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火力發電廠"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24: | 行 24: | ||
==相片集== | ==相片集== | ||
− | <gallery widths=" | + | <gallery widths="300" heights="200"> |
file: 北部火力發電廠02.jpg | file: 北部火力發電廠02.jpg | ||
</gallery> | </gallery> |
於 2021年12月26日 (日) 17:59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簡介
北部火力發電廠,以前稱為北部火力發電所、北部發電所,簡稱為北火電廠、北火,也有「八斗子電廠」之名,是台電員工所稱呼。北部火力發電廠是日本時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也就是台灣電力公司的前身。
根據史料記載及研究報告指出,北部火力發電廠(包含擴建工程),有一些重大的歷史意義存在,像是第一個填海造陸,將發電所構築在海峽的火力發電所,也是亞洲內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廠房;第一座利用島嶼間海水冷卻的火力發電所,為台灣的新興工業打下重要基石,也是台電培育高級人才之搖籃等等。
更是全球首座從火力發電廠轉變成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建築物,也因為是以再利用的方式改建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在環保層面上是友善環境的做法。但也有另一項爭議是這種國家級的博物館不該利用舊有建物進行改建,一方面是空間考量,另一方面為安全性的考量。不過海科館認為,這些歷史悠久的北火記憶,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海科館補足了這一段歷史傳承,將會增添海科館的內在及營運動力。
歷史
- 日本時期
- 北部火力發電廠舊稱北部火力發電所、北部發電所,簡稱北火電廠,但是台電員工會暱稱此為「八斗子電廠」,是日本時期的時候由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公司前身)所建立的機構,於1937年(昭和12年)開始建造,並且於1939年(昭和14年)建成。
- 民國時期
- 國民政府來台,1949年(民國38年)成立了台灣電力公司,將在日本時期末被轟炸的北部火力發電廠修復完畢,1953年(民國42年)擴建火力發電廠房,並於1955年(民國44年)完成新廠的建設。
- 之後於1983年(民國72年),北部火力發電廠停止運作,此後由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部火力發電廠位置,並且於1997年(民國86年)交於教育部來建設與自然、科技、人文歷史相互融合為特色的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
建築特色
北部火力發電廠建材基本上是以鋼筋水泥為主要材料,本身所設計的樓高為六層,外觀最明顯的煙囪甚至高達17公尺。而發電廠內部因為有容納大型發電機組考量,所以由大型鋼架構所構成,呈現挑高、大尺度、工業化的空間美學。
發電裝置主要是採用德國AEG衝擊式汽輪發電設備,這部裝置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座可高溫高壓的火力發電裝置,裝置容量高達38,000瓩,輔助枯水期間少水發電的情況及提供緊急時期發電。
相片集
地圖
-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 前往:Google街景導覽
- OpenStreetMap: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