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水仙宮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2年11月4日 (五) 11:57 由 謝博崴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地理位置)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新竹水仙宮建於清同治年間,原供奉在新竹長和宮後殿,清同治年間竹塹城眾郊戶因感廟宇不敷使用,因此決議於長和宮左側新建水仙宮,歷時3年竣工。此時長和宮與水仙宮,共同成為新竹地區商戶之間討論商況與議事的地方。水仙宮興建期間,新竹各大家族紛紛任職董事、主事等職,一起出錢出力參與興建。

清代期間,新竹地區的貿易與竹塹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水仙宮奉祀主神水仙尊王,和同為海上守護神的媽祖成為新竹各行各業之間的共同信仰,也造就廟宇中有許多珍貴之文物,是來到新竹時值得參訪的歷史名勝。

地理位置

新竹水仙宮位於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35號,新竹市北區長和宮的隔壁。
水仙宮地圖

發展源流

新竹水仙宮與鄰近的長和宮同為新竹大廟之一,水仙宮奉祀主神為水仙尊王,原供奉在長和宮後殿,在清同治2年(西元1863年)塹郊眾等,一起決議在長和宮廟東的老抽分會之地興建水仙宮。此次興建由新竹林家的林福祥(生卒年不詳)擔任主事,鄭家的鄭用鑑(西元1789-1867年)擔任總理。3年後清同治5年(西元1866年),水仙宮廟宇竣工落成,水仙尊王由長和宮後殿迎請至新廟奉祀,成為媽祖廟與水仙宮並存的廟宇。

水仙宮廟址在北門街上,其街道為清代竹塹港與竹塹城北門的主要通道,連接起港口與市區之間的貿易網絡,因此該街道有許多商家林立。此外,廟左側鄰近開臺進士鄭用錫(西元1788-1858年)的故居進士第、鄭氏家廟。

清代時,臺灣對外貿易皆需依賴船舶作貨物運輸,因此護佑航海平安的水仙尊王也是眾商戶的信仰之一,這也是水仙宮由新竹眾郊商倡議興建的原因之一,該廟與長和宮共同為新竹塹郊議事之地。

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長和宮水仙宮增建文昌殿,同年落成,迎奉文昌帝君安座;民國75年(西元1986年),將文昌帝君迎請至水仙宮正殿虎邊供奉;民國86年(西元1997年),該廟再次修復,此次修復中聘請彩繪大師潘岳雄(西元1943年-?年),前來參與修復工程,並於這次修復中,在龍邊增建神龕供奉關聖帝君。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再度整修,民國98年(西元2009年),廟後方新建文教大樓,成為該廟重要的文化場所。

參考資料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t/%E6%96%B0%E7%AB%B9%E6%B0%B4%E4%BB%99%E5%AE%AE(維基百科)
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321(台灣宗教文化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