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金海岸石滬群"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小 (→簡介) |
小 |
||
行 5: | 行 5: | ||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日治時期台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淡水石滬的發展源於早年淡水河口常有動物腐肉從中上游漂流而至,吸引鯊魚聚集,漁民乃建造石滬圍捕,成為上等魚丸食材,[[淡水魚丸]]名聞遐邇,石滬功不可沒。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1980年代,前台北縣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在沙崙海邊還留有一些石滬,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沙崙海水浴場和[[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沿岸,有一個石滬區,規模已不復見,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日治時期台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淡水石滬的發展源於早年淡水河口常有動物腐肉從中上游漂流而至,吸引鯊魚聚集,漁民乃建造石滬圍捕,成為上等魚丸食材,[[淡水魚丸]]名聞遐邇,石滬功不可沒。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1980年代,前台北縣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在沙崙海邊還留有一些石滬,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沙崙海水浴場和[[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沿岸,有一個石滬區,規模已不復見,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 ||
− | + | 此外,另於屯山里[[六塊厝漁港]]附近海域,退潮時亦可見先民所築的「海上長城」,雖已斷垣殘壁卻仍能見證早年[[淡水石滬]]盛況。 | |
為了發揚漁業文化傳承的使命、重現石滬之美,淡水區漁會在新北市政府的補助下,積極修復沙崙海域的心形石滬,推廣體驗活動,期望讓古老的智慧漁法,源遠流傳。並於2014年7月~8月期間舉辦「淡水石滬心記錄」攝影比賽[http://www.ts-fa.org.tw/event/?q=content/%E6%B4%BB%E5%8B%95%E8%BE%A6%E6%B3%95],以淡水區漁會轄區內新建置的沙崙石滬為攝影標的,涵蓋建築、人文、風景、生態等題材,以表現沙崙石滬之特色、精神。[http://www.ts-fa.org.tw/event/?q=content/%E6%B7%A1%E6%B0%B4%E7%9F%B3%E6%BB%AC%E5%BF%83%E8%A8%98%E9%8C%84%E6%94%9D%E5%BD%B1%E6%AF%94%E8%B3%BD%E7%B5%90%E6%9E%9C%E5%85%AC%E5%B8%83%E5%9B%89] | 為了發揚漁業文化傳承的使命、重現石滬之美,淡水區漁會在新北市政府的補助下,積極修復沙崙海域的心形石滬,推廣體驗活動,期望讓古老的智慧漁法,源遠流傳。並於2014年7月~8月期間舉辦「淡水石滬心記錄」攝影比賽[http://www.ts-fa.org.tw/event/?q=content/%E6%B4%BB%E5%8B%95%E8%BE%A6%E6%B3%95],以淡水區漁會轄區內新建置的沙崙石滬為攝影標的,涵蓋建築、人文、風景、生態等題材,以表現沙崙石滬之特色、精神。[http://www.ts-fa.org.tw/event/?q=content/%E6%B7%A1%E6%B0%B4%E7%9F%B3%E6%BB%AC%E5%BF%83%E8%A8%98%E9%8C%84%E6%94%9D%E5%BD%B1%E6%AF%94%E8%B3%BD%E7%B5%90%E6%9E%9C%E5%85%AC%E5%B8%83%E5%9B%89]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於 2014年11月4日 (二) 22:22 的修訂
簡介
石滬是台灣海岸上最早的生態工法、早期沿岸漁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石滬捕魚技術利用了魚類逐浪的特性與潮間的變化,依循潮流方向在潮間帶以在地石材建立的捕魚設施。
早年,淡水石滬相當壯觀,日治時期台北州役更曾繪圖管理並標示滬主姓名。淡水石滬的發展源於早年淡水河口常有動物腐肉從中上游漂流而至,吸引鯊魚聚集,漁民乃建造石滬圍捕,成為上等魚丸食材,淡水魚丸名聞遐邇,石滬功不可沒。在人力捕撈的年代,淡水地區至少有20幾個石滬,集中在目前漁人碼頭木棧道附近海邊,是沿岸漁民生計來源之一。近年來河口海岸因過度漁撈及水源污染,造成魚源枯竭,石滬漁法逐漸乏人問津,加上地方開發和破壞,如今石滬已所剩無幾。1980年代,前台北縣府闢建漁人碼頭,整排石滬都被徵收廢除,只有碼頭區外側少數幾座保存下來。現在沙崙海邊還留有一些石滬,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尾端的村莊稱「滬尾莊」,最早的地圖顯示沙崙一帶都屬滬尾莊。沙崙海水浴場和淡水第二漁港之間的沿岸,有一個石滬區,規模已不復見,可略見當時所圈起來的範圍。
此外,另於屯山里六塊厝漁港附近海域,退潮時亦可見先民所築的「海上長城」,雖已斷垣殘壁卻仍能見證早年淡水石滬盛況。
為了發揚漁業文化傳承的使命、重現石滬之美,淡水區漁會在新北市政府的補助下,積極修復沙崙海域的心形石滬,推廣體驗活動,期望讓古老的智慧漁法,源遠流傳。並於2014年7月~8月期間舉辦「淡水石滬心記錄」攝影比賽[1],以淡水區漁會轄區內新建置的沙崙石滬為攝影標的,涵蓋建築、人文、風景、生態等題材,以表現沙崙石滬之特色、精神。[2]
參考資料
- 李明儒。《漁滬文化的緣起與分佈:一個跨國際觀點的探索》。(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民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