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編輯 使用者:侯皓文

前往: 導覽搜尋

警告: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置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建立帳號,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擁有其他優點。

此編輯可以被還原。 請檢查以下比較表,確認您是否要還原,然後儲存以下變更以完成編輯還原。
最新修訂 您的文字
行 77: 行 77:
  
 
===第五週3/22-3/26===
 
===第五週3/22-3/26===
凱婷學姊跟我們說資圖週歷屆有相關的素材能夠使用,而我們也決定了資圖週的遊戲內容,想要透過類似大富翁跳格子的遊戲,每一個格子分別為淡水維基館
 
有介紹過的各行政區為題,如此一來除了能夠讓參賽者知道維基組,也能夠藉此讓更多人了解各低區的特色以及相關知識。
 
  
===學年總心得===
+
===第八週4/12-4/16===
[[image:維基組合照.PNG|right|thumb|400px|{{image:維基組合照.PNG}}]]
 
  
時光匆匆,很快的在維基組一年的時間就要過去了,第八屆維基組也即將劃下句點。在組內的這段時間裡,維基組很多地方給了我無論在能力、知識上都給了我許多重要的養份以及精神。我們的日常,一周又一周的開會,很快的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在維基組有別於其他組別,必須每周開會,也會密集的組員合作,無論是在粉專發文、策展、團踏、報告上等等。從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我學到如何與團體共事,並妥善的把工作清楚的交代以及分配。在文字寫作上,透過每周的發文以及口頭分享也讓我瞭解如何在各種場域,清楚的介紹一個地方。<br>
+
===第九週4/19-4/23===
  
在歷史知識方面,透過信成老師的講古,讓我瞭解到更多平常許多不為人知的淡水歷史。老師往往從大歷史事件,帶入小地區有趣歷史,也才知道原來淡水是個那麼有趣的地方,這也是過去只學到一些歷史皮毛的我所不能體會的。<br>
+
===第十一週5/3-5/7===
個人踏查以及成果分享,對我而言也是一段豐富又新奇的體驗。過去我總是認為調查就是單純的去訪問,並把內容記錄帶回來而已。但在這個寒假,去到台東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嘉明湖做實際個人踏查後,才知道原來無論是事前、事後要準備的素材、閱讀的文獻以及需要瞭解的東西是那麼的多,可以說完全顛覆了自己對於訪查甚至是田野調查的理解。<br>
 
  
到了下學期,協助信成老師完成「基淡雙城」的展覽,雖然是後期才加入的工作大多是在旁邊測試VR、設備。但在與老師以及凱婷學姐共事的過程中,也讓我瞭解到一項展覽要從無到有的種種眉眉角角,更體會到中間要考量到的層面是那麼的廣。<br>
+
===第十二週5/10-5/14===
  
最後,謝謝阿成老師、家維助教以及各組員間這一年的合作無間,這一學年在維基組學習、磨練,讓我在這個地方有滿滿的收獲,也學習到許多過去學不到的知識。很開心,在一輩子唸一次的大學生涯中,我的實習可以是在「維基組」。<br>
+
===第十三週5/17-5/21===
 +
 
 +
===第十四週5/24-5/28===
 +
 
 +
===第十五週5/31-6/4===
 +
 
 +
===第十六週6/7-6/11===
  
 
==嘉明湖個人踏查 系列貼文==
 
==嘉明湖個人踏查 系列貼文==
  
 
===霧鹿部落===
 
===霧鹿部落===
[[image:霧鹿峽谷.jpg|right|thumb|200px|{{image:霧鹿峽谷.jpg}}]]
 
霧鹿部落現今的發展狀況,由於受到11年前莫拉克風災的影響,沿途落石不斷,導致遊客大量減少,許多年輕族人為了尋找就業機會只好離開山區到都會尋找工作,只剩下中老年的族人仰賴種植蔬果維生。正也因為莫拉克風災,讓這個部落回復到過往的單純。當地許多族人,在過去看到蜂擁而至要上南橫的觀光客,是會被嚇到不敢出門的。霧鹿部落整個部落都像是一家人,彼此都互相認識,彼此感情深厚,這裡就好像一處遠林山林的桃花源。幸好過去莫拉克風災沒有將位於新武呂溪的上霧鹿部落固有的溫泉露頭給埋掉,至今仍有遊客在攀登嘉明湖前會順路停車享受霧鹿最著名的野溪溫泉。<br>
 
