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3月25日 (一) 08:12 由 Elaine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稻埕大事記 | 大稻埕人物錄 | 大稻埕地景地貌

----
Alt text
CC-BY-NC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勿做為商業用途」。

注意:本館已自2012年2月8日起,改採CC-BY-SA授權方式,圖片原上傳者若有意更改此張圖片授權為CC-BY-SA,可徑行修改。
  • 影片描述:2014.03.16【台灣演義】大稻埕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

  大稻埕興盛的年代為18世紀末,在淡水港開放後便開始繁榮,成為商業貿易的重要之地。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房、明亮的紅磚洋樓,在這裡不論是古蹟建築、茶行、藥行、布行、小吃等,都成載著多年的歷史。

古蹟介紹

甘州街茶葉街

  此地在大稻埕的茶葉歷史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為茶葉發展開拓的重要地區。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甘州街
  • 聯絡電話:

陳天來故居

  昔日為「錦記茶行」,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外觀氣派、歐式風格,主體上有垂花、拖架、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富有浪漫情調。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
  • 電話:+886-2-2336-2798

迪化街店屋

  為同安人的落腳之處,房屋牆面多為仿西式建築的裝飾,獨特中西式混合的建築,呈現早期聚集式街屋的獨特景觀。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74號
  • 電話:+886-2-2960-3456

有記名茶

  有記名茶成立超過百年,透過精挑細焙的臺灣各區名茶聞名。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 電話:+886-2-2555-9164

====李春生紀念教堂   座落於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這棟兩層樓的建築,清末時期為外國人居住的地區,是富商與洋行的聚集之地。

  •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 電話:+886-2-2558-0753

位置

  大稻埕位於台北盆地西側,東側為雙連,南接萬華,西臨淡水河,東北與大龍峒相鄰,行政區劃屬於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次分區(包括大有、永樂、南芳、玉泉、延平、朝陽等里)。狹義的範圍為重慶北路一段以西,忠孝西路二段以北(延平北路一段至重慶北路一段以鄭州路為界),淡水河以東,民權西路以南的區域。廣義的範圍還包含重慶北路一段以東至淡水線路線的地域。

  大稻埕位於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是其中一部分,也很靠近萬華區,交通相當方便,捷運或是公車都可以到,適合排個簡單的半日到一日遊在這裡來趟時光小旅行。而較靠近大稻埕的捷運站為大橋頭與雙連站,出站後,慢慢步行至迪化街等景點,可以體驗不同的歷史味道與巴洛克式建築。

沿革

  • 大稻埕原為巴賽族圭武卒社的所在地,咸豐年間漢人開始至此開發。因居民在此地設立公共的曝稻大埕,供稻米收成時曬穀,平時則為農產品交易場所,故以大稻埕為名。
  • 大稻埕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劃屬諸羅縣。
  • 雍正元年(1723年)改隸新成立的彰化縣。五年(1727年)改隸新成立的淡水廳
  • 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臺北府[1]:15,改隸新成立的淡水縣。
  • 十一年(1885年)設立福建臺灣省[1]:15,臺北府位於其轄區內。
  •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大稻埕劃屬於臺北縣臺北市出張所。
  • 三十年(1897年)劃歸臺北辨務署。
  • 三十三年(1900年)士林辨務署併入臺北辨務署。
  • 三十四年(1901年)廢縣置廳,改隸臺北廳大加蚋堡,四十二年(1909年)改隸大稻埕區。
  • 大正九年(1920年)廢廳置州,改隸臺北州臺北市大稻埕。
  • 十一年(1922年)町名改正,在大稻埕原有範圍內分設九町,大稻埕轉為純粹地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稱。
  • 1945年中華民國管轄臺灣,大稻埕劃屬於臺北市延平區。
  • 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
  • 1990年延平區與建成區併入大同區。

交通地圖

  • 103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碼頭
讀取地圖中...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