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老街

出自 淡水維基館
於 2019年5月26日 (日) 10:42 由 台灣阿成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台灣阿成 已移動頁面 古色古香~三峽老街三峽老街,不留重新導向)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峽老街位於台灣新北市三峽區,主要在民權街一帶。


發展年表

清朝時代 1685年,相傳 泉州人 陳瑜到海山莊開墾。 1755年,福建安溪人董日旭至三峽開墾 三峽興隆宮創建。 1769年,祖師廟落成。 1785年,福安宮土地公廟創建。 日治時代 1895年,乙未戰爭,反抗軍於隆恩埔、分水崙襲擊日軍,造成慘重傷亡。日軍因此而焚街報復。 1916年,三角湧支廳長達協良太郎倡「市區改正」,以都市公共衛生及道路交通改善著手,1920現存建築完工。 民國時代 2004年,台北縣政府堅持撥3億補助款保留舊紅磚拱廊,精美雕琢的巴洛克式風格,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規劃。 2007年,二月整建工程完工-重現歷史老街風華意象。 2009年,台北縣政府規劃執行老街周邊巷弄空間再造工程,徹底將三峽老街由線形擴展成面狀老街。

特色

老街特色

1.全國保存最長的老街,長度260公尺。 2.一條S型依地勢而建的街道,中式、西式、日式裝飾山牆。 3.面河傍山的聚落街市,以染布業為主軸,從古代文武狀元都開染坊到民國初期亦大都以染業為主。 4.街道中心之中間為輕便車道,古時載煤礦及樟、檜木及樟腦油和茶業等經濟作物。 5.街頭頂街各有土地公守護,頂街土地公廟內另有供奉驅害蟲神保儀尊王。 6.老街範圍頭有祖師廟,中有三峽興隆宮媽祖廟,尾端有三峽教堂,中西信仰並存。 7.有鑑於三角湧民權老街一帶具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及豐富的人文地景,為加強該地區的都市更新發展,期望吸引更多觀光人潮,2006年臺北縣政府執行辦理「三角湧老街傳統建築復舊工程」。

建築特色

除看街屋格局(一樓店舖和工廠二樓倉庫和生活起居)、清水紅磚主要立面材料、台灣閩南式建築風格外,其他特色計有:

屋頂端的收頭:有圓球形 平頂形 葉紋形 獎杯形 瓶形 磚疊澀等不同形狀 1.女兒牆:女兒牆:屋頂加蓋的小牆高約33-100公分左右,有實心、漏空和裝匾額框等 。 2.山牆:樓頂凸出部份,呈三角構圖,傳統稱山尖形。一般較奢華裝飾部位。財富的象徵。 3.樑形:古式圓拱多為單拱或3拱最多是洽合油舖的5拱(3拱表川流不息人潮)或新式平樑水泥。 4.柱子:多立克式、科林斯式、磚疊澀等。 5.匾額:店號、姓氏、姓名、行號等各不同。 6.裝飾紋樣:動物紋、中式紋、日式家紋、西式紋。

美食特色

鄭記古早味豬血糕

勇伯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