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博物館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22年10月28日 (五) 10:49 由 KuoYi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主題設施介紹)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金博物館建築照

簡介

黃金博物館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日治時期富有亞洲第一金屬礦山美名,1987年停產後,在2004年,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將舊建物重新整修,並規劃為博物館,推廣、保存與教育金瓜石、水湳洞及九份等礦業遺產。黃金博物館為國內第一座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的博物館。
園區內的主題設施分別有:遊客服務中心、四連棟、煉金樓、金屬工藝館、太子賓館、本山五坑、淘金體驗區、昇平戲院、金水特展是、黃金館、共學館以及大地館。
園區導覽圖

主題設施介紹

  • 遊客服務中心:
是第一棟主要建築,原本是台灣汽車客運公司車站,後來改做為遊客服務中心,一樓有提供遊客資訊、摺頁索取還有導覽的集合點等相關的服務,此外也有提供嬰兒背帶、輪椅等用品可以借用。
  • 四連棟:
四連棟為保存良好完整的日式宿舍,推測是當時日本礦山經營的會社興建。用以職員及眷屬居住,二戰後,改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員工宿舍。
四連棟四戶相連,而每戶也都有各自的玄關、客廳、起居室、廚房等配置,前面也設有小花園。這棟建築也是順應了坡地高低差去構築宿舍,而宿舍群基座的人字砌駁坎、圍牆的紅磚與屋頂的黑瓦,也形成金瓜石山城獨特的地景特色。博物館將此洞規劃為展場後,內部打造成懷舊日治、臺金時期的生活樣貌,並擺設相關的日常生活用品藉以給人居家的氛圍,以此達到遊客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
  • 煉金樓:
煉金樓曾是存放黃金的場所也曾是金瓜石旅館的地點,二戰後,台灣金屬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籌備時期,曾短暫作為練金工洞後遷移至水湳洞,而煉金樓即轉為其他用途。
煉金樓是兩層樓磚造建築,一樓右側在臺金公司時期曾經是福利社辦公室,管理球場、電影院、供應社、圖書館、餐廳、理髪店等福利設施。後改為土地銀行基隆分行臨時代辦所(臺金公司的出納課亦曾短期遷移於此,發放礦區員工薪水)。一樓左側則是臺金公司工會辦公室;二樓則為國民黨黨部安全室。
由於這棟建築曾經用來收藏金子並曾作為煉金使用,黃金博物館開館後,即命名為「煉金樓」。煉金樓的二樓外牆,頂部裝飾文(GC)意義不詳,有人猜測是金銅(Gold、Copper)的縮寫;立面的十三溝面磚,在木造宿舍環繞的金瓜石聚落當中,則顯得造型格外特殊。
  • 金屬工藝館:
金屬工藝館的前身是臺灣金屬鑛業公司的俱樂部及餐廳,後期則一樓全改為餐廳,二樓則規劃一半的空間作為圖書室,是當時金瓜石居民的休閒與飲食中心。

在老建築再利用的精神下,本館於98年重新整修打造成為常設展示館,命名為「環境館」,展示金瓜石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 107年,呼應新北市及本館自開館以來持續推廣臺灣金屬工藝的目標及立館宗旨,環境館的空間,已調整為金屬工藝館,原來展示於環境館的內容,將在修正更新後,納入108年黃金館常設展規劃中。 金屬工藝館的展示內容包括館藏傳統金飾與金屬工藝典藏品、金屬工藝的基礎知識、臺灣金工藝術家介紹等等,透過展品的呈現與介紹,搭配數位科技等互動多媒體的展示手法,民眾將可進一步認識臺灣金屬工藝的美學與創意。

