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港" 修訂間的差異
行 21: | 行 21: | ||
==地圖== | ==地圖== | ||
− | * | + |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 |
− | *前往: | + | *前往:[https://www.google.com/maps/@25.1383305,121.750505,3a,90y,108.25h,60.98t/data=!3m8!1e1!3m6!1sAF1QipPD2sjvBKwE7dzksKb0_MoKTLa7otrC8kVASvJ3!2e10!3e11!6shttps:%2F%2Flh5.googleusercontent.com%2Fp%2FAF1QipPD2sjvBKwE7dzksKb0_MoKTLa7otrC8kVASvJ3%3Dw203-h100-k-no-pi-20-ya300-ro0-fo100!7i4000!8i2000 Google街景導覽] |
− | * | + |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way/368232103#map=15/25.1464/121.7520 OpenStreetMap]: |
− | {{ | + | {{map|25.1384, 121.7476|400|700|14}} |
於 2021年11月23日 (二) 17:55 的修訂
基隆港是位於臺灣基隆市的港口海港,為臺灣四座國際商港之一、以及北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營運機構為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
整個港區被基隆市中心環繞,腹地較其他商港狹小,運輸方面以貨櫃為主、散貨為輔,並有數條國內外客輪航線固定彎靠。2018年的數據顯示,基隆港位列世界第113大港,為台灣排名第四,2016年首次被臺北港超越。
地形
基隆港為利用自然之谷灣地形所修築的港口,共有57座碼頭、1個入港航道,港區總面積為572.17公頃。 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港區水域則分為外港、內港、牛稠港等3大區域。
碼頭方面可分為東岸碼頭、西岸碼頭等2大部分,其中以西岸運量較大;使用類型則分為商用、軍用、漁用等3大類。
歷史
建港之初
基隆港在昔日稱為「雞籠港」或「雞籠灣」。雞籠港在十七世紀即有外人足跡,西班牙人佔領臺灣時就曾對雞籠港進行調查,並進行了部分建設。清治後期,西方列強的東來,逐漸開啟了雞籠港的發展。在同治2年(1863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義正式開放為商港。而在1886年當時就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並委由當時的台灣首富林維源總辦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將當時興建中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至港區;但後來建港工程因劉銘傳的離職而未全面實行,主要設施中只完成一座陸海聯運碼頭。後來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將1886年認定為基隆港建立之年。
日本時代
日本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也就是從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一期在1913年竣工,第五期則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未全部完工。這五期的築港工程,清除了原本密布內港區內的礁石(原本港內的鱟公嶼、鱟母嶼即在第二期工程被剷除),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基隆港現存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即在此時期興建,分別於1932年、1934年完工。
日本時代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穩坐檯灣第一大港寶座。較特別的是,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政府行政系統負責,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基隆港原由其所在的臺北州設立「港務部」來管理,並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海務部監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改由直屬於台灣總督府的基隆港務局負責。基隆港由於當時台灣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埠設施及港內停泊船隻皆毀損嚴重,港區幾成廢墟。
地圖
-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忠一路
- 前往:Google街景導覽
- OpenStreet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