 
最早抵達的是布農族巒社群人,族人約在210年前,先從南投縣中央山脈深處的巒大社,遷徏到花蓮卓溪鄉八通關古道附近的「大分」,過13年後才三遷至此。霧鹿的布農語(BUL BUL),意為四周積水的山谷盆地,部落長老提到,當年初抵此時,霧鹿還是一座位於新武呂溪畔河階上的沼澤,有鹿群徘徊混地草叢覓食,再加上這個地方雲霧繚繞,所以稱此地為霧鹿部落。
 
霧鹿部落位於南橫公路東段,為一河階地形,布農族原住民世居於此,現今與下馬部落在行政上合為霧鹿村。霧鹿部落附近新武呂溪流域及大崙溪山區,是布農族人自南投、花蓮移入的重要據點,布農族人也由此逐步移居至高雄地區。現今海端鄉有不少居民是由霧鹿移入的,故當地布農族人認為霧鹿聚落是海端地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br>
 
  
 
===利稻部落===
 
===利稻部落===
[[image:利稻部落.jpg|right|thumb|200px|{{image:利稻部落.jpg}}]]
 
利稻部落為南橫公路東段較大的一個布農族部落,海拔超過一千公尺,是南橫公路旅遊帶中相當重要的休憩據點。地名的原由來自布農話「立豆」的諧音而來,意指吃起來黏呼呼的當地野生枇杷。居民大都為布農族人,整個部落座落在群山環繞的河階台地上,地勢十分平坦,適合居住與耕種,四週群山環繞,景觀十分優美,有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高海拔的氣候,帶來清涼乾淨的空氣,是炎夏消暑的好去處。<br>
 
 
利稻部落為許多過去遠途經過南橫的車輛會在此稍作休息,過去救國團在此並建有一棟山莊,提供寒暑假從事南橫健行的隊伍投宿,因此讓本地從多年前起,就成為登山旅遊界頗具知名度的地方。然而由於莫拉克風災的因素,利稻部落的遊客大幅減少,救國團的南橫健行隊也早已不復存在,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蕭條時期,也讓山林漸漸恢復原本該有的寧靜。隨著時間,目前村中已逐漸有許多民宿與餐廳出現。社區也積極強化自身的社區經營,對外推廣布農族社區文化旅遊,紅豆、玉米、高冷蔬菜、布農族藝品,使利稻部落在長時間的休息、養護生態後,能夠適度的招回觀光客。<br>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image: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jpg|right|thumb|200px|{{image: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jpg}}]]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處於高雄與臺東的交界處,位於中央山脈的中高海拔地帶,屬於海拔2320公尺的園區屬於霧林帶氣候;森林遊樂區的遊客服務中心,在此設置展示室、多媒體室及休息室,提供區內動植物生態解說、森林步道介紹、布農族文化簡介,休息室販賣溫熱咖啡和泡麵等,讓遊客能盡情眺望雲海山景一面填飽肚子。最貼心的是,旅客中心設有淋浴間,可供剛下山的遊客,洗淨一身疲憊。森林遊樂區內建設了五條森林步道,分別為向陽步道、向松步道、松景步道、松濤步道、及松楊步道;還有一條檜木林棧道,以供遊客享受山林綠茵的芬芳及高山峻谷的磅礡。向陽步道與向松步道在每年11~1月,寒流來襲時就能見到鋪滿小徑的紅艷落葉。松景步道在每年3~5月,步道旁的繡邊根結蘭一齊綻放,隨著風搖擺在山林間,將整條步道染滿蘭花幽香。松濤步道上有一觀景平台,是遠眺大關山的最佳景點。在松景、向松、松濤步道交叉口,有一處日據時期所建的向陽駐在所外牆及平台遺跡。順道一提,松濤步道和松楊步道再往上走就是嘉明湖的入口。<br>
 
