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碼頭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2年1月6日 (四) 10:51 由 Henry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模板:Infobox settlement

模板:Infobox Hokkien name

大稻埕模板:Lang-nan-tw模板:Lang-en日治時期為:Daitōtei),雅稱稻江稻津模板:NoteTag,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模板:NoteTag)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大稻埕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