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薛語珍/113下場域探訪(無牆真人圖書館)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期中探訪場域簡介[編輯]

撫臺街洋樓又稱「石頭厝」,為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是臺北舊城內現存年代最早之民間建築。於1910年落成,最初為日本營造商的事務所,之後陸續有不同性質的行業、團體進駐,現今主要作為展覽場地。1895(清光緒21年)年,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予日本,日本人來臺後逐步實施市區改正計畫,1904年(明治37年)將所有城牆與西門拆除,定名且劃定「撫臺街」街區,範圍在今北門南側、博愛路以西、武昌街以北、中華路以東,為當時最早建造的一批建築。
2號街屋位於博愛路與延平南路的交叉口,博愛路在臺北城建城前就已開闢,其為昭和初期的建築,立面簡潔優雅,呈現出四柱三窗的風格,屋頂有出簷覆蓋日式棧瓦,1樓為東京堂鐘錶店,2、3樓日治時期曾為中央食堂,旁邊是草山循環巴士乘車點,戰後,隨著政府機關和報社在臺北市內集中,博愛路和漢口街一帶逐漸發展成臺北市的攝影器材商圈,至今仍然是修理相機和購買攝影設備的必去之處,因此又被稱為「相機街三角屋」。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現址原為臺北北門郵局集郵服務中心,供展示郵品、推廣集郵業務及民間郵會辦理集郵相關活動。2015年1月18日成立「郵政博物館臺北北門分館」,2020年5月20日更名為「郵政博物館臺北館」。內設有郵筒展示區、精品展示區、時光走廊、角落藝廊、拍照區、親子益智區,內含多種互動單元;特展室則不定期舉辦各類主題性郵票展覽。
為封閉式碉堡設計,屋頂、牆面及台座完全合為一體,二方一圓的外壁窗洞,具有監視作用,易守難攻。城牆的石材來自於內湖大直北勢湖一帶的安山岩。為了防禦火炮,北門的牆體由磚塊與石條砌成,內部有兩層牆壁,構造堅固。屋架為中國傳統式木構架,雕飾簡潔;屋頂採用單簷歇山式,燕尾起翹,整體看起來,柔和與剛硬渾然融為一體。
鐵道部所在位置原為西元1884年、時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所建的機器局廠區。西元1895年日本接手臺灣後,此處便由日本軍方接收,作為軍工廠使用,五年後又移交給鐵道部,改為火車保養、修理的台北工場,而首任部長為後藤新平。1918年因為鐵道業務大增,台北工場向東擴張,廠區的南邊則拆除舊有建物,興建今日我們看見的鐵道部主建築,稱為廳舍,由著名總督府土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其南北翼工程分為兩期起造,形成了北工場、南廳舍的形式。

期中PDCA[編輯]

  • PLAN 計畫
  1. 蒐集相關資料
  2. 田野調查
  3. 交通與導覽路線確定
  4. 設計表單與三折頁
  • DO 執行
  1. 選定走讀時間
  2. 邀請親友參加活動
  3. 執行導覽工作
  4. 記錄當天參與者與自身情況
  • CHECK 查核
  1. 檢視表單上的回饋
  2. 檢討當天狀況並制定改善計畫
  • ACT 行動
  1. 根據改善計畫重新梳理流程後於第二次走讀時進行新訂計畫

籌備過程[編輯]

第三週[編輯]

第一次田野調查,到了現場發現撫臺街洋樓正在整修,在老師的建議與指導下,我決定改變方向,以捷運北門站為起點,帶領聽眾沿著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撫臺街洋樓之路線走訪,除了這三點外,另簡單介紹途中會經過的郵政博物館博愛路2號街屋,並設計三折頁與小遊戲輔助導覽。

第四週[編輯]

這週進度主要是查詢相關的場域資料,並構思導覽的時候要怎麼講解才能簡明扼要,不過景點有點多,我可能沒辦法完全記起來(需要看小抄😅),但我盡力。
我在維基館的個人頁面補上了期中探訪場域簡介,這次我把三折頁改成明信片的方式,我認為讓體積變小比較方便戶外的走動。明信片上除了有活動名稱、時間、地點、景點的照片外,還將有獎徵答列點附在背面,總共有五題,不過放在背面主要是讓參與者可以先知道題目是甚麼,回答題目的地方其實是在我做的回饋表單裡面,我將回饋和題目合併在同個表單,再將QR code放在最下面。

(我以為這次沒有補助所以沒跟店家打統編,但只印了一張A4所以也還好啦哈哈)

第五週[編輯]

