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黃筱庭/實習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工作日誌)
(工作日誌)
行 21: 行 21:
  
 
*2020/07/16
 
*2020/07/16
 +
過去一直認為「​​​​​​​[[剝皮寮]]」會稱為「剝皮」寮是因為過去此地可能是刑場,有拔人皮的行為,遂有此稱呼,但不論是剝人皮還是獸皮,答案都是否定的,是因為日治時期稱此地為「北皮寮」,與閩南語「[[剝皮寮]]」相似,而有此沿革,剝皮寮的歷史建築群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色,康定路173巷北面未清代時期所建置的傳統店屋,而南面為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建置了西式牌樓厝,可於一地同時觀察兩種不同形式的建築風格。

於 2020年7月20日 (一) 09:41 的修訂

實習規劃

個人

  • 目標地區:萬華大稻埕
  • 目標頁面:人、事、時、地、物,至少建置各20頁

工作日誌

  • 2020/07/01

實習(一)承接實習(二)的工作任務,因為是熟悉的人事物,目標清楚,上手速度快。比起上學期的實習內容,這學期實習更為複雜、進階,個人認為較大的不同點有二,(1)獨力完成自定區域,(2)頁面間的串聯。

  • 2020/07/02

淡水石滬的發展興衰是非常有趣的議題,因為大家都知曉的只有澎湖的雙心石滬,殊不知在台灣本島也有這麼一群石滬群,石滬因人為和自然的破壞而消失,是值得深思的議題,但比較可惜的是因鄰近期末考試,同學對導覽有些興致缺缺,相對來說是我們的導覽不夠貼合他們,無法在那短短幾分鐘的簡介過程抓到聽眾的專注力,這部分實在很難說到如何改進,或許經驗累積多了會有幫助。

  • 2020/07/13

萬華區」是個行政區名,若「萬華」一詞被指定在地名之意,則是專指艋舺這一地區,艋舺萬華舊稱。今天被這一串文字繞了超久的,總算搞明白後,在編寫方面就會特別去注意資料中的「萬華」指的是現在的萬華區,還是過去的「艋舺」。

  • 2020/07/14

現今萬華區會大致分為3大生活圈,北萬華中萬華南萬華,與其過去區域開發及人口組成是極為相關的。

  • 2020/07/15

艋舺是歷史悠久的地區,許多道路皆有其巷弄特色,非常有趣,可以透過街名探查出過去此地居民的生活。西昌街為人熟知的,大眾廟對面的「青草巷」,在醫療缺乏的年代,一旦身體有恙,依靠的就是口耳相傳的草藥和赤腳仙,至今巷弄內仍販售許多的藥草作為養身活體的保健食品。

  • 2020/07/16

過去一直認為「​​​​​​​剝皮寮」會稱為「剝皮」寮是因為過去此地可能是刑場,有拔人皮的行為,遂有此稱呼,但不論是剝人皮還是獸皮,答案都是否定的,是因為日治時期稱此地為「北皮寮」,與閩南語「剝皮寮」相似,而有此沿革,剝皮寮的歷史建築群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色,康定路173巷北面未清代時期所建置的傳統店屋,而南面為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建置了西式牌樓厝,可於一地同時觀察兩種不同形式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