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淡水小鎮(戲劇)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4: 行 4:
  
 
==簡介==
 
==簡介==
  《[[淡水小鎮]]》為梁志民改編自美國作家懷爾德(Thornton Wilder,1897-1975)的《小城故事》(Our Town),由果陀劇場演出。《淡水小鎮》目前已演出五個版本,首演:[[1989年]]3月19日、二版:[[1993年]]3月26日、三版:[[1996年]]4月19日、四版:[[1999年]]12月24日、五版:[[2006年]]3月16日。第二版演出後,往後的劇本就不再有大幅的更動,主要都是創作觀點和導演手上做改變。《淡水小鎮》的創作背景是臺北縣[[淡水鎮]](今[[新北市淡水區]]),劇情分成三幕,集中於此城鎮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為[[1966年|民國55年]]、[[1971年|60年]]、[[1979年|68年]],劇本標題分別為〈淡水風光〉、〈小鎮姻緣〉與〈再見淡水〉。
+
  《[[淡水小鎮]]》為梁志民改編自美國作懷爾德(Thornton Wilder,1897-1975)的《小城故事》(Our Town),由果陀劇場演出。《淡水小鎮》目前已演出五個版本,首演:[[1989年]]3月19日、二版:[[1993年]]3月26日、三版:[[1996年]]4月19日、四版:[[1999年]]12月24日、五版:[[2006年]]3月16日。第二版演出後,往後的劇本就不再有大幅的更動,主要都是創作觀點和導演手上做改變。《淡水小鎮》的創作背景是台北縣[[淡水鎮]](今[[新北市淡水區]]),劇情分成三幕,集中於此城鎮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為[[1966年|民國55年]]、[[1971年|60年]]、[[1979年|68年]],劇本標題分別為〈淡水風光〉、〈小鎮姻緣〉與〈再見淡水〉。
  
  《淡水小鎮》運用臺灣民間文化風情與語言,減少與觀眾的距離,增進觀眾的認同感。此劇運用當時臺灣本土的語言,如臺語、日文,因老一輩的淡水人受過日本式的教育,在日常生活的交談都會夾雜一兩句日文。梁志民先生在改編劇本時,曾來[[淡水]]做過訪查,國臺語比例為1:5,增加臺語比例的演出,為一種追求真實手法的呈現。原著生死關的平行移植,《淡水小鎮》對於原著改編最少的就是第三幕,希望藉由劇中艾茉莉的「塵世之旅」,告訴我們生命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現有的生活,不要等到死亡後才後悔。舞臺場景半寫實呈現,導演在場景的搭建,大多是寫實場景的呈現,但導演卻又保留象徵性的表演手法,呈現出既寫實又擬真的感覺。《淡水小鎮》比起原著有個很不一樣的特點,就是每個角色之間的情感比例加重,將中國人重情的特色融於劇中。
+
  《淡水小鎮》運用台灣民間文化風情與語言,減少與觀眾的距離,增進觀眾的認同感。運用當時台灣本土的語言,如台語、日文,因老一輩的淡水人受過日本式的教育,在日常生活的交談都會夾雜一兩句日文。梁志民先生,在改編劇本時,曾來[[淡水]]做過訪查,國台語比例為1:5,增加台語比例的演出,為一種追求真實手法的呈現。原著生死關的平行移植,《淡水小鎮》對於原著改編最少的就是第三幕,希望藉由劇中艾茉莉的「塵世之旅」,告訴我們生命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現有的生活,不要等到死亡後才後悔。舞台場景半寫實呈現,導演在場景的搭建,大多是寫實場景的呈現,但導演卻又保留象徵性的表演手法,呈現出既寫實又擬真的感覺。《淡水小鎮》比起原著有個很不一樣的特點,就是每個角色之間的情感比例加重,將中國人重情的特色融於劇中。
  
 
==參考資源==
 
==參考資源==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