2025/03/22今天是第一次的導覽,中午與參與者一同從捷運淡水站搭車至捷運北門站,參與者有2位,一位是已從資圖系畢業的學姊,另一位是還在就讀的水環系學長。
抵達時間大約是13:40左右,行走路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北門郵政博物館博愛路2號街屋撫臺街洋樓,在抵達時將導覽明信片交付給兩位參與者。由於陽光有些強烈,每到達一個景點時,除了講解的時間外,預留幾分鐘喘息、乘涼,在休息時間也會趁機補充相關知識,或是解答參與者的疑問。
由於北門撫臺街洋樓正在整修,講解起來有點難引起聽眾的共鳴,博愛路2號街屋雖然已經整修完畢,但現在規劃成私人的攝影棚,需要預約才能進去參觀,而郵政博物館則是錯過營業時間,反而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較能引起參與者的興趣,可惜在參訪順序上難以調整,若是單獨導覽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應該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園區內也有許多可互動的設施,比起我自己講解會更有參與感。
我與2位參與者的關係還算親近,因此採用像是輕鬆聊天的方式講解古蹟的歷史,中間穿插問答與聊天的部分,整體氛圍輕鬆不緊張。需改進的部分是需再更熟悉講解內容,盡量不要看手機,在走訪前一天先想好講解的順序(例如:歷史沿革→建築特色→用途……),較不會使參與者感覺混亂。
最後是有獎徵答與回饋,有獎徵答的問題為:
  1. 「撫臺街」的「撫臺」代表什麼意思?(1.臺灣人,2.一種醫療療法,✔️3.巡撫,4.撫慰台灣的人民)
  2. 哪個建築的旁邊曾經是草山循環巴士乘車點?(1.撫臺街洋樓,✔️2.博愛路2號街屋,3.北門,4.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3. 哪一座城門是唯一以清領時期風貌保留的古城門?(1.西門,2.小南門,3.東門,4.南門,✔️5.北門)
  4. 日治時期的總督府鐵道部首任部長是誰?(1.佐久間左馬太,2.樺山資紀,3.山本五十六,✔️4.後藤新平)
回饋的問題則是:
  1. 覺得最有趣的部分(回覆1.好玩兒,回覆2.鐵道部園區)
  2. 覺得可以再改進的部分(回覆1.很棒,回覆2.感覺可以預想聽者的問題)


值得開心的是,2位參與者的選擇題部分都是全對,代表我有將重點講出來,並且有順利傳達給參與者。但回饋的部分,首先應鼓勵參與者盡量用較長的篇幅描述回饋,再來是回覆1看起來像是隨便敷衍了事,而回覆2的第一則回饋果然如我觀察的一樣,鐵道部園區較能引起參與者的興趣(但也不能排除本人原本就對交通運輸感興趣),而第二則回饋是我不小心疏忽的部分,假如我有事先預想參與者的問題,或許就不會有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或是手忙腳亂的問題,也可以讓參與者獲得最完整的知識。

第六週[編輯]

2025/03/29今天是第二次的導覽,這次的參與者也是2位,一位是和我同年的統計系朋友,另一位是財金系的學妹。我與統計系朋友一起搭車至捷運北門站,時間大約是10:45分,而財金系的學妹是從蘆洲搭車至北門,實際開始的時間大約是11:15分,行走路線與第一次相同。
這次不同的部份是要開始導覽的時候明確的告知,轉換參與者的狀態,再來是我切換成嗨咖模式,並結合故事或簡述時代背景,引導參與者將自己想像成那時代的人物,例如清廷官員、日本士兵等,帶領參與者依照路線逐一介紹,介紹時也利用圖片影像輔助,讓參與者快速了解臺北城的範圍、五城門古今對照、城門3D重現、北門與街景對照圖這些參與者可能提問的問題,如果時間充裕,也許可以將每一個歷史景點或附近道路都作今昔對比圖,以加深參與者的印象。
這次也有發導覽明信片,有獎徵答的題目都有答對,代表導覽有維持一定水準。而兩位參與者的回饋是:
  1. 覺得最有趣的部份(回覆1.北門的介紹;回覆2.介紹北門的很仔細!很有趣!)
  2. 覺得可以再改進的部分(回覆1.太有趣了,我之前根本就沒有來過北門看古蹟 ,我覺得聲音可以再大聲點,路上車子聲音有點大;回覆2.重點介紹的時候要記得內容!盡量不要看稿子)


兩位參與者覺得有趣的部分與第一組參與者不同,去除參與者本身的偏好,這顯示我對北門的著墨較多,畢竟用於介紹的材料較豐富,但這也代表對其他歷史景點的準備工作還不夠完善。而覺得可以再改進的部分,看稿子已經是老問題就不再贅述,而音量是我不小心忽略,我應該要注意到北門附近是車潮眾多的地區,參與者因為我未注意的小細節而沒聽到或聽清楚完整的導覽實在是非常可惜,期望自己下次在導覽時能對周遭環境的感知更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