  
===手作步道&護坡工法===
+
===向陽山屋===
[[image:步道維護.jpg|right|thumb|200px|{{image:步道維護.jpg}}]]
 
*手作步道
 
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是臺東林管處與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招募來自各地的志工,用最簡單的工具,以就地取材的方式、不破壞生態,並融合步道環境的特性,來進行嘉明湖步道修復工作。而近年來臺東林管處發起的「一人一公斤,為嘉明湖步道永續而揹」活動,號召山友背土石上山,至今累積超過1萬2千公斤的土石,都會作為志工回填步道上沖蝕溝的材料。為期五天四夜的工作假期,將在嘉明湖步道上針對步道沖蝕溝、積水、崩塌處及坡度過陡等問題進行改善,並在最後一天安排前往海端鄉崁頂部落,透過參與布農族小米文化的體驗,喚起對生活本質的珍惜、知足與共享,也擴展對布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br>
 
  
*砌石護坡工法
+
===嘉明湖避難山屋===
(1)石塊 : 堆砌前應先將石塊分類成塊石與大塊石(塊石長徑 15~40cm、大塊石長徑 41~60cm)。<br>
 
(2) 石塊堆砌應自坡腳開始,長徑較長之塊石做為基礎砌於最下方,長徑較小石頭做為坡面砌石,由下至上儘量沿著等高線堆砌。疊砌前應於水平方向拉一棉線做為水平參考基準,以方便調整堆砌塊石排列。<br>
 
(3)六圍砌堆疊:乾砌石護坡以六圍砌為原則,五圍砌、七圍砌亦可,但注意不可橫砌及重疊。<br>
 
(4) 砌石應相互交錯連鎖,其間空隙或不穩處,可使用小塊石嵌塞穩固。<br>
 
(5)砌塊石時,最長徑應與牆面垂直,短徑與坡面垂直,而且最好每個塊石之疊砌處均有接觸點。<br>
 
(6)底層應選較大石塊,並力求穩固。<br>
 
  
 
===向陽山===
 
===向陽山===
[[image:向陽山.PNG|right|thumb|170px|{{image:向陽山.PNG}}]]
+
 
向陽山又稱為紅葉山,由布農語「Koyo」音譯而來。利稻村的原住民稱向陽山為「Ragostaura」(蘭烏斯滔臘),傳說「斯滔臘」是利稻村的獵人,「蘭烏」是布農語「啞吧」的意思。傳說中,這位啞吧獵人,在一個冬雪的日子上山打獵,不幸凍死在向陽山,村人為紀念這位勤勞的啞吧獵人,即以他的名字做為向陽山的山名。日本時代-昭和5年(1930年)4月,吉井隆成一行的探險調查隊,從新康山縱走三叉山到向陽山完成業餘初登。當時他們戒慎恐懼地登上這座身處玉穗社視線內的山頭,因唯恐引起拉荷阿雷一族襲擊,即匆忙回頭,從布拉克桑山方向下山。在吉井隆成登頂的同一天稍晚,日人鷲頭武一行,也從開鑿中的關山越嶺道路,自台東霧鹿開爬,完成登頂。<br>
+
===玉穗山===
  民國54年8月14日,林文安、蔡景璋、簡進添、李敏雄、李敏政自清水溪縱走新康山、向陽山,完成光復後業餘首登。民國61年10月,南部橫貫公路貫通,公路繞經向陽大崩壁的底緣,攀登向陽山的途徑,就從南橫道上的向陽森林遊樂區循稜上攀,健腳者只要一天的時間即可輕裝往返向陽山頂。(上河文化,2018)<br>
 
  
 
===三叉山===
 
===三叉山===
[[image:三叉山.PNG|right|thumb|170px|{{image:三叉山.PNG}}]]
 
