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疏洪道
出自 淡水維基館
- 影片描述:110年二重疏洪道河道空拍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把土地切開的「二重疏洪道」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編輯]
二重疏洪道位於臺灣新北市,是一條長約7.7公里、寬450至700公尺,面積約424公頃的排洪道,左右堤岸與新北市的五股區、新莊區、三重區、蘆洲區相鄰,為「大臺北防洪計劃」之一環。當年行政院為解決臺北地區防洪問題,1979年決議實施《第一期防洪計畫》,修建沿河堤防與開闢二重疏洪道,《第二期防洪計畫》由1985年至1987年,第三期計畫則從1990年至1996年完工。由於二重疏洪道佔地廣闊,後來延伸兼具休閒和保育的功能。
興建背景[編輯]
1963年一場葛樂禮颱風過境造成大台北地區淹水三天三夜,當時政府認為淡水河河道在關渡附近太窄影響排水,於是在1964年爆破淡水河於台北最窄處出口的獅子頭隘口天然屏障「鳥踏石」,結果適得其反,從原本每個月只要防堵兩次大潮,到後來變成海水天天倒灌,導致原為良田的塭子川河口一帶土質鹽化,無法種植。
洲後村抗爭事件[編輯]
1968年政府宣布了「北區防洪計畫」,洲後村被劃入為「一級洪水平原區」,面臨廢村的洲後村村民自發地起來陳情、抗議、示威、請願,甚至開始至中央政府陳情,並進行遊行示威。儘管洲後村的五十一位代表前往省議會陳情,要求省府遵守先建後拆的承諾,以保障村民的生活,但時任省主席邱創煥卻呼籲居民自動拆遷,否則將強制進行拆除。最終,洲後村雖然無法改變二重疏洪道開工計畫的命運,不過由於洲後村的遷村和村民請願活動持續,引起了蔣經國總統的高度關切並且親自指示「妥善辦理」,台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隨即派出幾十名社會工作人員傾聽洲後村民的意見,有鑑於當局關切,省政府不得緩拆一週並成立專案小組,規劃台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二重疏洪道以東的「灰窯重劃區」供洲後村未來遷居之用,村民每戶獲得五十坪土地,才有今日蘆洲灰窯重劃區密集人口及繁榮現況,洲後村的抗爭事件最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