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簡介== 瑠公圳為 乾隆五年(1740年)由 彰州移民 郭錫瑠集眾興建,其主要目的是要讓 台北盆地 中崙以東的「看天田」獲得穩...")
 
行 1: 行 1:
 
==簡介==
 
==簡介==
瑠公圳為 乾隆五年(1740年)由 彰州移民 郭錫瑠集眾興建,其主要目的是要讓 台北盆地 中崙以東的「看天田」獲得穩定水源。由今日 新店 青潭溪鑿山引水經 大坪林、景美、公館到達 台北,又稱 金合川圳,流經 大坪林段也稱 大坪林圳。今日我們認為的 瑠公圳實際上是整合兩大水圳及埤塘系統的統稱,除 瑠公圳本身系統外,另一為 霧裡薛圳系統,霧裡薛圳是 台北市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由 霧裡薛溪 鯉魚山(埤腹山,海拔52m)附近引水沿著山腳一路到台北。霧裡薛溪即今日的 景美溪,霧裡薛是原住民對 景美溪的稱呼;霧裡薛圳早在 雍正年間即闢建,由 周永清公集眾興建。而 景美這個地名是由「梘尾」演變,「梘尾」因 大坪林圳遇 霧裡薛溪架設水梘而得名,所以 霧裡薛圳興建之時水源之處還沒有「景美」之類的地名。明治40年(1907年)官方合併兩圳,歷時兩年完成,最後整個灌溉系統慣以 瑠公圳稱呼。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大興土木整建台北市水利設施,以 瑠公圳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今 新生南北路興築一條特1號排水溝,整合原本的排水系統;這條特1號排水溝離不開 瑠公圳的架構,台北人習慣上還是稱它為 瑠公圳。
+
乾隆五年(1740年)由彰州移民[[郭錫瑠]]集眾興建,其主要目的是要讓 台北盆地中崙以東的「看天田」獲得穩定水源。由今日新店 青潭溪鑿山引水經大坪林、景美、公館到達 台北,又稱 金合川圳,流經 大坪林段也稱大坪林圳。今日我們認為的 瑠公圳實際上是整合兩大水圳及埤塘系統的統稱,除[[瑠公圳]]本身系統外,另一為霧裡薛圳系統,霧裡薛圳是 台北市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由霧裡薛溪的鯉魚山(埤腹山,海拔52公尺)附近引水沿著山腳一路到台北。霧裡薛溪即今日的景美溪,霧裡薛是原住民對 景美溪的稱呼;霧裡薛圳早在雍正年間即闢建,由 周永清公集眾興建。而 景美這個地名是由「梘尾」演變,「梘尾」因 大坪林圳遇 霧裡薛溪架設水梘而得名,所以霧裡薛圳興建之時水源之處還沒有「景美」之類的地名。明治40年(1907年)官方合併兩圳,歷時兩年完成,最後整個灌溉系統慣以瑠公圳稱呼。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大興土木整建台北市水利設施,以 瑠公圳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今新生南北路興築一條特1號排水溝,整合原本的排水系統;這條特1號排水溝離不開瑠公圳的架構,台北人習慣上還是稱它為[[瑠公圳]]。
 +
==歷史沿革==

於 2020年10月5日 (一) 20:48 的修訂

簡介

乾隆五年(1740年)由彰州移民郭錫瑠集眾興建,其主要目的是要讓 台北盆地中崙以東的「看天田」獲得穩定水源。由今日新店 青潭溪鑿山引水經大坪林、景美、公館到達 台北,又稱 金合川圳,流經 大坪林段也稱大坪林圳。今日我們認為的 瑠公圳實際上是整合兩大水圳及埤塘系統的統稱,除瑠公圳本身系統外,另一為霧裡薛圳系統,霧裡薛圳是 台北市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由霧裡薛溪的鯉魚山(埤腹山,海拔52公尺)附近引水沿著山腳一路到台北。霧裡薛溪即今日的景美溪,霧裡薛是原住民對 景美溪的稱呼;霧裡薛圳早在雍正年間即闢建,由 周永清公集眾興建。而 景美這個地名是由「梘尾」演變,「梘尾」因 大坪林圳遇 霧裡薛溪架設水梘而得名,所以霧裡薛圳興建之時水源之處還沒有「景美」之類的地名。明治40年(1907年)官方合併兩圳,歷時兩年完成,最後整個灌溉系統慣以瑠公圳稱呼。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大興土木整建台北市水利設施,以 瑠公圳水利設施的基礎下,在今新生南北路興築一條特1號排水溝,整合原本的排水系統;這條特1號排水溝離不開瑠公圳的架構,台北人習慣上還是稱它為瑠公圳

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