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特展暨音樂會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已重新導向自 唱淡水自己的歌)
前往: 導覽搜尋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活動 • 短網址:https://reurl.cc/QjkOXp

  • 影片描述:《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特展影片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淡水開港160週年 淡江大學USR成果展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馬偕抵達淡水150週年 紀念影片描述開港史-民視新聞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淡水開港160週年 淡江大學USR成果展 台灣生活新聞
  • 影片來源:YouTube


  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特展暨音樂會淡江大學重點研究暨USR計畫「淡北文化e線牽」於2022年所舉辦的活動。

  1862年淡水因天津條約開放為國際商港,成為東西文化交融之地。2022年為淡水開港一百六十週年紀念,淡江大學特於3月7日上午十時整,假該校文錙音樂廳舉行「淡水開港160年特展」開幕式暨音樂會,此為該校重點研究暨USR計畫「淡北文化e線牽」成果之一。此次特展由淡水維基館、淡江大學資圖系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研究室主辦,並與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合辦,當天許多校內師生及校外人士都前來共襄盛舉。而在文錙音樂廳場外所設的「淡北文化VR聯展」,則於當天開幕式後移師至該校海事博物館,繼續展出至6月底。

簡介[編輯]

  此次特展有三大亮點,除了一部運用陸海空拍攝的《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影片於開幕式進行首播外,更由計畫團隊組成「文五合音」合唱團,身著歷史服飾穿越時空「唱淡水自己的歌」。計畫主持人兼策展人林信成教授表示,「唱淡水自己的歌」這個節目,是由他搜集了八首校園民歌和國臺語經典老歌,將歌詞重新改編,融入淡水的歷史文化與風景民情;希望透過這些歌曲深化大家對淡水的情感與在地的連結,同時也呼應了校園民歌時代開拓者之一,亦為淡江大學校友的李雙澤「唱自己的歌」的理念。

  此外,在文錙音樂廳場外另設有「淡北文化VR聯展」,分別是:《淡金海岸石滬群VR展》、《河海山城老淡水—蔡坤煌攝影VR展》、《基淡雙城四百年VR展》,該展覽透過虛實整合,以類似元宇宙方式展出淡水歷史文化,並有導覽員負責解說。其中,《基淡雙城四百年VR展》更以VR互動裝置及3D建模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基隆聖薩爾瓦多城淡水聖多明哥城,讓觀眾能進一步了解北臺灣四百年的歷史發展。

活動紀錄[編輯]

展架海報與邀請函[編輯]

活動照片[編輯]

音樂會曲目[編輯]

「唱淡水自己的歌」八首歌單如下:

  1. 《我們的淡水港》(改編自《外婆的澎湖灣》)
  2. 《河海山城》(改編自《古國今昔》)
  3. 《逐工到淡水》(改編自《流浪到淡水》)
  4. 《淡江之歌》(改編自《風中的承諾》)
  5. 《淡水河畔》(改編自《鄉間的小路》)
  6. 《踏著夕陽追尋》(改編自《踏著夕陽歸去》)
  7. 《陪我到淡水》(改編自《忘情水》)
  8. 《淡江傳人》(改編自《龍的傳人》)

影片字幕[編輯]

淡水開港一百六十年

淡水 擁有獨特的河海山城老故事
曾是全臺最大國際商港 風光一時
也經歷過農漁村時期的樸實無華
如今滿載歷史文化底蘊 風華再現

早在1628年 西班牙人即來到淡水
在五虎崗的第二崗 建了聖多明哥城
後來荷蘭人重建 更名為安東尼堡 即現今紅毛城前身
淡水五虎崗為大屯火山熔岩 流至虎頭山分成如老虎五爪般的丘陵
是淡水重要的地形 地勢險要 兵家必爭
同時乘載了許多老故事

1684年 清康熙年間
清廷開放臺南鹿耳門對廈門特許航線
允許百姓往來與通商 拉開兩岸對渡序幕
1784年 清乾隆年間進一步開放鹿港與泉州對渡
1788年 又開放淡水對福州航線
開啟了大量漢人移民北臺灣之門
初到淡水的漢人 聚居於現今淡水老街渡船頭一帶
以福佑宮為信仰中心 後倚五虎崗的第三崗「崎仔頂」
福佑宮旁有一條蜿蜒向上的重建街 源於早年移民在街上建立九間店鋪
閩南話一間店叫做一崁店 所以原名九崁街
是淡水最早商業街 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直到二十世紀中葉仍繁榮鼎盛 之後才逐漸沒落
兩岸對渡時期的淡水 同時帶動了淡水河沿岸城鎮的發展
如早期的新莊 板橋與艋舺 及後來的大稻埕
一府二鹿三艋舺 就是此時形成的

