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小學校禮堂"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2: 行 22: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10107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 滬尾小學校禮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10107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menuId=30 滬尾小學校禮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Category:景點]]
+
[[Category:古蹟]]

於 2013年10月1日 (二) 21:54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古蹟

簡介

  滬尾小學校禮堂為新北市定古蹟,位在淡水區建設街1巷7號,涵蓋範圍是淡水段砲台埔小段24-5地號。

  1898(明治31)7月敕令第180號發布了「臺灣總督府小學校官制」,開始在全台年各地設置專供日本人學童就學的小學校;隔年(1899)3月16日依照臺灣總督府官制告示第30號,於臺北縣管內開設了滬尾小學校,座落在芝蘭三堡滬尾街土地名為三層厝街的民家暫時作為校舍使用,後因建築日漸頹圮敗壞且不敷使用,因而於1905年(民治38)在原址新建校舍。

  滬尾小學校就是為了日本學童就學方便,所以就選在日本人聚落之旁及淡水人市街的北邊,今文化路北側與重建街西邊,這區域清代原屬兵士墓地,沒有漢人開墾使用而成荒地。後來,鄰近小學校西側或南邊的地方就有淡水公會堂稻荷社淡水社等,是一完整的日本人社區。

  禮堂結構採用磚造形式與西式木屋架,主體建築為長約14.5米、寬約11米之長方形空間,屋頂構造形式為切妻造(雙斜式),主構造為磚造載重牆,外牆附有壁柱,短向山牆面各有兩根而長向立面各四根,四個立面合計有十根扶壁柱;基座同樣為紅磚砌成,約有六排磚造的高度,柱頭則外塗水泥砂漿。東、西向立面的扶壁柱與扶壁柱之間有混凝土的拱圈,中間有柱心石,拱圈內塗上水泥砂漿並開設門窗。為日治初期紅磚砌造公共建物校舍的典型代表之一。學校禮堂建在小山坡上,視野角度絕佳,見證當時淡水這一區域之建設發展。

  1912年(明治45)3月因行政區域改正,公告改名為「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1934年(昭和9)6月由滬尾街校址遷往埔頂地區的新校地(今淡水國中),原校址於日治晚期曾作為淡水地區的幼稚園使用,戰後為淡水鎮公所接收作為公務員及清潔隊退休單身員工宿舍使用。

資料來源

  1. 《續修淡水鎮志》,未刊本,(淡水區公所,2012)。

參考資料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