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路2號街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相關影音) |
(→相關影音) |
||
行 17: | 行 17: | ||
==相關影音== | ==相關影音== | ||
− | {{youtube|https://youtu.be/fLcbjm5970A| | + | {{youtube|https://youtu.be/fLcbjm5970A|500|left|相機街變「時代眼淚」? 店家轉型咖啡廳.商旅吸人潮@newsebc}} |
==相關頁面== | ==相關頁面== |
於 2025年4月11日 (五) 13:55 的修訂
簡介
又稱「博愛路2號店屋」、「相機街三角屋」,位於博愛路與延平南路的交叉口,鄰近北門、鐵道部、郵政博物館、撫臺街洋樓等古蹟,為1927至1931年京町改築計畫之建物,構成北門城內都市發展紋理,於2020年5月1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建築特色
歷史沿革
博愛路位於現今臺北市中正區,1880年(清光緒六年),當時臺北尚未建城牆,該條街道已經開闢。1884年底,隨臺北城建立,因路口正對著北門,而被稱為「北門街」,為博愛路最早的街名。也因為當時來臺視察的清朝官員從大稻埕上岸,北門街為進入臺北府城後的第一條街,由此前往布政使司衙門,所以也是城內最早繁榮興盛的街道之一。 1922年,臺灣總督府實行町目改正,「北門街」改稱「京町通」;1925年,大量拆除清代的老屋,改建具文藝復興風格的的設計,這些殖民時代的建築遺留到戰後,也是今日北門周遭仍有許多歷史古蹟的原因之一。而博愛路是戰後為去日本化才改的街名。 戰後,隨著政府機關和報社在臺北市內集中,,也與臺北火車站相當接近,吸引攝影器材商家進駐,博愛路和漢口街一帶逐漸發展成臺北市的攝影器材商圈,至今仍然是修理相機和購買攝影設備的必去之處,兩街又合稱為「博漢區」。 除了政府機構及交通便利外,臺北中山堂為當時臺北市較大的公眾活動中心,許多活動在此舉辦,拍攝留影的需求提升,如此對博愛街的攝影器材產業形成依賴性,直至國父紀念館落成。
博愛路2號街屋在日本時期曾經是一家「東京堂時計店」(鐘錶行),二樓是中央食堂,後來為「三角窗」餐廳,旁邊還是前往草山的草山循環巴士乘車點。
地理位置
讀取地圖中...















Leaflet | ©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 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6號2樓
相關影音
- 影片描述:相機街變「時代眼淚」? 店家轉型咖啡廳.商旅吸人潮@newsebc
- 影片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