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維思"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簡介)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柯維思]],生於[[1867年]](清同治6年),父[[柯清泰]],為清治時期的大戶人家。柯維思為[[馬偕]]的學生、助理,後來與馬偕次女成婚,其長子[[柯設偕]]為譽滿臺灣的教育、史學家,也是[[馬偕]]的外孫。
+
  [[柯維思]]([[柯玖]]),生於[[1867年]](清同治6年),大龍峒人,幼時入私塾讀6年,16歲入牛津學堂,父[[柯清泰]],為清治時期的大戶人家。柯維思為[[馬偕]]的學生、助理,後來與馬偕次女成婚,獨子[[柯設偕]]為譽滿臺灣的教育、史學家,也是[[馬偕]]的外孫。
  
 
  柯家祖籍泉州同安,開臺祖柯尊於乾隆年間攜妻子和三個兒子渡海來臺,先住臺南安平,後遷居臺北大龍峒,此後,柯家買地、置產,努力耕耘、養豬、做米粉,建立了柯厝米粉寮,終成大戶人家。
 
  柯家祖籍泉州同安,開臺祖柯尊於乾隆年間攜妻子和三個兒子渡海來臺,先住臺南安平,後遷居臺北大龍峒,此後,柯家買地、置產,努力耕耘、養豬、做米粉,建立了柯厝米粉寮,終成大戶人家。

於 2013年10月26日 (六) 19:27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人物

簡介

  柯維思柯玖),生於1867年(清同治6年),大龍峒人,幼時入私塾讀6年,16歲入牛津學堂,父柯清泰,為清治時期的大戶人家。柯維思為馬偕的學生、助理,後來與馬偕次女成婚,獨子柯設偕為譽滿臺灣的教育、史學家,也是馬偕的外孫。

  柯家祖籍泉州同安,開臺祖柯尊於乾隆年間攜妻子和三個兒子渡海來臺,先住臺南安平,後遷居臺北大龍峒,此後,柯家買地、置產,努力耕耘、養豬、做米粉,建立了柯厝米粉寮,終成大戶人家。

  柯家繁衍四代至柯清泰時,聽聞有「洋番」(即馬偕博士)在淡水傳「番仔教」,好奇心之下,想聽聽番仔教到底有多「番」,然而,他卻聽到這個「洋番」在教「人」孝順父母應該「在生吃一粒土豆,卡好死了拜一粒豬頭」,柯氏因而深受感動,柯家人也漸漸信奉基督教。馬偕還親手為柯清泰的九歲長子柯維思洗禮,柯維思長大後,竟成為馬偕的女婿。

  1883年(清光緒9年),柯維思十六歲,他頗具漢學基礎,當年,他入讀甫辦第二屆的淡水「牛津學堂」;1888年畢業後,就留校擔任助教,同時在「滬尾偕醫館」工作,極受馬偕的疼愛,經常隨馬偕佈道旅行。1893年,馬偕第二度回加拿大述職時,也帶他同行,相傳他還是第一個將腳踏車和「日光曬板」攝影技術引入臺灣的先驅,馬偕博士不少珍貴的歷史照片就是他拍攝的。

  1889年,柯維思與馬偕第二千金偕以利(Bella,1880—1970)在淡水結婚。翌年,2月8日,他們的長子誕生於馬偕寓所,取名柯設偕

  柯維思夫人以利,一直生活在淡水,待人親切、疼愛兒童,走在大街小巷上,無論認識與否,逢人便道聲「平安」,至今,老淡水人都還記得這位「平安婆」,1970年去世。

  柯維思是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會開創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柯維思與其父清泰先後都安葬在馬偕墓園。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 姚聰榮主編《淡江中學校史》,(臺北:臺北縣私立淡江中學,1997)。
  • 柯設偕《淡水教會史》,(未刊本,1933)。
  • 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滬尾江河—淡水教會設教120週年紀念冊》,(臺北:淡水基督教長老教會,民國81年10月)。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