」──_《高年級實習生》====
 
====「經驗永遠不會變老」」──_《高年級實習生》====
 +
 
:「一開始學生看到我做過這麼多事情,都會覺得很有距離感,但如果能有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對話,你才會真正了解我是怎麼樣的人,所以只要有一個學生願意過來和我對話,我絕對不會讓他空著手離開辦公室!!」劉金源語氣堅定地說道。回憶起來淡江第一天上課時,近百人的教室座無虛席,看著眼前的學生,距離卻感覺好遠,無法好好認識每個人,所以只要有學生願意來水下中心和他交流,即使只有幾分鐘、幾句話,他都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一旦學生需要幫助,他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協助,讓學生能有所收穫。「就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我也想從你們年輕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對於劉金源來說,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透過與年輕人的交流,瞭解他們這個世代的想法、觀念,必能有所收穫,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
 
:「一開始學生看到我做過這麼多事情,都會覺得很有距離感,但如果能有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對話,你才會真正了解我是怎麼樣的人,所以只要有一個學生願意過來和我對話,我絕對不會讓他空著手離開辦公室!!」劉金源語氣堅定地說道。回憶起來淡江第一天上課時,近百人的教室座無虛席,看著眼前的學生,距離卻感覺好遠,無法好好認識每個人,所以只要有學生願意來水下中心和他交流,即使只有幾分鐘、幾句話,他都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一旦學生需要幫助,他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協助,讓學生能有所收穫。「就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我也想從你們年輕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對於劉金源來說,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透過與年輕人的交流,瞭解他們這個世代的想法、觀念,必能有所收穫,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
 +
 
====「父愛如水 不量距離」====
 
====「父愛如水 不量距離」====
 +
 
:在外總是西裝筆挺、認真做事的大學教授劉金源,回到家後卻穿起小熊圍裙,享受料裡所帶來的樂趣,私底下的他除了熱衷於烹飪、電影,也喜歡拿著手機紀錄生活點滴,將照片分享給在美國生活的兩個孩子。其實當時劉金源決定回台灣工作時,兩個孩子才上小學的年紀,面對丈夫的選擇,作為妻子的師母,一開始難免擔心小孩沒有爸爸的陪伴,但在經過思考後,決定支持他的選擇,好好照顧兩個孩子。當他回台灣後,即使固定與家人們視訊,仍比不上在孩子身邊的時刻,難免錯過小孩的日常。於是劉金源決定透過email的方式與孩子交談,聽他們分享生活瑣事,並把信件紀錄下來,做成一本本的家書,他希望讓孩子們知道,即使距離遙遠,爸爸的心永遠和他們在一起,這些紀錄也成為父子的美好回憶。
 
:在外總是西裝筆挺、認真做事的大學教授劉金源,回到家後卻穿起小熊圍裙,享受料裡所帶來的樂趣,私底下的他除了熱衷於烹飪、電影,也喜歡拿著手機紀錄生活點滴,將照片分享給在美國生活的兩個孩子。其實當時劉金源決定回台灣工作時,兩個孩子才上小學的年紀,面對丈夫的選擇,作為妻子的師母,一開始難免擔心小孩沒有爸爸的陪伴,但在經過思考後,決定支持他的選擇,好好照顧兩個孩子。當他回台灣後,即使固定與家人們視訊,仍比不上在孩子身邊的時刻,難免錯過小孩的日常。於是劉金源決定透過email的方式與孩子交談,聽他們分享生活瑣事,並把信件紀錄下來,做成一本本的家書,他希望讓孩子們知道,即使距離遙遠,爸爸的心永遠和他們在一起,這些紀錄也成為父子的美好回憶。
 +
 
:海洋,就像劉金源的朋友,佔據他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海的寬闊有如劉金源的處事態度,心胸寬廣、豁達大度;海的波濤洶湧有如劉金源的冒險精神,永遠保持熱忱,勇於接受挑戰;海的浪花聲有如劉金源的個性,溫柔且細膩;海的無邊無際有如劉金源的人生,毫不設限。
 
:海洋,就像劉金源的朋友,佔據他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海的寬闊有如劉金源的處事態度,心胸寬廣、豁達大度;海的波濤洶湧有如劉金源的冒險精神,永遠保持熱忱,勇於接受挑戰;海的浪花聲有如劉金源的個性,溫柔且細膩;海的無邊無際有如劉金源的人生,毫不設限。
  
