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路2號街屋" 修訂間的差異
行 1: | 行 1: | ||
+ | [[檔案:博愛路2號街屋.jpg | thumb | 350px | right]] | ||
==簡介== | ==簡介== | ||
− | |||
又稱「[[博愛路2號店屋]]」、「[[相機街三角屋]]」,位於博愛路與延平南路的交叉口,鄰近[[北門]]、鐵道部、[[郵政博物館 (臺灣)|郵政博物館]]、[[撫臺街洋樓]]等古蹟,為1927至1931年京町改築計畫之建物,構成北門城內都市發展紋理,於2020年5月1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 又稱「[[博愛路2號店屋]]」、「[[相機街三角屋]]」,位於博愛路與延平南路的交叉口,鄰近[[北門]]、鐵道部、[[郵政博物館 (臺灣)|郵政博物館]]、[[撫臺街洋樓]]等古蹟,為1927至1931年京町改築計畫之建物,構成北門城內都市發展紋理,於2020年5月1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 ||
於 2025年4月11日 (五) 15:28 的修訂
簡介
又稱「博愛路2號店屋」、「相機街三角屋」,位於博愛路與延平南路的交叉口,鄰近北門、鐵道部、郵政博物館、撫臺街洋樓等古蹟,為1927至1931年京町改築計畫之建物,構成北門城內都市發展紋理,於2020年5月1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建築特色
「京町改築」為1926-1931年間,民間發起的由下而上推動的街區改築工程,並且有「京町改築家屋設計標準」明訂興建標準與景觀維持的原則,為日治時期最具規模的城內市區改築,博愛路2號街屋為京町改築計畫的首批建物。博愛路2號街屋鄰近北門、鐵道部、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等古蹟,構成北門城內都市發展脈絡,其立面保有四柱三窗形式,部分牆面保留十三溝紋面磚,北側立面有一「東」字泥塑裝飾,建物形制大致維持原始樣貌。 於民國109年進行修復時,西向的老虎窗、屋瓦從近代的鐵皮屋恢復成日本屋瓦,部分牆面則從白漆回復到十三溝面磚,並加上夜間照明設計。
歷史沿革
博愛路位於現今臺北市中正區,1880年(清光緒六年),當時臺北尚未建城牆,該條街道已經開闢。1884年底,隨臺北城建立,因路口正對著北門,而被稱為「北門街」,為博愛路最早的街名。也因為當時來臺視察的清朝官員從大稻埕上岸,北門街為進入臺北府城後的第一條街,由此前往布政使司衙門,所以也是城內最早繁榮興盛的街道之一。 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行町目改正,「北門街」改稱「京町通」;1925年,大量拆除清代的老屋,改建具文藝復興風格的的設計,這些殖民時代的建築遺留到戰後,也是今日北門周遭仍有許多歷史古蹟的原因之一。而博愛路是戰後為去日本化才改的街名。 戰後,隨著政府機關和報社在臺北市內集中,,也與臺北火車站相當接近,吸引攝影器材商家進駐,博愛路和漢口街一帶逐漸發展成臺北市的攝影器材商圈,至今仍然是修理相機和購買攝影設備的必去之處,兩街又合稱為「博漢區」。 除了政府機構及交通便利外,臺北中山堂為當時臺北市較大的公眾活動中心,許多活動在此舉辦,拍攝留影的需求提升,如此對博愛街的攝影器材產業形成依賴性,直至國父紀念館落成。
博愛路2號街屋在日本時期曾經是一家「東京堂時計店」(鐘錶行),二樓是中央食堂,後來為「三角窗」餐廳,旁邊還是前往草山的草山循環巴士乘車點。經時代更迭,曾做為老字號相機店「玖華」長達20多年。於109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後由徐伯瑞建築師、東郡營造進行修復。
地理位置








-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6號2樓
相關影音
- 影片描述:相機街變「時代眼淚」? 店家轉型咖啡廳.商旅吸人潮@newsebc
- 影片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