三叉山,布農族原住民稱為「哈陰沙山」或是「霞雲沙山」,都是從布農語「Hainsaran」、「Hainsaja」音譯,再輾轉簡化得來。三叉山整座基盤,北起拉庫音溪源頭的最低鞍部,西南到向陽山北峰的東鞍,東方則遠至連理山西峰的西鞍。在這個範圍內,嶺脊上稜脈紛歧,除中央山脈主脊曲折扭轉外,東伸出新康山列,以及南延的布拉克桑山支稜;在地形恰可解釋「三叉山」的字意。在行政區劃分上,三叉山也是高雄縣桃源鄉、台東縣海端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三個縣三個鄉的分界點。<br>
 
  根據《花蓮縣誌》稿卷四地形篇記載:「三叉山舊稱「哈音沙山」,海拔3498公尺,位於中央山脈嶺脊,為花蓮、高雄、台東三縣交界點。三角平頂峰,脊緩起伏,西北接南雙頭山,西南連于跨高雄、台東兩縣之向陽山。西側屬高雄,向拉古因溪急傾,對南面山,南伸小稜線,止於台東新武路溪上游,東側當卓溪鄉南部,東稜線介樂樂溪、清水溪間,東南稜線介清水溪、新武路溪間,合成三叉山支脈。岩層為粘板岩類,土層屬高山腐植土,皆草生地。」(上河文化,2018)<br>
 
  
 
===嘉明湖===
 
===嘉明湖===
[[image:嘉明湖.jpg|right|thumb|200px|{{image:嘉明湖.jpg}}]]
 
嘉明湖坐落於海拔3310公尺 台東縣海端鄉的三叉山東側,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嘉明湖早期是布農族居住山林部落期間的重要道路,同時也是狩獵指標,夜空下,清澈湖水映出月亮倒影,布農族祖先因此稱嘉明湖為「cidanumas buan (月亮的鏡子)」。從過去的三叉事件,至近10年山友跌落、失蹤至今屍骨無存的事件頻傳,也因此為高山上這美麗的湖泊矇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br>
 
嘉明湖的湖形規則圓滑,與台灣高山湖泊的不規則造型完全不同,而且湖畔黑褐色碎石片屑平鋪,卻少見土壤發育,有違地質演化的過程。民國86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陳肇夏等人曾兩度前往調查,但是都因為天候不佳而作罷,民國87年9月,地質調查所的年輕學者再次來到嘉明湖,並展開詳細的地質調查,順便帶回三件地質標本,用儀器再做研究與分析,並初步證明,嘉明湖應該是台灣首見由隕石撞擊造成的坑穴,再蓄積雨水所形成的高山隕石湖。<br>
 
隨著高山地質研究的擴展,齊士崢(2003)與陳淑樺(2007)等學者則認為嘉明湖湖盆呈現冰斗地形,又分布著冰斗丘、冰川槽線、羊背石、磨光面與冰河擦痕、端冰磧等冰川遺跡,且三叉山周邊地形也有類似的冰斗狀地形,咸認為嘉明湖應該是一處冰斗湖。(上河文化,2018)<br>
 
 
 
  
 
===拉荷阿雷抗日運動===
 
===拉荷阿雷抗日運動===
[[image:拉荷阿雷.jpg|right|thumb|200px|{{image:拉荷阿雷.jpg}}]]
 
西元1894年(光緒20年)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澎正式割讓,日本於1895年(明治28年)據臺,初期僅占領臺灣西部,第二年才逐漸控制東部地區,所採用的方式是懷柔政策,利用清朝原有的通事以管理東部山胞。直到1906年,臺灣全島局勢完全安定,日人始有餘裕從事山地部落的管理與理蕃道路的開闢。1909年開始整修清朝八通關古道東段部分,並設置asang-daingz(阿桑來嘎)及mun-davan(大分)等駐在所。<br>
 