[[Image:劉金源開設「海洋科技與環境」通識課程,透過演講與課程內容讓同學瞭解海洋的知識與觀念.jpg|thumb|300px|left|劉金源開設「海洋科技與環境」通識課程,透過演講與課程內容讓同學瞭解海洋的知識與觀念]]
+
----
[[Image:劉金源帶領通識課程學生參與淨灘,讓同學瞭解現今海洋污染的問題,透過實際行動愛護海洋。.jpg|thumb|300px|center|劉金源帶領通識課程學生參與淨灘,讓同學瞭解現今海洋污染的問題,透過實際行動愛護海洋]]
+
<gallery>
[[Image:因工作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劉金源分享當時與兒女的互動、故事。.jpg|thumb|300px|left|因工作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劉金源分享當時與兒女的互動、故事]]
+
檔案:劉金源開設「海洋科技與環境」通識課程,透過演講與課程內容讓同學瞭解海洋的知識與觀念.jpg|劉金源開設「海洋科技與環境」通識課程,透過演講與課程內容讓同學瞭解海洋的知識與觀念。
[[Image:20201121洲子灣淨灘.jpeg|thumb|300px|center|「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善用海洋、保護海洋」_劉金源]]
+
檔案:劉金源帶領通識課程學生參與淨灘,讓同學瞭解現今海洋污染的問題,透過實際行動愛護海洋。.jpg|劉金源帶領通識課程學生參與淨灘,讓同學瞭解現今海洋污染的問題,透過實際行動愛護海洋。
 +
檔案:因工作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劉金源分享當時與兒女的互動、故事。.jpg|因工作長期與家人分隔兩地,劉金源分享當時與兒女的互動、故事。
 +
檔案:20201121洲子灣淨灘.jpeg|「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善用海洋、保護海洋」_劉金源
 +
</gallery>
 +
 
 
}}
 
}}
  
 
+
==附錄:淡江大學海洋科技與水下中心==
 +
{{map1|25.1736, 121.4488}}
  
 
==附錄:字幕檔(輔助檢索用)==
 
==附錄:字幕檔(輔助檢索用)==

於 2021年7月1日 (四) 18:33 的最新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學術研究 > 淡水環保志

紀錄片海流之向—劉金源[編輯]

  • 影片描述:海流之向—劉金源
  • 影片來源:YouTube



人生如海,在廣闊的大海中漂流

沒有終點的繼續冒險,繼續接受各種挑戰

「就像阿甘正傳的阿甘,一生不停地奔跑著,我把自己想完成的事,都盡力做到最好,秉持冒險家精神,永遠對新的事物保持熱忱。我相信我有很多的歷練,而這些都是用一生換來的。」──劉金源

「當你真正瞭解海洋時,看著大海的無邊無際,你的心胸、想法、處世待人將更寬闊、更圓融,這就是海的魅力。」

今年65歲的劉金源,投入海洋領域已二十多年,被問起海洋對自身的意義,劉金源笑了笑,從他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海洋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回憶起自身與海洋的連結,大學時誤打誤撞選了海洋學系,將他與海洋的緣分牽起,就此展開與海相伴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阿甘正傳》

考大學時,因未發掘心中所選科目,誤打誤撞進入了較冷門的海洋學系,不同於機械、電機較偏向技術專業的科系,海洋學系以培養學生對海洋的素養為主,瞭解海洋的物理、生物、地質等學問,大學成為劉金源與海洋的連結點,也奠定了他對海洋科學的基礎。然而,海洋學系的冷門仍令劉金源感到徬徨,因此畢業後赴美留學,選擇了較熱門的能源工程、機械工程領域,在攻讀了兩個碩士和一個博士後,劉金源不禁開始思考,自己與大學所念的海洋科學的連結是否將停止,不捨的情緒在心中蔓延,這時他才發現,自己早已海產生感情,決定重回海洋領域,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工程海洋學科學博士,讓大海成為自己的專業,也成就了未來發展。

「山不轉路轉,繞了一圈,我還是回到了海洋。」

在接觸不同專業領域後,劉金源打破了將科系分成熱門冷門的想法,他認為無論在什麼領域,唯有長期的接觸鑽研才能真正瞭解,就像海洋學一樣,長時間接觸自然就會產生興趣,有興趣後做出成果,就這樣慢慢地走出自己的海洋生涯。
在赴美13年,取得相關領域學術學歷後,劉金源選擇回台灣工作,希望能將所學回饋家園,在面對各個熱門科系的招聘,他毅然決然回歸海洋,到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任職,開啟海洋生涯的起點。「能不能在工作中享受、得到快樂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學術研究連結興趣,才有動力促使你做出好的成果。」這是劉金源對於工作的信念,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唯有從事喜歡的領域,才能有好的研究及成果,這18年的歷練也讓他對海洋有更多瞭解,也使他能夠在海洋學術上立足。

