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燈塔"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地圖) |
|||
行 36: | 行 36: | ||
*地址:203[[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51號 | *地址:203[[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51號 | ||
− | *[https://www.google.com/maps?q=%E6%97%AD%E4%B8%98%E6%8C%87%E6%8F%AE%E6%89%80&rlz=1C9BKJA_enTW915TW916&hl=zh-TW&sxsrf=AOaemvKpR6qM-TRzMgXSonNnCVpYFzQkvg:1636697064606&gs_lcp=ChNtb2JpbGUtZ3dzLXdpei1zZXJwEAMyBAgjECcyBAgjECcyBAgjECcyCwguEIAEEMcBEK8BMgYIABAFEB46BAgAEB46BQghEKABUI8QWJYjYLYmaAJwAHgAgAFciAGGApIBATSYAQCgAQHAAQE&um=1&ie=UTF-8&sa=X&ved=2ahUKEwjEzJeQmpL0AhUms1YBHcu2DYAQ_AUoAXoECAIQAQ Google街景導覽] | + | *前往:[https://www.google.com/maps?q=%E6%97%AD%E4%B8%98%E6%8C%87%E6%8F%AE%E6%89%80&rlz=1C9BKJA_enTW915TW916&hl=zh-TW&sxsrf=AOaemvKpR6qM-TRzMgXSonNnCVpYFzQkvg:1636697064606&gs_lcp=ChNtb2JpbGUtZ3dzLXdpei1zZXJwEAMyBAgjECcyBAgjECcyBAgjECcyCwguEIAEEMcBEK8BMgYIABAFEB46BAgAEB46BQghEKABUI8QWJYjYLYmaAJwAHgAgAFciAGGApIBATSYAQCgAQHAAQE&um=1&ie=UTF-8&sa=X&ved=2ahUKEwjEzJeQmpL0AhUms1YBHcu2DYAQ_AUoAXoECAIQAQ Google街景導覽] |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way/368549147 OpenStreetMap] | *[https://www.openstreetmap.org/way/368549147 OpenStreetMap] | ||
於 2021年11月17日 (三) 22:06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基隆 > 古蹟
簡介
基隆燈塔在基隆港的西岸,被稱之為「萬人堆鼻」,因為原本萬人堆鼻原是一個許多奇岩怪石的海埔地,就像很多鼻頭堆疊在一起,不過現在改名為第三十號碼頭。
之前燈塔的燈有設置紅色的光,目的是用來警示港外的新瀨礁,但是之後因為新瀨礁被炸掉,紅色的警示光因此沒有了用處,因此也被拆除,改為白色燈光。
歷史
基隆燈塔由大澤正業在1899年(日明治32年)4月起啟動建造工程,之後在1900年(日明治33年)2月24日建造完畢,同年的4月1日開始點燈。基隆燈塔在日本時期的時候,成為當時台灣第三座完成的燈塔以及第一座的磚造燈塔。 初期燈塔的一樓四周都截去東、北兩個直角,形成一個六邊形的平面,主要是做為發電機室以及燈器倉庫,不過因為六邊形平面是以木頭製造的,在國民政府接收後構造腐朽而無法使用,便決定把一樓拆除,將現在我們看到的圓錐形塔身給顯露出來。台灣光復後,曾被國民政府海軍暫用一段時間,當作瞭望室來使用。外觀原本是磚砌圓塔,在1962年(民國51年)時改建成為鋼筋混凝土圓塔。
燈光
最早基隆燈塔的燈是使用第五等白光,其結構為煤油燈外面附設折射透鏡燈器。直至1913(大正2年)和1932年(昭和7年)陸續改用高壓乙炔瓦斯燈和交流電燈,1956年(民國45年)換成現今所使用的白紅連閃光燈,之後又在1969年(民國58年)改用四等電燈。1989年(民國78年),燈塔燈光由紅色光變成白色光為主,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夠增加照明度。
建築特色
具日本時代之建築風格及技術,一位日籍技師大澤正業所建造,樓梯使用預製鑄鐵的建材,還有地下貯水池,園區後方的防空洞入口具有精美的磚砌。而且是全台燈塔中僅具一窗一門的設計,尤其存有四等旋轉折射透鏡,非常少見。
相片集
地圖
- 地址:203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51號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