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許惠琳/實習心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 使用者:許惠琳
於 2019年11月21日 (四) 00:22 由 許惠琳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11/14 政大工作坊實習心得)

前往: 導覽搜尋

11/14 政大工作坊實習心得

  第一次去類似於工作坊的地方擔任助手,聽著老師介紹維基館跟淡水文化,最後教導參與者維基語法如何編寫,我們擔任協助者的身分下去協助學員能夠初步了解如何編寫。這學期才開始接觸維基語法,其實心中多少有點緊張感,深怕自己會忘記語法,早上助教讓我們去研究室複習重要的語法跟練習及準備,希望我們能夠不會太緊張。早上我第一次學習圖片上傳的語法,其實覺得圖片上傳步驟有點麻煩,語法也有點難背,心中感覺到「啊...糟糕了」的感覺,但一步一步慢慢學起來,就不會覺得太困難。在工作坊時,學員問了一些語法問題,這些問題在我腦海閃過,馬上去幫他們做解答,同時體會教學語法的困難之處,如何用簡單的說詞讓他們了解,當我解釋不清楚時,助教跟學長前來幫忙解釋,在旁從中學習到他們的教學經驗。在教學途中,遇到一些讓我意想不到的問題,像是出現沒見過的bug、如何刪除使用者資訊、淡水河水位漲幅資訊等問題,先是初步的向他們解釋,接著助教再來幫我們補充說明。

  這趟工作坊實習,助教跟學長真的幫助我們很多,不僅我自己也學習到如何教導跟解釋說明,也能學到一些維基語法。其中的維基語法因為我們主要都在查找大稻埕資料,很難會去勤勞的學習更多維基語法,主要是學長跟助教提供一些語法上教學讓我們更能熟悉。透過這次實習,了解到自己對於維基語法還是不熟,平時還是得要多接觸這些語法才行。   

期中實習心得

  學期初的會議討論出我們這一屆的主要目標為大稻埕地區的資料蒐集,大約擬定出我們朝向哪些地方、建築、商店等文化去做整合,但我們發現到大稻埕這個地區的資料在維基館十分少,因此我們就決定整理歷史古蹟、歷史建築等資訊。剛開始查資料時,發現到古蹟資料主要由政府所提供的,其餘資訊都是來自部落格等網站,為了找更有權威性的資料來源,就要去圖書館翻閱資料、實地去踏查,實地踏查的用意不僅是為了去拍照,也同時去看當地建築跟樣貌,並且能夠去跟當地人做訪談或是聽導覽等方式獲得資訊。但因為我們組員有一半是要打工,而且系上課業報告比較多且繁重,所以目前有只有一次團體踏查。

  團體踏查是在這學期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出發前擬定踏查主要路線,而且是有準備資料的前提下去踏查,若只有單純出去實地踏查,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是很難更深入了解,因此透過粉專發文所找尋到的資料,作為我們團踏的地點,而在這之中我負責李春生紀念教堂的資料,在找資料的時候,我是看到台北市的台北旅遊網上的簡介跟一些台北教會的介紹去統整出一些資訊,沒想到去聽了李春生紀念教堂的牧師所做的導覽說明,驚覺即使是政府所發布的資訊也是會有錯誤的時候,讓我學到政府提供的資訊不一定是真的正確,而後我在查資料的時候,盡量多看一些文獻或是透過新聞影片介紹去了解。寫了半個學期的維基館,自己不禁都會對這些資料產生感情呢,跟組員分享,把這些資料稱作小孩,照片都來不及放上去,所以這些小孩都還沒有臉(我很喜歡這個譬喻)。在期中考過後趕緊抽半天的時間去大稻埕拍照,但自己沒車只能徒步,能力實在有限,拍照只有拍到兩三間建築,根據我們建的資料還有一半還沒拍完呢。滿希望可以再有一次團體踏查,因為團體踏查可以和組員一起去聽導覽跟旅遊半個大稻埕,期待大家可以一起發現新故事或是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