「關鍵,就是不斷前進」」──《高年級實習生》

在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台東大學校長後,因緣際會下,劉金源來到了淡江大學,61歲的他已在學術圈累積不少資歷,然而意識到歲月的流逝,劉金源不但沒有安於舒適圈,反而更積極地把握機會,並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學校。他坦言,人才的培育方式不該侷限在課程,學生取得知識的管道非常多元,真正該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淡江大學缺乏海洋知識相關的學習管道,於是他創立了「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盼能將過去多年的歷練整合,給予同學學習海洋知識的平台,同時結合產業與學術單位,透過實際的產學合作,把水下中心發展的技術與培育的人才應用在產業中,也鼓勵學生從中參與,實際瞭解未來的產業,為就業累積經驗。
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致力於「聲納技術研發」、「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及「海洋深層水資源利用」三大領域,由劉金源領導跨領域研發團隊進行研究及產學合作。台灣土地面積小,陸域資源有限,但從海域觀點來看,所擁有可管轄的海域面積是陸域的4.72倍,豐富的海洋資源奠定海洋產業,也是劉金源大力提倡「海洋台灣」。
其中,保存水下文化資產為重要的關鍵,劉金源表示,在前20世紀裡,大多數國家透過航行作為交流,海域活動頻繁,當船隻發生意外沉入到海底時,因缺氧、海床覆蓋等因素,這些遺物被完好的保留在海中,如同時間靜止般的封存,因此水下資產也被人稱為「時間膠囊」,可以透過記錄人類文明的歷史及所遺留的產物,瞭解人類的發展、生活型態,還有祖先與海洋的關聯,對身為海域國家的台灣來說,這類型水下文史資源更為豐富。現今水下文化資產也逐漸發展成公共考古學,致力將研究成果展示出去,以建立水下博物館為發展目標,劉金源笑說::「即使台灣相較其他國家發展較緩慢,但我們仍急起直追,期盼找到屬於台灣的『鎮館之寶』!」盼能讓民眾實際體驗,瞭解人類與海洋的歷史以及水下文化資產的價值與意義。
除了水下文化資產,「海洋深層水應用」也是劉金源投入的重要項目之一。他在台東大學擔任校長時接觸到深層水,當時遇到政府在台東設立深層取水作業失敗,因他擅長水下技術,因緣際會下與計畫單位連絡上,至今仍投入於深層水產業。「雖然我接觸的契機是偶然,但若想要成為必然,就須堅持到底。」劉金源秉持「要做就要做到底」的精神,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成長,在接觸工程失敗後,他決定將問題轉為自己的研究興趣,不僅主動尋求日本專家的意見、開研討會,也成立台灣深層海水資源利用學會,積極探討計畫失敗原因,盼有朝一日能成功發展深層水,將東部連結成產業廊道,不僅能促進觀光,也幫助教育推廣,讓下一代更認識台灣的海洋。

「通識教育 培養學生興趣」

劉金源不只是海洋領域學者,更是台灣通識教育的主要推手,因在美國念書期間接受通識課程,藉由不同領域的探索,讓學生接觸到更多面向的人事物,同時也培育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受到通識教育啟發的他,回台灣後決定投入推動通識教育,對他來說,工科、偏冷門學術類型出身的人去接觸通識非常少見,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但他建構了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相關課程,甚至組織了「台灣通識教育聯盟」,也在過程中接觸到了各領域的人,一步步從海洋領域涉入到全能教育,不僅影響劉金源的學術生涯,也因此豐富他的人生。