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拚
落敗的一方移居大稻埕 加上艋舺河道逐漸淤積
最終造成艋舺沒落 大稻埕興起
清咸豐年間天津條約簽訂 淡水成了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1862年淡水海關正式開港徵稅 稱為滬尾關
是清廷於臺灣所設的第一處國際貿易關稅機構
之後的雞籠 安平 打狗均為分關
皆以滬尾為本關 總理全臺關務 淡水迎來了成為國際商港的黃金歲月

1867年英國租借紅毛城做為領事館
多年後才在東側另建洋房 作為領事官邸
後續來到淡水的洋人 大多落腳在紅毛城所在的第二崗「砲台埔」
這裡逐漸成為洋人聚居地 漢人稱此崗為「埔頂」
淡水海關稅務司除了管理碼頭
也陸續在埔頂建造三座洋樓 提供司長 秘書和部屬居住
當時淡水人稱之為「埔頂三塊厝」
可惜原屋已毀 現今的「小白宮」是日本時代重建的

淡水開港10年後 1872年3月9日
加拿大的馬偕牧師來到了淡水 他在日記裡寫道
約下午三點 船進淡水港停泊 我心激動 ……
立刻明白了就是這裡 過去從未有人在此宣教 感謝主 ……
馬偕登岸雕像現已成為淡水知名觀光景點
約翰.陶德是淡水開港時即前來的英國商人
獨具生意眼光和手法 將台灣烏龍茶行銷成國際知名商品
被後世譽為台灣烏龍茶之父
馬偕抵淡水即受到陶德多方關照 兩人後來成為莫逆之交
1872年4月初
馬偕在完成為期一個月的北臺灣初步探查後 回抵淡水
4月10日的日記寫道
租到了一間房子 這原本是一位中國官員要做為馬廄的
我付了訂金後 雇工人清洗並用石灰粉刷一遍
這位中國官員 就是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名將 孫開華將軍
馬偕租屋處現在也是淡水觀光景點之一
是馬偕最早的傳教 教育和醫療基地
其後才陸續創建了如今知名的滬尾偕醫館 淡水禮拜堂 牛津學堂等
觀光客可以從馬偕登岸雕像處 沿著馬偕銅像三角公園轉進馬偕街
來一趟馬偕史蹟及埔頂攬勝之旅

馬偕抵淡水12年後 1884年爆發了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間接促成施工多年的臺北城趕建完成
法艦兵臨淡水河口 劉銘傳坐鎮臺北城 孫開華堅守滬尾 將士用命
法軍由沙崙搶灘登陸 清軍在沙崙與第一崗烏啾埔之間
構築了兩道城岸土牆以抵法軍 兩軍展開肉搏血戰
最後法軍敗退 清軍成功守住淡水與臺北城

日本時代大力發展基隆港 1941年淡水港最後一艘油輪駛離後
淡水逐漸褪下華麗的國際商港外衣 回歸純樸的小鎮漁港本色

二十世紀中葉後的淡水農漁村景象 至今仍令老淡水人念念不忘
今日的淡水 因文化 教育和觀光 展現出另一番活力與風貌

2022年 是淡水開港160周年 暨馬偕抵淡水150周年紀念
淡水的人文故事 仍繼續在五虎崗間流轉
第一崗以往是清軍練兵場
現在則有淡水高爾夫球場 滬尾砲台 淡水忠烈祠 雲門舞集
第二崗埔頂走一遭 可盡攬西式建築與史蹟
例如 淡水紅毛城 前清英國領事官邸 牛津學堂 小白宮 … 等
第三崗的崎仔頂及淡水老街區 充滿了漢人文化與在地傳統
福佑宮 淡水龍山寺 清水巖祖師廟 香火鼎盛
老街還有許多道地美食和觀光景點
傍晚漫步河畔 淡水河夕陽 前映觀音山 後照大屯山
海口嚥日 河口霞天景象 永遠位居淡水八景之首 更是觀光客的最愛
第四崗的大田寮 建有淡江大學 黌岡遠眺也是淡水八景之一
第五崗鼻頭崙 從河邊沿鼻頭街 學府路 鄧公路蜿蜒上山
有殼牌倉庫 鄞山寺 聖本篤修道院 滬尾櫻花大道等景點
我們堅信 地靈人傑的淡水 在未來 仍將持續交織出一段又一段的
河海山城新故事

媒體報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