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蘭古道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1: 行 1:
 
{{導覽條石碇區|古道}}
 
{{導覽條石碇區|古道}}
[[image:淡蘭古道示意圖.jpg|right|thumb|500px|{{image:淡蘭古道示意圖.jpg}}]]
+
[[image:淡蘭古道示意圖.jpg|right|thumb|500px]]
{{youtube|P37_j94ehzU|500|right|淡蘭古道如何形成的?總共有幾條?且聽我娓娓道來~淡蘭古道的故事 ☆Tony開講01}}
 
<nowiki>
 
</nowiki>
 
 
==簡介==
 
==簡介==
 
  淡蘭古道乃泛指清朝末期至日治時期初期[[淡水廳]]至噶瑪蘭廳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以行政區劃而言,淡蘭古道的所在位置目前已和[[淡水]]沾不上邊,範圍橫跨現今的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以及宜蘭縣,未包含[[淡水區]]。淡蘭古道的廣泛使用時期足稱北臺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到了日治時期,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逐漸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於荒煙蔓草之中。淡蘭古道北路現今僅存三貂嶺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和隆嶺古道等三段,古道目前部分山徑仍是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秘徑。
 
  淡蘭古道乃泛指清朝末期至日治時期初期[[淡水廳]]至噶瑪蘭廳的山區主要交通道路系統,以行政區劃而言,淡蘭古道的所在位置目前已和[[淡水]]沾不上邊,範圍橫跨現今的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以及宜蘭縣,未包含[[淡水區]]。淡蘭古道的廣泛使用時期足稱北臺灣漢民族開始由西部往東部發展的黃金時期,到了日治時期,因鐵路、公路的開通,古道逐漸失去其原有功能,除了部份開闢為鐵公路使用外,其餘皆逐漸隱沒於荒煙蔓草之中。淡蘭古道北路現今僅存三貂嶺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和隆嶺古道等三段,古道目前部分山徑仍是登山健行者的愛好秘徑。
行 9: 行 6:
 
==全部路徑==
 
==全部路徑==
 
  淡蘭古道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商道):
 
  淡蘭古道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商道):
 
+
*北路:以[[瑞芳]]為起點,經[[猴硐]]、[[雙溪]]、貢寮到[[宜蘭]]大里、石城,從軍事防守、傳遞公文之用途到成為交通要道,為淡蘭古道中發展最早的路段。此路因馬偕博士曾經沿途傳教行醫,而又稱「馬偕之路」。
*北路:以[[瑞芳]]為起點,經[[猴硐]]、[[雙溪]]、貢寮到[[宜蘭]]大里、石城,從軍事防守、傳遞公文之用途到成為交通要道,為淡蘭古道中發展最早的路段。此路因[[馬偕博士]]曾經沿途傳教行醫,而又稱「馬偕之路」。
 
 
*中路:以[[暖暖]]為起點,經[[平溪]]、[[雙溪]]到[[宜蘭]]外澳,乃先民為謀生、耕山開闢的生活民道,承載著從拓墾到族群械鬥及和解的庶民記憶,沿途可見梯田駁坎與石砌土地公廟等先民信仰寄託。  
 
*中路:以[[暖暖]]為起點,經[[平溪]]、[[雙溪]]到[[宜蘭]]外澳,乃先民為謀生、耕山開闢的生活民道,承載著從拓墾到族群械鬥及和解的庶民記憶,沿途可見梯田駁坎與石砌土地公廟等先民信仰寄託。  
 
*南路:以六張犁為起點,經深坑、[[石碇]]、[[坪林]]到[[宜蘭]]礁溪,原本官方闢道態度消極,後來民間的茶葉經濟力推促官方終於在[[1885年]]闢道通往[[宜蘭]]並設兵駐防,為淡蘭古道中路線最短的路段。
 
*南路:以六張犁為起點,經深坑、[[石碇]]、[[坪林]]到[[宜蘭]]礁溪,原本官方闢道態度消極,後來民間的茶葉經濟力推促官方終於在[[1885年]]闢道通往[[宜蘭]]並設兵駐防,為淡蘭古道中路線最短的路段。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