「認識海洋、親近海洋、善用海洋、保護海洋」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瞭解海洋,劉金源將教室移到了海邊,沙子、貝殼就像學生的課桌椅,透過定期舉辦的淨灘活動,讓學生實際感受現今垃圾汙染海洋的嚴重性,除了教導同學如何分類垃圾,也會講解海廢垃圾的來源、比例以及垃圾隨著洋流方向漂流等知識,為此劉金源還特別製作了淨灘學習單,幫助學生紀錄所撿到的垃圾總類及數量,然而,不禁讓人好奇全台海岸垃圾如此多,真的能靠淨灘的力量改變現狀嗎? 劉金源說:「淨灘當然無法改變現狀,而是希望學生在參與淨灘過程中,感受到我們常使用的塑膠袋、寶特瓶將造成多嚴重的影響,也許他們就會改變生活的習慣,更加重視環保。」看著學生撿垃圾時辛勤的模樣,劉金源眼神裡滿是欣慰,下一秒也加入學生淨灘行列裡,一起撿垃圾,也藉由這個機會與同學們說說話、聊聊上課瑣事,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

「經驗永遠不會變老」」──_《高年級實習生》

「一開始學生看到我做過這麼多事情,都會覺得很有距離感,但如果能有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坐下來好好對話,你才會真正了解我是怎麼樣的人,所以只要有一個學生願意過來和我對話,我絕對不會讓他空著手離開辦公室!!」劉金源語氣堅定地說道。回憶起來淡江第一天上課時,近百人的教室座無虛席,看著眼前的學生,距離卻感覺好遠,無法好好認識每個人,所以只要有學生願意來水下中心和他交流,即使只有幾分鐘、幾句話,他都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一旦學生需要幫助,他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協助,讓學生能有所收穫。「就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我也想從你們年輕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對於劉金源來說,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透過與年輕人的交流,瞭解他們這個世代的想法、觀念,必能有所收穫,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

「父愛如水 不量距離」

在外總是西裝筆挺、認真做事的大學教授劉金源,回到家後卻穿起小熊圍裙,享受料裡所帶來的樂趣,私底下的他除了熱衷於烹飪、電影,也喜歡拿著手機紀錄生活點滴,將照片分享給在美國生活的兩個孩子。其實當時劉金源決定回台灣工作時,兩個孩子才上小學的年紀,面對丈夫的選擇,作為妻子的師母,一開始難免擔心小孩沒有爸爸的陪伴,但在經過思考後,決定支持他的選擇,好好照顧兩個孩子。當他回台灣後,即使固定與家人們視訊,仍比不上在孩子身邊的時刻,難免錯過小孩的日常。於是劉金源決定透過email的方式與孩子交談,聽他們分享生活瑣事,並把信件紀錄下來,做成一本本的家書,他希望讓孩子們知道,即使距離遙遠,爸爸的心永遠和他們在一起,這些紀錄也成為父子的美好回憶。
海洋,就像劉金源的朋友,佔據他人生的每個重要時刻。海的寬闊有如劉金源的處事態度,心胸寬廣、豁達大度;海的波濤洶湧有如劉金源的冒險精神,永遠保持熱忱,勇於接受挑戰;海的浪花聲有如劉金源的個性,溫柔且細膩;海的無邊無際有如劉金源的人生,毫不設限。



淡水環保志簡介

  淡水環保志淡江大學重點研究計畫「淡北人文e網通」的子計畫二「社區影像環保志」之成果,於2020年8月1日起至2021年7月31日期間由淡江大學大傳系王慰慈老師主持。由大傳系團隊總計拍攝了8部以大淡水地區熱心教師為主題的紀錄短片及人物專訪:《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淡我身在城市中-公司田溪程氏古厝》、《妘遊戲-蕭妘羽老師》、《綠色米倉》《河盼-陳建志》、《綠電推手-許慧明》、《老城故事-淡水忠寮社區》、《海流之向-劉金源》。


淡水環保志列表

  1. 無患子的自然走讀-鄭文欽
  2. 淡我身在城市中-公司田溪程氏古厝
  3. 妘遊戲-蕭妘羽老師
  4. 綠色米倉
  5. 河盼-陳建志
  6. 綠電推手-許慧明
  7. 老城故事-淡水忠寮社區
  8. 海流之向-劉金源



版權資訊

  • 統  籌:
淡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劃案:「淡水好生活」
淡江大學文學院「淡北人文e網通—社區影像環保志」計劃案
淡江大學服務學習課程
  • 計畫主持:王慰慈
  • 監  製:王慰慈
  • 作者群: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第36屆三年級
  • 視覺指導:陳玉鈴
  • 行政專員:黃卉萱、廖又弘
  • 文字編審:陳品靜
  • 美術編輯:李依蓉、莊惠閔
  • 視覺設計:林汮夤、李依霖
  • 發 行 人:文學院院長 林呈蓉
  • 出版發行:淡江大學文學院大眾傳播系
地  址: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傳  真:(02)26209925
電  話:(02)26215656-2305



資料來源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提供。

附錄:淡江大學海洋科技與水下中心[編輯]

讀取地圖中...


