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計畫緣起==
 +
  淡水舊稱滬尾,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滬尾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各國東西貿易的中繼站。西元1858年開放淡水港作為國際通商港口之後,滬尾成為北台灣地區重要口岸之一。而後西元1884年,清朝與法國因為蕃屬國安南(越南)問題而挑起戰爭,當時法軍打算藉由佔領臺灣的手段,脅迫清廷屈服,爆發了清法在臺海的三場戰役。這三場戰役中,滬尾之役戰場即發生於今日淡水沙崙海灘一帶,法軍在佔領基隆後,準備從滬尾登陸,前後夾擊北台灣,然而最後法軍卻因滬尾戰役登陸失敗撤退。滬尾的這場戰役最後成為清朝政府面對國際列強中,唯一一場勝利的戰役。如今雖然戰爭已遠去,但發生在土地上的歷史卻不應該被遺忘。
 +
 +
  新北市政府為配合文化部近年提出的「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資產新策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的計畫,期望配合文化部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核心理念,打破過去單點、單一的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並透過整合地方文史、地方社區營造、文化科技等面向的相互加乘作用,重新連結土地與歷史記憶,深化在地文化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將相關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歷史主題有更多土地連結及文資活用,以此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整體文化保存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在地民眾生活中。
 +
 +
  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下,本案「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之規劃將以「連結」、「再現」、「參與」的精神,將「滬尾清法戰爭」中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串接,以完成各項工作目標。
 +
 +
==計畫目標==
 +
  從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中強調「連結」、「再現」、「參與」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本案將從口述歷史、紀錄片拍攝與宣傳以及數位典藏系統保存等面向執行。
 +
 +
  初步調查滬尾清法戰役,除了歷史文獻上紀錄的內容外,靠近當時滬尾戰役古戰場地區的居民流傳一項特有的習俗,相傳當地居民會在每年農曆8月20日的黃昏之時準備祭品,並上香焚紙錢「拜門口」,以憑弔在「清法戰爭滬尾戰役」交戰中陣亡之清、法將士。此祭祀傳統為淡水獨有,沿襲至今,可見戰爭經驗已然成為地方記憶的一部分。
 +
 +
  以此,本案以「八月二十拜門口」為主要題材,規劃訪談調查計畫,蒐羅因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而生之民俗傳說,藉由調查19世紀末清法戰爭後,淡水地區相關後代居民、耆老的歷史記憶與淡水地方文史資料,以「口述歷史」與「紀錄短片拍攝」之方式呈現調查研究之成果。
 +
 +
  另外一方面,本案亦將「滬尾清法戰爭」相關的人、事、地、物視為重要的文化記憶,將相關史事、文物與歷史學者淡水學之研究透過蒐集與盤點,配合「典藏新北-新北市文化記憶庫計畫」上傳建置「清法戰爭」相關資料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透過數位化及人文科普化的描述,讓民眾能透過數位檢索與搜尋,更快認識淡水在地歷史文化,了解自己土地上的故事。
 +
 +
==計畫範圍==
 +
(一)淡水地區清法戰爭「八月二十拜門口」相關民俗傳說蒐集
 +
 +
  本案著重蒐羅19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因滬尾之役而延伸出的淡水地區居民之民間習俗與傳說故事,以「八月二十拜門口」為主要題材,針對實際參與祭拜習俗之在地居民家庭、耆老等對象,進行深度口述訪談,調查相關習俗緣起與流傳等戰爭記憶,並於訪談中進行錄音、拍照記錄,同時調查蒐集相關史料、照片、影音等資料,完成「口述歷史」文本,並拍攝一部「紀錄短片」。
 +
 +
(二)建置「淡水地方知識學」資料,並上傳「國家文化記憶庫」系統
 +
 +
  地方知識乃常民生活經驗所累積出來的,藉由認識自己所在地方之歷史、文化與故事,有助於凝聚地方共識。本案期望蒐集「清法戰爭滬尾戰役」與「淡水地方知識學」相關重要文化資材,如文獻檔案、老照片、地方文史叢書、研討會資料或相關計畫成果等,進行盤點、數位化及詮釋資料建檔,上傳至國家文化記憶庫,並開放相關資料,以供民間加值運用,盼能激起民眾共同關心、參與淡水文化記憶的生成、保存、研究、管理與應用。
 +
 +
==計畫期程==
 +
  本案期程為自109年5月25日決標起至109年11月16日止。
 +
 +
==計畫成果==
 
*成果報告書:[https://www.tshs.ntpc.gov.tw/files/file_pool/1/0L011532310825901679/%282%29%E6%B7%A1%E6%B0%B4%E8%80%81%E6%95%85%E4%BA%8B%E8%92%90%E9%9B%86%E6%A1%88%E6%88%90%E6%9E%9C%E5%A0%B1%E5%91%8A%E6%9B%B8.pdf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成果報告書:[https://www.tshs.ntpc.gov.tw/files/file_pool/1/0L011532310825901679/%282%29%E6%B7%A1%E6%B0%B4%E8%80%81%E6%95%85%E4%BA%8B%E8%92%90%E9%9B%86%E6%A1%88%E6%88%90%E6%9E%9C%E5%A0%B1%E5%91%8A%E6%9B%B8.pdf 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
 +
 +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Result?Keyword=%E6%BB%AC%E5%B0%BE%E6%B8%85%E6%B3%95%E6%88%B0%E7%88%AD%E5%A4%9A%E9%A0%98%E5%9F%9F%E5%B7%A5%E4%BD%9C%E5%B9%B3%E5%8F%B0%EF%BC%8D%E6%B7%A1%E6%B0%B4%E8%80%81%E6%95%85%E4%BA%8B%E8%92%90%E9%9B%86%E8%A8%88%E7%95%AB 上傳國家文化記憶庫之數位內容]
 +
 
