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潭古寺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中山區 > 歷史建築

劍潭古寺

{{{2}}}

電話:02-25323834 營業時間:08:30–17:30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805巷6號

簡介

位於大直的劍潭古寺,昔日舊稱「劍潭寺」,原址位於臺北圓山基隆河北岸的劍潭,坐西北朝東南,背山面水,風景清幽、秀麗。因鄭成功劍潭有關的歷史性傳說,此寺廟當時香客來往極為熱鬧。但到了日本時代後期,日人為了擴建臺灣神社、闢建臺灣護國神社之參道,劍潭古寺只好拆遷至大直現址。雖然拆遷後因地理位置偏僻,已不像從前那樣香火鼎盛,卻也增添了一份幽靜的感覺。現存之劍潭古寺將原舊廟之木、石建材混合而成,雖只剩一殿,但其龍柱及藻井仍極精美,且廟方陳列保存許多原有石雕與木雕,頗富歷史文物之價值,因此在2004年被文化部登錄為歷史建築

主要供奉

劍潭古寺為一座觀音道場,最初供奉的是一尊立姿送子觀音,這尊開基觀音至今仍供奉在明間神龕,明間神龕在戰後改供奉玉石雕刻釋迦牟尼佛為主祀,佛像持降魔印。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在次間新增神龕供奉觀世音菩薩,左次間神龕供奉的是原鎮殿石雕坐姿觀世音菩薩像,觀音像呈現雙手藏袖環抱於腰際的姿態,正殿兩側供奉木雕十八羅漢。左稍間以延平郡王為主祀神。

另外,劍潭古寺供奉延平郡王呼應民間流傳鄭成功劍潭的淵源。

歷史沿革

建寺時期

劍潭古寺之創建歷史在《臺灣佛教辭典》、范咸《臺灣府志》與陳培桂《淡水廳志》、《劍潭寺碑》上略有不同。

《臺灣佛教辭典》記載

  • 1634(崇禎7)年:華榮來臺
  • 1718(康熙57)年:鳩資建寺,寺名為「西方寶剎」

范咸《臺灣府志》、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

  • 1746(乾隆11年)年:劍潭寺落成
  • 1773(乾隆38年)年:第一次整修
  • 1800(嘉慶5年)年:第二次整修

《劍潭寺碑》記載

  • 1836(道光17)年:由劉加志等人發起寺廟重修,將大殿右邊殘破之廂房加以整理,作為寺裡僧侶的住處
  • 1843(道光24)年:林益勝號、謝瑞成號、義源號等艋舺泉郊郊商購置建築材料重修劍潭寺,並由艋舺龍山寺住持妙金兼任劍潭寺住持
  • 1884(道光二24)年:因他人盜採石料致寺廟間接被破壞,住持耀立發起第二次整修,整建後寺廟規模逐漸宏偉

日本時期

  • 1899(明治32)年:曾作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佈教所
  • 1914(大正3)年:僧侶耀立與辜顯榮黃玉階吳昌才等人發起募款
  • 1918(大正3)年:由當時名匠陳應彬主持劍潭古寺大修工程
  • 1924(大正3)年:劍潭古寺竣工。建築格局呈「回」字型,建築分為三川門、龍門廳、虎門廳、大殿、後殿、鐘樓、左護室、鼓樓、右護室,大殿建築平面為八角形,三層簷,下層與中層為八面坡,頂層為四角形歇山重簷。 
  • 1937(昭和12)年:因臺灣神社擴建,劍潭寺被迫遷移至大直。由於經費不足,只能使用原寺廟建材營建新寺廟

民國年間

  • 1978(民國67)年:劍潭古寺之屋頂改鋪黃色琉璃瓦
  • 2004(民國93)年:被文化部登錄為歷史建築類別中的寺廟
  • 2007(民國96)年:屋頂修復為1924年設計之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形式,鋪設素燒筒板瓦
  • 2017(民國106)年:新增神龕供奉觀世音菩薩

建築設計

劍潭寺體建築格局為面寬十一開間的單落建築,建築構造為抬樑式構造及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混合,主體建築立面採用隔扇,前後用四柱,前面二柱構成部口,簷口構架為一通疊斗柱棟架,疊斗柱頂起捲棚頂的雙脊檁,檐口柱為雙龍盤柱,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設置八卦結網,是以三層斗拱組逐層出挑,為明間重要的視覺焦點。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6:00-17:00

交通地圖

  •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805巷6號
  • 交通方式:
捷運:
搭乘捷運文湖線至劍南路站,由1號出口沿北安路811巷步行,約3分鐘即可抵達劍潭古寺。
公車:
可搭公車28、72、208、222、247至「捷運劍南路站」下車。
讀取地圖中...


相關頁面

參考資源

文化資產 古蹟 七海寓所圓山別莊建國啤酒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舊址前美國大使官邸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歷史建築 梅屋敷林安泰古厝美援宿舍群
歷史地標 中山橋
機關團體 學校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國民小學
宗教 劍潭古寺臨濟護國禪寺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臺北市文昌宮
景點 觀光建築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
傳統建築 國民革命忠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