附錄:字幕檔(輔助檢索用)[編輯]

從陸域觀點來看台灣
這樣台灣就很小
可是如果你從海域的觀點來看台灣
我們能夠掌握的海域的資源是很多的
人類不能無所不用其極地去開發海洋
因為這是大自然這是大地之母
要善用台灣的一個海域資源
也要去保護這個海洋
海流之向
淡江大學海洋科技與環境通識課
那各位最近有我們的F-16的飛機
又不幸地掉到東部海域
那通常在淺海
西部海域我們比較能夠搜索
這次是掉到東部海域
到一千公尺以下 
通識課學生蘇加潁
你有看過彼得潘的冒險嗎
他們是在講說
一群海盜在宇宙中搜尋寶藏的冒險
我就想說我長大後
也會想去搜尋找那些寶藏
到上完這堂課之後
就會發現說
原來海下的那些寶藏
不只是他們所說的寶物
還有人類生活的遺跡還有歷史的痕跡
全部都是他們所說的水下遺留
流速很快
而且呢帶動整個
淡江大學海下中心主任
劉金源
我想說好陸上文化資產是做什麼
應該陸上去提供人類去了解
他們過去的祖先活動
水下文化資產也是同等道理
尤其是跟海域關聯國家
一定是脫不了跟海洋會有關係的
就像我們台灣
水下文資潛水人員教育推廣工作營
繞完以後呢我們就上船
這是我們第一次喔
OK嗎
OK
OK齁
好來我們準備下潛了
這些沉船啊、古文物
沉沒在水中的古城
在發生意外沉到海裡的剎那
就是封存在那邊了 
因為那邊缺氧
如果是在海床又覆蓋住了
水下探測古遺跡
事實上它是很完好的
可以保存一個文物的
所以我們叫時間膠囊
台灣有一個叫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
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機會就是說
所有的陸域的資產
現在已經保護到水下了
為沈船遺址設立告示牌
現在也慢慢的把水下文化資產
已經走到了我們講說公共考古學
也就是說
我們要讓我們探測出來的結果
讓人家去了解
怎麼去了解呢
要建立水下博物館
海下中心助理
我們做了一個
109年水下文化資產教育推廣
辦了四場 兩種類別
水下文資常民教育推廣活動
一種是給文史工作者
就一般的人常民
它就會結合比較像是深度的人文旅遊
去介紹水下文化資產
水下文資潛水人員教育推廣工作營
第二種就是
潛水專業人員
會帶潛水教練下水
去做他們水下考古在做一些什麼事情
海下中心助理黃子嘉
其實這邊就可以看到我們各式的成果報告
我們到最後其實結束的時候
都要寫結案報告書
就是都還蠻大本的
這種活動呢我老實說
它就是一個
因為政府
一個我們就是非常費心血
可是它利潤不是很高的一個活動
與生技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
劉老師他其實有時候
有一些他就是做服務的
就是這種計畫案它不是很(有利潤)
但是他就覺得
去推廣水下文化資產
他覺得
是一個他也是蠻重要的是使命 
因為一般淨灘都會(測量)
成果就是你淨了多少長度
所以我們等一下先去查看一下
他們上次做到哪裡
那我們就開始了喔
現在時間是九點十五
他去統計世界各國海域的垃圾
結果發現我們台灣海域的垃圾特別多
那原因是因為海流的關係
我們知道台灣東部海域有黑潮的經過
黑潮清潮向北南流的
地球表面有表面的環流
透過北極沉降下去會變成溫鹽環流
然後再連結起來
成為一個叫做conveyor belt(輸送帶)
也就是說在海洋裡面是一個輸送帶
你丟了任何的東西他四百到六千年會循環一次到那個地方
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多達127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漫無終點的循環
要去開啟學生對於海洋的興趣
那就是要有機會讓學生去接觸
所以呢
多多地去開創你自己的那個認識
越廣越好
我會覺得說
台灣的沙灘這麼多
但是我們撿的垃圾有限
那這樣真的對環境會有幫助嗎
這個是體驗
那體驗過的人回去就會思考
我們一直在講
但是沒有讓你看到 來做一次
你會覺得那都在講
可是做一次以後
我相信他自己就會比較節制
如果真的世界海洋要乾淨
不要丟才是根源
海洋在我是一個起點的關鍵點
我以這個當基礎
後來涉入整個通識教育
是比較廣泛的教育
到目前為止我還組織一個
「台灣通識教育聯盟」
有四五十個學校(加入)
我想對於我學術生涯的影響是很大的
通識教育分享會
劉教授目前是我們淡江的講座教授
海下中心的主任
今天為什麼會請他來
他是台灣通識聯盟的理事長
所以我們熱烈鼓掌 
歡迎我們劉金源講座教授
那這些呢我是覺得就是說
可以從一些人講的話裡面去了解一些意涵
謝孟雄 實踐大學的董事長
科技是引擎 人文是方向盤
確實沒有錯
沒有引擎車子動不了
一動了以後
方向盤不穩會發生災難
所以說真的
文化面相真的才是一個掌握方向的地方
通識課助教古書雨
我覺得老師上課比較特別的是
雖然他名稱叫做海洋科技
但他比較不會一直專注在純學術的東西
他就是會跟一些比較生活的
或是現在海洋發展到什麼地方
跟比較現實的東西做結合
其實我們現在在形塑一個品牌
叫「台東藍」
「台東藍」是什麼呢
就是台東的深層海水的一個品牌

