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礮臺"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1: | 行 1: | ||
− | {{導覽條1| | + | {{導覽條1|古蹟}} |
− | == | + | ==簡介== |
+ | 礮臺位在油車里油車口4號,今[[淡水高爾夫球場]]西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於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十座新式礮臺。其中,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礮31尊全數安裝於這10座新礮臺上。[[1889年]](光緒15)大礮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 ||
− | + | 劉銘傳所聘請的這位軍事專家後來葬在[[淡水外僑墓園]]中,墓碑上刻著﹝大清 欽賜雙寶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這位巴恩士在西元[[1885年]](光緒11)北洋武備學堂創立時,應聘擔任教習,因而與淮軍有關,並被推派來臺灣協助劉銘傳治理臺灣防禦工事,設計了當時臺灣地區數座重要的近代化礮臺,結果竟埋骨異鄉。 | |
− | + | ||
− | + | 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礮,改將此地作為礮兵射擊的練習場。臺灣光復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1985年]])公告為古蹟後開放參觀。 | |
==交通地圖== | ==交通地圖== | ||
+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 | ||
+ | *交通:【捷運】搭乘淡水線→捷運淡水站→轉搭紅26路或從指南客運10路(捷運站對街)→淡水滬尾砲臺站下車。 | ||
==資料來源== | ==資料來源== | ||
行 17: | 行 20: |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 ||
− | |||
==參考資源== | ==參考資源== | ||
行 23: | 行 25: |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
− | + | :*[[西仔反]] | |
+ | :*[[城岸遺址]]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
− | :* | + |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5158333 滬尾砲台又聞炮響] |
− | [[Category: | + | [[Category:古蹟]] |
於 2013年10月1日 (二) 23:08 的修訂
簡介
礮臺位在油車里油車口4號,今淡水高爾夫球場西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於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十座新式礮臺。其中,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礮31尊全數安裝於這10座新礮臺上。1889年(光緒15)大礮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劉銘傳所聘請的這位軍事專家後來葬在淡水外僑墓園中,墓碑上刻著﹝大清 欽賜雙寶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這位巴恩士在西元1885年(光緒11)北洋武備學堂創立時,應聘擔任教習,因而與淮軍有關,並被推派來臺灣協助劉銘傳治理臺灣防禦工事,設計了當時臺灣地區數座重要的近代化礮臺,結果竟埋骨異鄉。
日治時期日軍撤走滬尾礮臺內的四門大礮,改將此地作為礮兵射擊的練習場。臺灣光復後,滬尾礮臺改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1985年)公告為古蹟後開放參觀。
交通地圖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4號
- 交通:【捷運】搭乘淡水線→捷運淡水站→轉搭紅26路或從指南客運10路(捷運站對街)→淡水滬尾砲臺站下車。
資料來源
- 《國定古蹟滬尾礮臺修復或再利用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
- 《臺北縣淡水礮臺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88)。
- 《臺北縣淡水礮臺整修規劃調查研究報告》(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87)。
-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 周宗賢《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5)。
- 張建隆《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