*紀錄片:[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04278&IndexCode=Culture_Media 消逝中的香火─農曆八月二十沙崙拜門口]
 
*紀錄片:[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04278&IndexCode=Culture_Media 消逝中的香火─農曆八月二十沙崙拜門口]

於 2021年7月24日 (六) 20:15 的修訂

計畫緣起

  淡水舊稱滬尾,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滬尾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各國東西貿易的中繼站。西元1858年開放淡水港作為國際通商港口之後,滬尾成為北台灣地區重要口岸之一。而後西元1884年,清朝與法國因為蕃屬國安南(越南)問題而挑起戰爭,當時法軍打算藉由佔領臺灣的手段,脅迫清廷屈服,爆發了清法在臺海的三場戰役。這三場戰役中,滬尾之役戰場即發生於今日淡水沙崙海灘一帶,法軍在佔領基隆後,準備從滬尾登陸,前後夾擊北台灣,然而最後法軍卻因滬尾戰役登陸失敗撤退。滬尾的這場戰役最後成為清朝政府面對國際列強中,唯一一場勝利的戰役。如今雖然戰爭已遠去,但發生在土地上的歷史卻不應該被遺忘。

  新北市政府為配合文化部近年提出的「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資產新策略,提出「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的計畫,期望配合文化部以「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的核心理念,打破過去單點、單一的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並透過整合地方文史、地方社區營造、文化科技等面向的相互加乘作用,重新連結土地與歷史記憶,深化在地文化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將相關於「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歷史主題有更多土地連結及文資活用,以此建立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整體文化保存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在地民眾生活中。

  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下,本案「滬尾清法戰爭多領域工作平台-淡水老故事蒐集計畫」之規劃將以「連結」、「再現」、「參與」的精神,將「滬尾清法戰爭」中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串接,以完成各項工作目標。

計畫目標

  從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中強調「連結」、「再現」、「參與」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本案將從口述歷史、紀錄片拍攝與宣傳以及數位典藏系統保存等面向執行。

  初步調查滬尾清法戰役,除了歷史文獻上紀錄的內容外,靠近當時滬尾戰役古戰場地區的居民流傳一項特有的習俗,相傳當地居民會在每年農曆8月20日的黃昏之時準備祭品,並上香焚紙錢「拜門口」,以憑弔在「清法戰爭滬尾戰役」交戰中陣亡之清、法將士。此祭祀傳統為淡水獨有,沿襲至今,可見戰爭經驗已然成為地方記憶的一部分。

  以此,本案以「八月二十拜門口」為主要題材,規劃訪談調查計畫,蒐羅因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而生之民俗傳說,藉由調查19世紀末清法戰爭後,淡水地區相關後代居民、耆老的歷史記憶與淡水地方文史資料,以「口述歷史」與「紀錄短片拍攝」之方式呈現調查研究之成果。

  另外一方面,本案亦將「滬尾清法戰爭」相關的人、事、地、物視為重要的文化記憶,將相關史事、文物與歷史學者淡水學之研究透過蒐集與盤點,配合「典藏新北-新北市文化記憶庫計畫」上傳建置「清法戰爭」相關資料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透過數位化及人文科普化的描述,讓民眾能透過數位檢索與搜尋,更快認識淡水在地歷史文化,了解自己土地上的故事。

計畫範圍

(一)淡水地區清法戰爭「八月二十拜門口」相關民俗傳說蒐集

  本案著重蒐羅19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因滬尾之役而延伸出的淡水地區居民之民間習俗與傳說故事,以「八月二十拜門口」為主要題材,針對實際參與祭拜習俗之在地居民家庭、耆老等對象,進行深度口述訪談,調查相關習俗緣起與流傳等戰爭記憶,並於訪談中進行錄音、拍照記錄,同時調查蒐集相關史料、照片、影音等資料,完成「口述歷史」文本,並拍攝一部「紀錄短片」。

(二)建置「淡水地方知識學」資料,並上傳「國家文化記憶庫」系統

  地方知識乃常民生活經驗所累積出來的,藉由認識自己所在地方之歷史、文化與故事,有助於凝聚地方共識。本案期望蒐集「清法戰爭滬尾戰役」與「淡水地方知識學」相關重要文化資材,如文獻檔案、老照片、地方文史叢書、研討會資料或相關計畫成果等,進行盤點、數位化及詮釋資料建檔,上傳至國家文化記憶庫,並開放相關資料,以供民間加值運用,盼能激起民眾共同關心、參與淡水文化記憶的生成、保存、研究、管理與應用。

計畫期程

  本案期程為自109年5月25日決標起至109年11月16日止。

計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