其實在以前真的是蠻怕海洋
到了上完這堂課之後
可能上了很多關於海流 未知的生物
還有不同探勘的技術
我就發現說
未知慢慢就是變成了已知
就會發現說
我們生活與海洋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上完這幾堂課之後
我就會覺得說
我們該如何把我們的永續發展
套用進老師所教我們的東西裡面
Molly, be careful
don’t bite your tongue
so you brush your teeth?
劉老師25歲赴美留學
與一家大小移居美國
這一本是一九九六
就這一年的
一九九六三月三號到七月十號
劉家的Email日記
38歲決定回台任教
開始與妻兒長期分離
我就想說這個是很難得
而且每天都有跟家人在對話
就突然想說把它紀錄下來
把它編輯起來
我把它叫masterpieces
她寫詩啊
如果他寄過來給我 跟我分享
那我就把它留下來
現在這個寄給他看
我相信他還是會覺得很有趣
劉老師妻子劉明瑜
的確是有這個隔閡在那邊
他沒有完全去融入他們的生活
那段時間我小女兒會比較受影響
大兒子就比較
男孩子就比較無所謂
小女兒她有一段時間因為她變成單親了嘛
所以她看到人家有爸爸
因為他從小一直很疼她
所以他回來台灣的時候
她就不怎麼原諒他
所以我都有鼓勵他們
要跟爸爸用email通啦
我要做他們的橋梁這樣子
看的時候就會開始想像那個時間
我們講了什麼對話
很多很有趣
然後就想起那個時候的心情
然後是跟女兒
那時候就想念
因為那時候她還很小嘛
我這邊又工作
所以我覺得從裡面的紀錄
就是可以回憶
很好的一個回憶啦
好 Merry Christmas
歡迎到我們家這邊來
自己做的菜好像都特別香
對啊因為你自己煮
一定都是會煮自己喜歡吃的
老師你怎麼一直偷吃啦
都被我錄起來了
我偷吃的是那個切不準
切不好看的啦
與劇組同學聚餐
你們都有去看嗎
一 二 三 Cheers
淡大榮退同仁歡送會
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
黃子嘉助理代表致贈禮物
劉老師屆齡65歲
110年於淡江大學退休
劉老師
我們沒有黃金也沒有琉璃
但是這都是我們中心同仁
還有所有上過你的(課的學生寫的)
我們沒有修過你任何一個學分
但我們真的都是您的學生
這裡面就是
我們本來準備一張然後不夠寫
大家又去加買了一張
都是我們對你的感激 謝謝你
我一直覺得我很喜歡看海
這些的感受
或者說這些的體會
也許在內心的世界裡面
就會讓你的心胸 想法
或者是說處理事情(的態度)
會能夠更寬闊 更圓融

我是try(嘗試)那個一生沒有做過的事情
那這樣才是最有趣的一件事啊
讓學生多多去開創自己
去了解自己
讓你的生命更有趣 更快樂
這是最重要的目的
台灣四面還海都會講
可是你是不是真的認識海洋
我們是希望大家都能夠
喜歡海洋
親近海洋
愛護海洋
珍惜海洋
然後到最後變成我們海洋台灣的一個觀念
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