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都市遊俠:險路不險[編輯]
- 影片描述:《淡水里民志》2019年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製作
- 影片來源:YouTube網站
|
設計魔術師──阿茂老師
因為我自己本就是學空間設計,我知道這個設計做下去他的必要性,這個設計做下去能夠解決一些問題,我非常清楚。”——阿茂老師。
黃瑞茂,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重建街的修景計畫的主要負責人,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阿茂老師”。
重建街奇思
去年暑假,阿茂老師建立了「重建街工作坊」,約莫二十名學生參與其中的工作。老街上的居民一直以來都十分關心這個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包括這裏的文化經營情況。阿茂老師和他的小助手們通過“工作坊”與居民互動溝通,對重建街未來的構想逐步成形。
「這裏看起來老齡化的問題嚴重。一般在這種所謂歷史的街區,你會看到很多老人在買菜,從不同的路徑回到重建街,很辛苦,提東西可能到一半就要站在馬路中間,因為她不能坐下來,因為坐下來就不容易站起來。」老師觀察到重建街上的人口結構,以及回家路途多是因淡水地形而成的坡道連接,提出了讓老人在歸途中能有休息空間的友善環境,也是計畫的主要構想。
而除了以老人為出發點的設計,另一個著重考量的構想就是景觀。淡水擁有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歷史發展下,重建街正好保留了許多可以作為眺望點的階梯,像是清水街、險路等。阿茂老師希望能將老街裏這幾個地方,塑造成淡水地區最為人驚豔的眺望點。
人與人
在修景計畫開始後,當地居民的態度有很大轉變。起初他們並沒有強烈的參與感,但在他們看到老街一點一滴改變之後,開始將所見口耳相傳。修景計畫推動的不只是空間的改造,居民也漸漸認同空間做改變是有價值的,阿茂老師為之動容:「甚至有些人就開始會帶我們去他家裏,看他家的老照片」。看到這些熟悉的地點,居民都能自然地談起對這個空間的感受,而修景團隊便依據居民的記憶與生活經驗進行設計,讓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對於計畫的成果,阿茂老師甚有感觸:「回過頭來講,我覺得這次計畫滿大的一個成就就是,我們花一點經費買了一些材料,那一些志工來付出一些勞力,也可以創造出一些價值,最後居民用『美』這個事情來描述這個空間給他的一個感受。」老師認為,這樣的感動同時也在參與計畫的同學和志工心上,同學的準時參與和積極工作,老師把這些難能可貴的態度都看在眼裏:「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通過自己動手來改變這個空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動人的經驗,就是把人能夠改造環境這個能力再給找到。」且作為設計者如何在不失創意的前提下,將想法與實際情況平衡,甚至願意讓創意做一些妥協,這是老師十分在意的 ,也是對帶領同學執行計畫的期許:「對同學來講,這些東西以前都沒有經驗,他第一次用真的磚塊、水泥來把那個空間給塑造出來,當我引導時,當然是希望說不要看起來就很簡單,應該有一些設計的質感在那個裏面。我覺得這個就是經驗,還是要用一些經驗來引導。對我來講比較重要的就是,這個成果能夠被同學看到,他好像創造了一些東西。」
素其位而行
我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老師願意一直為淡水這塊土地付出。阿茂老師很坦誠地回答:「其實我們做的地方倒不只是淡水,像臺北、像臺灣的很多地方我們都關心,我想我只是站在一個專業的立場去做這些事。」他說自己並沒有什麼感情包袱,而是出於職業道德在完成他認為的使命。
老師提起最近政府要用五千萬填埋一座淤沙堆積的漁港,老師曾對實際情況的考量,提出了花費更加節省的方法解決問題:「因為我的專業我也必須要講出一些可以討論的這些事項,來讓這個公共的建設真的能夠達到他的目標,而省錢可能是目前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訴求。」然而最後政府還是申請到了補助並且繼續完成這個工程。阿茂老師指出:「市政府在這個時間點應該好好的去衡量,因為我們現在這個錢幾乎都是向下一代借錢。下一代幾千億可能就在這所謂的前瞻計畫中用掉,那他的下場就是許多的自然河系水泥化, 很多的歷史空間也莫名其妙被改變。可是這些改變並沒有造成好的效益。」