1915年(大正4年),臺灣總督府大力實施「理蕃事業五年計畫」,確定先「北蕃」後「南蕃」的策略,總督就是第五任之佐久間左馬太,歷任總督當中,任期最長且年齡最高的一位,以掃蕩「生蕃」聞名,強制沒收布農族賴以維生的獵槍,誘降殘殺事件不斷發生,引起布農族人的恐慌與忿恨,終使Dahu-ali帶領族人發動一連串報復行動。
 
日本政府將布農族擁有的大片山林視為無主地,不適用殖民地法,原住民沒有法律保障,一紙命令就可處決布農族人,日本政府制定的「六三法」,授權臺灣總督府可以權宜管理臺灣原住民,用行政命令決定布農族的未來是生或死,這些慘無人道的措施,層出不窮,例如誘殺的方式,或欺負布農族婦女,是其遠因。臺灣總督府為便於統治臺灣原住民,除強制移住外,更雷厲風行地實施槍械的收繳沒收,也因此點燃抗日事件的導火線。<br>
 
西元1915年2月22日,Dahu-ali率眾攻打大分駐在所,殺死警手1名,因其弟aliman-sikini阻止,中途撤退。5月12日,攻打喀西帕南駐在所,殺死11名所員。5月17日,突襲大分駐在所,所員12名全被殺光。6月7日,aliman-sikin指揮200名攻擊馬西桑及阿桑來嘎避難中之日警,攻擊後暫匿居馬典古魯社。6月28日,赴新武路救援之警察隊,在分歧路警戒所附近中埋伏,死3傷6,Dahu-ali暫時移轉馬斯博爾社。
 
大分事件後,Dahu-ali率領族人27戶,約266人轉戰抗日,經由闊闊斯,翻上中央山脈雲峰與南雙頭鞍部,再下至玉穗山南稜,在荖濃溪上游東岸,建立damuhu(玉穗社)之抗日基地。因為他知道在武器及人數上絕不是擁有先進的武器及訓練精良的日本正規軍的對手,所以選覓天險易守難攻的玉穗社採取游擊的方式,準備與日本政府長期抗戰。
 
Dahu-ali謹守一個原則,不挑釁日本政府,但遭不合理的措施便還以顏色。平日深居中央山脈天險,來去如履平地,腳程很快,行事低調謹慎、冷靜沉著,因此,日本人幾次誘殺都無法得逞。
 
Dahu-ali的抗日行動長達18年,範圍涵蓋拉庫拉庫以南至鹿野溪以北。日人為此開闢關山越嶺理蕃道路,與原來的八通關越嶺道路,形成南北鉗形包夾之勢。玉穗社腹背受敵包圍,不得不於1933年(昭和8年)4月22日接受招降,出席於高雄州廳廣場所舉行之歸順式。<br>
 
日本雖然對Dahu-ali恨得牙癢癢的,但對其神出鬼沒的游擊攻勢,及在中央山脈的活動力,不得不由衷佩服。日人對付兇猛剽悍的泰雅族,都能以優勢的武力及訓練精良的現代化部隊,迅速於一年之內將莫那魯道發動的霧社事件敉平。但面對一向善良平和的布農族卻左支右絀,遲遲無法征服Dahu-ali,讓日本人顏面盡失,亦如芒刺在背。Dahu-ali的歸順,有其主客觀的因素,不得不然的決定與發展,關山越嶺道路開闢完成,使玉穗社抗日基地腹背受敵,同時,vazi的居間勸說,以及思忖後代子孫,日方展現和解的誠意與保證,Dahu-ali表現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在布農族歷史發展上已受到肯定的地位。雖然大分事件也許不若泰雅族霧社事件那樣驚天動地,但持續18年,匯聚300人,不時地給日警予以痛擊,成為日人心目中的「本島最後歸順蕃」,這樣的決心與毅力,當可與霧社事件同垂不朽。(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2014)<br>
 

請注意,所有於 淡水維基館 所做的貢獻會依據 創用CC授權(姓名標示-以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條款發佈 (詳情請見 ThisSite: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証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若要編輯此頁面,請回答以下的問題 (更多資訊):

取消 | 編輯説明(以新視窗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