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淡雙城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基淡雙城指基隆和平島的聖薩爾瓦多城淡水紅毛城。相關頁面有:




基淡雙城大事記[編輯]

  • 1624年:荷蘭人佔領大員,增強了呂宋西班牙人謀取北臺灣之決心。
  • 1626年:西班牙人自呂宋出兵佔領雞籠社寮島(今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後來又建立全台首座天主教堂「諸聖堂」,作為向中國、日本貿易、傳教之基地。
  • 1628年:據有雞籠之西班牙人攻佔淡水,建「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前身)。
  • 1638年:西班牙人因支援菲律賓防務,自毀「聖多明哥城」並撤離淡水。
  • 1642年:大員荷蘭人北上攻打雞籠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戰敗投降。荷蘭人重修「聖薩爾瓦多城」,改稱「北荷蘭城」。
  • 1646年:荷蘭人於淡水「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建新城砦,稱「安東尼堡」。
  • 1654年:荷蘭人繪製大臺北古地圖,清楚可見和平島上的「北荷蘭城」和淡水的「安東尼堡」(當時該城尚擁有尖塔)。
  • 1661年:鄭成功出兵攻打大員荷蘭守軍。
  • 1662年: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並撤出臺灣。同年,鄭成功去世,鄭經即位。
  • 1664年:荷蘭人去而復返,佔領雞籠、重修北荷蘭城,以利長期對抗鄭氏。
  • 1665年:鄭經派兵佔領已廢棄的淡水城,控制糧食供應,造成雞籠荷蘭人糧荒。
  • 1666年:明鄭守將攻打雞籠荷軍,但無功而返,持續在淡水與雞籠荷軍對峙。
  • 1668年:荷蘭人在與明鄭軍隊對峙多年後,自燬北荷蘭城,並從雞籠撤離。此後,雞籠、淡水雙城一度做為鄭氏王朝流放犯人之所。
  • 1681年:鄭經逝世,鄭克塽即位,為防清廷攻臺,命將軍何祐戍守雞籠、淡水,並修葺雙城。
  • 1683年:鄭克塽祥清,鄭氏王朝滅亡,臺灣歸清王朝統治。基淡雙城再度被任意棄置,荒廢達四十餘年。
  • 1724年:淡水廳同知王汧辦理地區防務,重修淡水紅毛城,並於四周興建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 1854年:美國馬其頓號至社寮島探查煤礦及「雞籠城」遺址。
  • 1860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開放淡水為通商口岸。
  • 1861年:英國於淡水設立領事館。
  • 1867年:英國與清廷訂定《紅毛城永久租約》,大幅修葺之,稱為「舊荷蘭城堡」,並將領事館遷入。
  • 1872年:馬偕於9月27日訪問社寮島,日記寫道:在島的一端,看到一個荷蘭城堡, 應是兩百多年前建的,方型建築,佔地幾英畝,由沙石和砂漿建造,敷上石灰,四周牆深約十英尺,四角於城牆高處設有土壘,牆圍成一圈,置砲於此。
  • 1895年:清廷依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予日本,進入日本統治時期。此時的雞籠城已剩斷垣殘壁,而淡水紅毛城則仍作為英國領事館。
  • 1933年:日本臺灣總督府曾派學者村上直次郎對「聖薩爾瓦多城」遺址進行挖掘,並鼓吹保護殘餘堡基。
  • 1937年:臺灣船渠株式會社成立全臺灣第一個現代造船場,部分場區建於雞籠城遺址上。此後雞籠城不復存矣。
  •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向英美宣戰,淡水紅毛城英國領事館關閉。
  •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同時接收紅毛城,開放參觀。
  • 1946年:英國以具有「永代租借權」為由重新取得紅毛城,並復設領事館。
  • 1950年:英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但駐淡水領事館仍維持業務運作。
  • 1972年:英國正式自淡水紅毛城撤館。(之後陸續將淡水紅毛城委託澳大利亞、美國代管。)
  • 1980年:經過多年交涉,英國終於正式歸還淡水紅毛城予中華民國政府。
  • 1983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淡水紅毛城登錄為一級古蹟。
  • 1984年:淡水紅毛城經整修後開放予一般民眾參觀。
  • 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淡水紅毛城改列為國定古蹟。
  • 2002年:臺灣大學鮑曉鷗教授與成大公共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利用「透地雷達」進行探測,發現「聖薩爾瓦多城」遺址應該於台船造船廠內。
  • 2016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臧振華教授與西班牙考古團隊合作,在和平島挖掘西班牙教堂遺跡,發現歐洲人骨骸。
  • 2019年:基隆市政府邀請清大臧振華教授及西班牙考古團隊,再度調查聖薩爾瓦多城和修道院遺址,於和平島停車場進行考古挖掘,發現墓葬、遺骸、空穴及十字架等物,確認該處應為諸聖教堂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