我們請阿茂老師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一事無成。」老師直接且簡潔地給出這個答案,他回答道:「一路走來我覺得看起來是一事無成,因為我們只是總是在告訴政府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過回過頭來講,好像我們也看到這些堅持,它慢慢變成淡水居民某些人他們心中的價值。」
實踐精靈者──怡如
「在做這些工作時不該只局限於自我滿足,覺得參與了就應該很有成就感,而是要真正回到社區,對這個社區以及人有真實的感覺。」——怡如。
怡如,畢業於淡江中文系,USR計畫的助理,主要協助USR的設計。是重建街修景計畫的負責人之一。
險路上
寒假期間,怡如的主要工作是險路的修整。她與夥伴們的任務是把一間多處坍塌且堆滿廢料的民宅清理乾淨,並且將舊紅磚塊撿起重砌。險路因他們的修整更加寬敞整潔。或許在其他人的眼裏,認為修整後的小房子應該是帶有設計質感的樣子,而不僅是停留在目前這個乾淨利索的樣子而已,但怡如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不是真的要把它變成一個看起來很厲害的地方才是建築。對於一個空間來說,我覺得主要是要把這個地方原本應該有的空間讓出來。」
怡如很滿意險路當前竣工的模樣。有些同學曾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像是打通這個地方或者是塑造成一個咖啡館之類,怡如則十分明確自己的立場,必須把「在地需求」放在首位。「我覺得在我們設計這個東西之前,在構想這個東西會變成什麼樣子的時候,要考慮到後續使用,就是那在地人到底是不是需要險路這個空間有一個可以賣咖啡的地方,或是我們可以考慮到說,是不是真的會有那麼多人走到這條路或是有那麼多居民住在這裏,而他們走到這條路他們想要看到的是什麼。」她認為在設計構想的過程中能有些衝突是件好事,通過溝通與討論,這些矛盾反而能給這個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
談到修景計畫對未來的影響,她認為:「這算是一個Sample,讓大家知道說我們有辦法把這個地方修復成這個樣子,然後可能對其他的空間會有些期待。居民他其實可以透過因為有一群人在這裏做事,所以他們會開始去注意到個地方,然後這個地方也會引起他們一些共鳴或是一些回憶。」
她心中的阿茂老師
「如果你要跟阿茂做事,你要花很多心血,你需要投入就是你的心力,其實要投入非常多。」與阿茂老師在淡水一起田調,怡如察覺老師對淡水這個地方瞭解的十分透徹,與老師共事的過程中,她感覺到:「我覺得阿茂老師的腦袋裏面沒有企劃書這概念,他就是我們人到那邊,就開始去做,然後我們去想我們需要什麼,然後居民需要什麼,我們再討論。」怡如也被老師如此的實幹精神感染著。
怡如告訴我們,大家都稱阿茂老師為「都市遊俠」。在相處中,她見證了這位「遊俠」內心的淡泊與堅定:「阿茂老師是『走在真實的土地上』,他做事不是為了爭取功勞,他只是覺得對的事情他就要去做,他有他自己認定的核心理念。」
得力重建助手-峻加&旻威
峻加,淡江建築系三年級,參與重建街修景計畫。
旻威,淡江建築系二年級,參與重建街修景計畫。
對社區營造的想法
對社區營造活動的預想,峻加在剛開始認為,假如說能完成一個東西放在老街,之後回到這個地方,看到這些成果,自己應該會覺得是一件滿榮耀的事,也是由於在學校的作業,目前只是在紙上做設計而已,無實體操作機會。
兩人在修整險路的工程裏,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項目。峻加是負責清理一些塑膠類的垃圾,若是舊磚塊的話就保留,整理乾淨,最後再將它們重新排列組合,在旁邊做一個花園。而險路破舊的居民房裏的一個浴室則是由旻威負責,主要是先穩定其架構,再設計一個讓人可以駐足的空間,因為剛好從險路的方向望過去,可以清楚欣賞觀音山和淡水河。
同時兩人皆對於修建重建老街這件事情感到非常吸引,那些老的物體都存有著一些記憶,在處理的過程中便會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東西是帶有情感的物體。重建街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故事的地方,也因此會更加細心地為這裡付出,想把這個地方規劃得更加理想,希望團隊在透過一些設計後,能讓這個地方更有味道。
對阿茂老師、怡如的印象
「有時候很喜歡跟我們開玩笑,就可能在講修景的事地時候,就會跟我們大家同學開玩笑,而且講話比較年輕吧,就用語很年輕,他還會“嗆”我們啊之類的,就很好相處。然後可是你又可以跟他學到很多東西,他可能腦袋藏很多東西,可以跟他學習。」旻威笑道,分享老師與他們的日常互動。而峻加看法也差不多,也看到老師真的很瞭解淡水,很喜歡淡水。至於談到對怡如的看法,他們則表示相處起來沒有隔閡,怡如很照顧同事。「每次看到她都想要訂便當。」峻加如此打趣的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