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灣石圍遺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歷史)
行 9: 行 9:
 
==歷史==
 
==歷史==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
 +
:根據現有的歷史考證資料來推斷大沙灣石圍可能於1842年(道光22年)所建置,當時為了因應當時沿海一帶流寇、外敵的侵擾,在大沙灣沿海一帶設置此石圍,不過相關確切歷史仍有待查證。
 +
 +
:當時因為正處鴉片戰爭當中,清朝[[姚瑩]]遂在大沙灣附近設立許多砲墩和砲台,並且在砲墩以及砲台左右兩側建立石墻,此石牆可能就是現在我們看到遺留下來的[[大沙灣石圍遺構]]。鴉片戰爭結束後,防禦也較為鬆散,因此缺乏維修與保養,一直到了牡丹社事件爆發,當時的羅大春為了防衛需要而將大沙灣石圍以三合土的材質在進行改建。
 +
 +
:之後大沙灣石圍也歷經清法戰爭,不過當時因為法軍軍艦的轟炸使大沙灣石圍四散各地,並且在大沙灣這個區域留下了大沙灣石圍遺構。
 +
  
  
行 15: 行 21: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
 
 
  
 
==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

於 2021年12月24日 (五) 15:14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歷史建築

  • 影片描述: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Keelung Shawan History and Culture Park) Tony Huang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

大沙灣石圍遺構分佈在大沙灣前的主戰場上,原本的用途是為了保護位於空曠平地的大沙灣砲台。在清法戰爭前,大沙灣砲台被清軍佈置於沿岸的海旁上。為可對近岸船艦造成直接攻擊之平面型砲台,但同時亦會受到敵方的直接打擊。加上容易被偵測出來等弱點,清軍在劉銘傳的帶領下,後期建造的砲台大多改以抱山式為主。而著名例子有頂石閣砲台二沙灣砲台,兩者都是在大沙灣砲台經歷清法戰爭遭到破壞後所建造的。

連同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市政府亦將其稱之為「沙灣歷史文化園區」。在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後方的廣場上豎立了一塊石圍遺跡,供遊客參觀。

歷史

  • 清朝時期
根據現有的歷史考證資料來推斷大沙灣石圍可能於1842年(道光22年)所建置,當時為了因應當時沿海一帶流寇、外敵的侵擾,在大沙灣沿海一帶設置此石圍,不過相關確切歷史仍有待查證。
當時因為正處鴉片戰爭當中,清朝姚瑩遂在大沙灣附近設立許多砲墩和砲台,並且在砲墩以及砲台左右兩側建立石墻,此石牆可能就是現在我們看到遺留下來的大沙灣石圍遺構。鴉片戰爭結束後,防禦也較為鬆散,因此缺乏維修與保養,一直到了牡丹社事件爆發,當時的羅大春為了防衛需要而將大沙灣石圍以三合土的材質在進行改建。
之後大沙灣石圍也歷經清法戰爭,不過當時因為法軍軍艦的轟炸使大沙灣石圍四散各地,並且在大沙灣這個區域留下了大沙灣石圍遺構。


  • 日本時期


  • 民國時期

建築特色

地圖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

參考資料

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