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學" 修訂間的差異
Chen-Hsiang Ding (對話 | 貢獻) |
Chen-Hsiang Ding (對話 | 貢獻) |
||
行 76: | 行 76: | ||
溪高學生一學期到大溪三趟,一次玩校訂關卡,一次田野調查,一次驗收各組遊戲設計成果。大溪高中為課程設計「大溪學闖關中」黃臂章,已成為當地人認識溪高學生最顯眼的標誌。 | 溪高學生一學期到大溪三趟,一次玩校訂關卡,一次田野調查,一次驗收各組遊戲設計成果。大溪高中為課程設計「大溪學闖關中」黃臂章,已成為當地人認識溪高學生最顯眼的標誌。 | ||
[[Image:大溪學闖關裝備2.jpg|thumb|350px|left|{{ Image:大溪學闖關裝備2.jpg}}]] | [[Image:大溪學闖關裝備2.jpg|thumb|350px|left|{{ Image:大溪學闖關裝備2.jpg}}]] | ||
+ | |||
+ | |||
+ | |||
+ | |||
+ | |||
+ | |||
於 2021年7月23日 (五) 11:08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教育簡介
民眾對大溪印象多是豆干、陀螺、老街。其實大溪曾是淡水河流域最內陸的河港,把樟腦、茶葉、木器跟煤礦運往遠方,替當地帶進可觀財富。
桃園市立大溪高中位於大溪河岸台階地,有七成學生來自外地,多數學生每天忙於通勤趕車,未能停下腳步認識大溪,身處大溪卻很陌生。一○七年起,大溪高中在高一實施「大溪學」課程。從地理、交通、產業、信仰跟建築等面向帶學生踏察大溪老城區,體驗實境闖關,最終分組發表實境遊戲設計並彼此打分數。
大溪高中校訂必修
大溪學社群
大溪高中老師組織「大溪學社群」,他們制定課程架構,研發教材與授課。大溪學社群成員多數不是本地人,設計課程時,把自己當成學生,排除課程中過度偏向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大溪學社群也導入在地資源,邀來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街角館與地方文史導覽志工擔任業界講師,替老師上課。
大溪學闖關
校方以「實境遊戲」串起整套大溪學課程。學生先花六周在教室裡認識大溪,一周實察大溪老城區,再花十一周,把大溪知識轉化成實境遊戲,學期末分組互玩驗收。
大溪學的實境遊戲講究合理的知識融入,例如,學生若拿大溪中正公園當題材,可針對公園境內神社舊址出題,若以公園門口的超商設計關卡,會被師長退件。設計遊戲時也必須兼顧遊戲樂趣,字謎、座標定位或密碼破解都是學生曾經出過的題型。
溪高學生一學期到大溪三趟,一次玩校訂關卡,一次田野調查,一次驗收各組遊戲設計成果。大溪高中為課程設計「大溪學闖關中」黃臂章,已成為當地人認識溪高學生最顯眼的標誌。
課程擴散
大溪學辦出口碑,吸引各校合作。中壢家商的高一迎新曾玩大溪學關卡,並由溪高學生導覽大溪。慈文國中舉辦「走讀大溪」,把闖關結合語文教學。竹南高中、觀音高中、南崁高中師長也曾拜訪大溪高中觀摩交流。
學生看法
學生李冠旻是在地人,上了大溪學課程才知道原來家鄉有這麼多故事。他說,很意外原來大溪老城區的每條路都有定位,有的專賣生活用品,有的專營木藝行,現在這些巷弄多成一般民宅,「活得不夠久真的不了解這些背景。」
學生許修源是大溪社頭「新勝社」成員,他說大溪學課程動靜兼具,把同學帶到大溪實察,是認識大溪很好的做法。他想在大溪學課堂中發揚光大社頭文化,介紹社頭跟陣頭的差異,再安排同學體驗社頭。
學生周易霆說,聽完當地耆老介紹大溪街屋跟牌樓文化後,才知道這些巴洛克建築上頭的奇珍異獸、花草絨飾象徵屋主財力與家世背景,令他體會「比起美食,其實建築才是大溪老街的本體」。
學生沈德宇說,平常坐校車經過大漢溪,只覺得是條乾枯小河,上課後才知道原來大漢溪曾經水位很高,深刻體會過去跟現在的地貌完全不同,「課程讓我們了解大溪真正的樣子」。
參考資料
- 《好讀周報》609期,2021-3-22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