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要塞司令部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1年10月31日 (日) 12:37 由 范榕容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 影片描述:基隆要塞司令部巡禮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

基隆要塞司令部,基隆市定古蹟,在1896年由日軍在大沙灣成立,前身為「基隆要塞指揮所」。1903由「基隆路軍兵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編整而成,並改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另外還將「砲兵」和「工兵」交由要塞司令部管轄自此成為了日本時期是北台灣最高的軍事指揮中心。二戰後,國民政府警備總司令部負責接收任務,成立「台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於1928年(日昭和三年)在大沙灣興建要塞司令部廳舍,隔年4月完工。

歷史

在1937年7月7日,中日爆發盧溝橋事變,台灣進入戰爭時期,從供應米、糖的產地變成南進的基地,也因此基隆要塞被高雄要塞取代,但是在戰後因為日軍沒有完成合法的徵地手續,所以這些強搶過來的民地最終由國軍接收。之後因為部分設施受到戰爭轟炸,所以需要整建,但是因為在接收後各部門沒有互相聯繫,所以會導致原有可用的設施受到嚴重的損失與破壞,直到最後花費約兩百萬元加上司令部官兵的努力,才終於修建完成。

基隆要塞司令部在1943年對美軍備戰時,主要設有重砲兵第十三聯隊、高射炮第一六二聯隊之一個大隊、獨立步兵第七六旅團、海軍守備隊、要塞通信隊、要塞工兵隊、探照中隊、要塞兵器修械所與其他配屬部隊,而重砲兵第十三聯隊下面還有分為,全要塞砲臺、攻城重砲隊和機動砲隊。

1946年,接收完畢進行修建工程,由當時的司令官史宏熹將軍開始整建,修復有受到破壞的硬體設備。1957年因為管理單位裁撤問題,移交給基隆地區駐軍部隊、北部海岸防衛單位兩者單位負責管理並使用。在2010年5月時,受到指定成為基隆市市定古蹟的一部分。

2018年時,因為基隆市文化局舉辦「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開始重新執行修復基隆要塞司令部工程,之後建築本身經過重整,在近幾年開放藝文團體進駐,成為基隆新的文化創意據點。

現況人員編制

光復之後,基隆要塞司令部的人員編制分為,司令(中、少將)、副司令(少將)、參謀長(上校)、副參謀長(上校)、侍從軍官(中尉)、第一處至第四處(上校處長)、總務組(中校組長)、預財組(上校組長)、軍法組(中校組長)、政治部(上校主任),與之前日治時期的編排類似。

地圖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