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湖南勇古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導覽條1|景點}}
 
{{導覽條1|景點}}
[檔案:滬尾湖南勇古墓20120414.jpg|200px|縮圖|{{檔案:滬尾湖南勇古墓20120414.jpg}}]]
+
[[檔案:滬尾湖南勇古墓20120414.jpg|200px|縮圖|{{檔案:滬尾湖南勇古墓20120414.jpg}}]]
 
==景點簡介==
 
==景點簡介==
 
滬尾湖南勇古位於[[淡水]]中正東路與竿蓁一街交叉口斜坡上。1874年(同治13)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加強臺灣的「開山撫番」的工作,於是,陸續調派兵勇來臺,當時以楚軍、淮軍、湘軍為多,這些部隊調派來臺時,南路多自安平登陸,北路則由[[淡水]]、然後再調派到後山、內山進行「開山撫番」戰鬥任務。
 
滬尾湖南勇古位於[[淡水]]中正東路與竿蓁一街交叉口斜坡上。1874年(同治13)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加強臺灣的「開山撫番」的工作,於是,陸續調派兵勇來臺,當時以楚軍、淮軍、湘軍為多,這些部隊調派來臺時,南路多自安平登陸,北路則由[[淡水]]、然後再調派到後山、內山進行「開山撫番」戰鬥任務。

於 2013年9月24日 (二) 14:43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圖檔簡述:滬尾湖南勇古墓墓碑之一。
拍攝日期:2012-04-14
拍攝地點:中正東路
所有人:劉育銘
攝影者:劉育銘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景點簡介

滬尾湖南勇古位於淡水中正東路與竿蓁一街交叉口斜坡上。1874年(同治13)牡丹社事件後,清廷加強臺灣的「開山撫番」的工作,於是,陸續調派兵勇來臺,當時以楚軍、淮軍、湘軍為多,這些部隊調派來臺時,南路多自安平登陸,北路則由淡水、然後再調派到後山、內山進行「開山撫番」戰鬥任務。 「擢勝營」是由湘軍名將孫開華所募。孫開華,湖南澧州直隸州慈利縣人,生於1840年(道光20),卒於1893年(光緒19),享年54。他自17歲即以武童應募參將鮑超所統領的霆軍成為湖南勇,此後,追隨鮑超,屢建戰功,牡丹社事件後,孫開華因奉命來臺處理海防事務並辦開山撫番,乃招募鄉勇組成「擢勝營」五營,此後孫開華數度往來於臺閩之間。 擢勝營赴臺最早是1877年初(光緒2),進剿後山「番社」;1879年(光緒5)再度來臺負責基隆與淡水防務;1880年(光緒6)孫開華奉命前往楚湘招募精勇,編為擢勝中、左兩營以固臺防,並築基隆、滬尾諸礮臺。滬尾湖南勇這6座兵勇古墓,就是屬於擢勝營左營者。 滬尾湖南勇古墓共有6名,全為擢勝左營,其姓名如下:故勇李有章,湖南善化縣人;故勇袁致和,湖南善化縣人; 故勇張月升,湖南善化縣人;故勇胡芳之,湖南善化縣人;故甬嚴洪勝,湖南善化縣人;胡勇李佑佺,湖南永定縣人。 這六座擢勝左營的兵勇,五位籍隸湖南善化縣人,一名永定縣人,應屬同期兵募之鄉親,其死亡時間,都在1881年(光緒7)8月至11月期間,死亡原因不詳。從碑上有地望、祖籍,應是當年同僚協助,以便日後明辨之用,無奈天不從人願,他們竟然無法葉落歸根。   清末因開山撫番及強化海防防務下,調派來臺的勇營,因故埋骨於臺灣而列名古蹟者,只有高雄縣甲仙鎮海營之墓與滬尾湖南勇古墓兩處,深具歷史之意義。


交通地圖

資料來源

  1. 《臺北縣縣定古蹟滬尾湖南勇古墓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
  2. 周宗賢《淡水輝煌的歲月》,(臺北:臺灣商務,2007)。
  3. 周宗賢《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臺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5)。
  4. 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淡水地區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財)普查計劃報告書》,(臺北:臺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年9月)。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