  • 太子賓館
  • 本山五坑
  • 淘金體驗區
  • 昇平戲院
  • 金水特展是
  • 黃金館
  • 共學館
  • 大地館

歷史

礦業發展

  • 初期探索:
  • 1225年(南宋寶慶元年):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在其《諸蕃志》中記述:「流求國,當泉州之東,…土人間以產黃臘、土金…往售三嶼。」可見當時臺灣的原住民已經發現了砂金,並且懂得使用金子進行交易。
  • 1684年(清康熙23年):諸羅知縣季麒光於《臺灣雜記》中記載基隆山附近番人拾金、發現金礦之傳聞:「金山在雞籠三朝溪後山,土產金,有大如拳者,有長如尺者…」。
  • 1890年(清光緒16年):曾在美西修築鐵路並見識淘金的廣東籍鐵路工人,於架設七堵段鐵橋時,因清洗便當而在基隆河中發現沙金,引發淘金熱;至隔年,基隆河畔已聚集三千多名淘金客。
  • 正式開採:
  • 1892年(光緒18年):為遏止私人淘金紛爭,清廷於基隆設置金砂總局,下置瑞芳、四腳亭、暖暖、七堵、水返腳等分局,將淘金納入政府管理。民眾納稅領照之後,才可淘洗砂金。
  • 1893年(清光緒19年):金沙局包贌與由淡北五名紳商所組成之「金寶泉」,試辦一年六個月。隔年六月金寶泉承包期滿,獲利二十餘萬元而去,金沙局又恢復官辦。唯承包期間,採金人李家以由從大粗坑循溪而登九份山,發現「小金瓜」之礦脈露頭,因增設九份山分局。
  • 1894年(清光緒20年):首次發現大金瓜露頭,淘金客以「金瓜石」為此地命名。
  •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金寶泉約滿,官府欲收回礦權自營,但因甲午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日人接管後,仿清廷設置砂金署。
  • 開採全盛期:
  • 1896年(日明治29年):總督府明令禁止採金,再頒布《臺灣鑛業規則》,以雞籠山(今基隆山)為界,劃設東西兩大礦區,以東為「金瓜石礦山」,礦權授予田中長兵衛主持的田中組;以西為「瑞芳礦山」(今九份),授予藤田傳三郎的藤田合名會社。
  • 1897年(日明治30年):田中組與藤田組著手進行礦山開發。
  • 1904年(日明治37年):於本山礦床發現稀有的硫砷銅礦,繼而發現蘊藏豐富銅礦藏量的長仁礦床,金瓜石也從金銀礦山轉為「金銀銅礦山」。
  • 1914年(日大正3年):因產量豐富,臺灣躍升為日本帝國轄下第一大的產金區。同年,基隆人顏雲年租下藤田組於瑞芳礦區之所有礦權,並逐步收購鄰近地區的採礦權,稱霸九份。
  • 1920年(日大正9年):顏雲年成立臺陽鑛業株式會社,旗下除了九份之瑞芳金礦,尚有平溪、猴硐煤礦,成為同時掌控金與煤的大企業。
  • 1925年(日大正14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金瓜石礦山開發權轉入後宮信太郎主持之金瓜石礦山株式會社。
  • 1933 年(日昭和8年):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收購金瓜石礦區,成立臺灣礦業株式會社,大舉更新設備,於臨海之水湳洞,沿山建造新式的浮選礦場(今水湳洞選煉廠遺址),並修築水湳洞直通八斗子運礦場的輕便鐵路(今臺鐵深澳線前身),進入採礦全盛期。
  • 1938年(日昭和13年):金瓜石礦山創下年產值2.6公噸(約六萬八千九百兩)的紀錄,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
  • 1942年(日昭和17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金瓜石改以開採軍需之銅礦為主。日軍於此設立戰俘營,前後關押五百餘名以大英國協為主的同盟國戰俘,命其採掘銅礦。

近期重要事件

  • 1946年:二戰後初期,中華民國經濟部成立臺灣金銅礦籌備處,擬定修復、復工等工作。
  • 1948年:臺灣金銅礦務局接管金瓜石礦業。黃金煉製後,由臺灣銀行以官定價格全數收購。國共內戰爆發、產金成本偏高,重啟銅礦開採,發展「以銅養金」的經營模式。
  • 1955年:臺灣金銅礦務局改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金公司),延續以銅養金策略,持續增加銅礦生產。
  • 1971年:位在九份的瑞芳金礦已竭,金價低迷,臺陽礦業結束了九份的採金事業。
  • 1978年:金瓜石金銅產量漸趨枯竭,臺金公司試圖從坑道開採改為大規模露天開採,並於哩咾地區興建禮樂煉銅廠,進口國外銅砂煉銅,將營運重心由採礦轉至冶煉、加工。
  • 1987年:因社會經濟型態轉變,且國際金價偏低,臺金公司不堪長期虧損而關閉。金瓜石近百年的採金歲月至此告終。
  • 2002年:在文化保存意識興起,而一山之隔的九份也因觀光熱潮重返繁華之際,臺北縣政府著手整建臺金公司廢礦坑與辦公室等區域,籌設黃金博物園區。
  • 2004年:11月4號黃金博物館成立。

相關影片

  • 影片描述: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形象影片(2020)
  • 影片來源:YouTube


地圖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