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編輯]

傅斯年


「一天只有 21小時,剩下 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是學術領導人、是五四運動學生領袖的其中之一、更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曾經擔任國立北京大學的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響深遠。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矗立於臺灣大學行政大樓水池前和椰林大道之間的傅鐘,就是為了紀念臺大校長傅斯年所建立。

生平[編輯]

童年[編輯]

傅斯年,字孟真,於1896年出生於山東聊城。其年幼年喪父,由祖父及母親撫育長大。

求學階段[編輯]

  • 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參與此次運動,為北京大學學生領袖其中之一。
  • 1920年:至北京大學畢業後遠赴歐洲求學。

學成回國[編輯]

  • 1926年:自德國歸國,任教於中山大學。
  • 1927年:創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刊行《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
  •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學教授。
  • 1932年:與丁文江,胡適,蔣延黻等創辦《獨立評論》週刊。
  • 1944年:以「美金公債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其趕下台。
  • 1945年: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
  • 1946年:胡適返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傅斯年卸去代理北大校長職。

臺灣時期[編輯]

  • 1947年:在「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宋子文,將他趕下台,時人稱傅斯年為「傅大砲」。
  • 1949年:一月二十日,就任國立臺灣大學第四任校長,積極「替台大脫胎換骨」;同年四月,四六事件發生。
  • 1950年:12月20日上午,以腦溢血猝逝於臺灣省參議會議場,享年55歲。
  • 1951年:十二月二十日,臺大安葬先生骨灰於臺大植物園,改稱「傅園」。

相關頁面[編輯]

參考資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