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景點}} ==簡介== 觀音山昔稱八里坌山,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係約六十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群下面的「板塊隱沒帶」向西推移...)
 
行 15: 行 15: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www.kis.org.tw/ 觀音山休閒旅遊網-]
 
:*[http://www.kis.org.tw/ 觀音山休閒旅遊網-]
 
+
:*[http://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3283 觀音山 -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觀光資訊網]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於 2013年10月6日 (日) 22:49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觀音山昔稱八里坌山,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係約六十萬年前,大屯山火山群下面的「板塊隱沒帶」向西推移,而在觀音山地底產生了沿江,引起連續三期的火山爆發,繼而成就了今日觀音山的美景。荷蘭時期,觀音山一度被稱做淡水山,但漢人在習慣上一般仍稱之為「八里坌山」,係因該山麓有原住民部落「八里坌社」而得名。八里坌山的特殊景致,很早就被遊歷臺灣的中國文人所注意,成為文人雅士的歌詠對象。乾隆30年代前後,八里坌山改稱為觀音山,根據尹章義教授的考證,是因為胡焯猷於乾隆17年獻建祀奉觀音菩薩的大士觀在八里坌山的西雲岩,之後人們就逐漸習稱八里坌山為觀音山了。西雲岩的大士觀一名外岩寺,與位於主峰山頂的內岩凌雲寺對稱。凌雲寺創建於乾隆年間,亦供奉觀音菩薩。由上可知觀音山名稱的由來,應與觀音佛寺的興建有關,而非後人所謂「自遠方眺望,群峰山形如觀音仰臥」的說法。今天的觀音山則是淡水著名的觀光景點,是臺北居民郊遊休閒的去處。

交通地圖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