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區"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行 10: | 行 10: | ||
==歷史沿革== | ==歷史沿革== | ||
+ | |||
+ | ===清朝以前=== | ||
+ | 最初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活動範圍。 | ||
+ | |||
+ | ===清朝時期=== | ||
+ | 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5),大陸漳泉二地漢人開始大批移入,並建立有新庄、上埤頭庄、下埤頭庄及周厝崙等村落,居民務農維生。後來陸續發展、擴大村落規模,在光緒21(1894)年時,該區隸屬於淡水廳大加蚋保及芝蘭一保(今中山區[[大直]])的一部份。 | ||
+ | |||
+ | ===日據時期=== | ||
+ | 1895年,日據時期開始,中山區發展成大宮町、圓山町、宮前町、三橋町、大正町、御成町等町,且附近規劃有上埤頭、下埤頭、朱厝崙、西新庄子、中庄子及大直等衛星農里。 | ||
+ | |||
+ | 1930年代市區改正,該區域又合併為大正區、御成區、中園區、宮前區、大宮區及下埤頭區等六個區會。其中,連絡區會的敕使大道,成為前往[[圓山]]明治神宮與連接貫通此區域的主要道路。 | ||
+ | |||
+ | ===民國時期=== | ||
+ | 1945年,台灣光復,臺北市廢除區會制度。且敕使道路站附近的[[梅屋敷]]曾接待過國父[[孫中山]]先生,因此政府將敕使道路改名為[[中山北路]],並將六區會合併且命名<b>中山區</b>。 | ||
==行政沿革== | ==行政沿革== |
於 2021年3月4日 (四) 13:58 的修訂
簡介
- 區樹:楓香
日據時代開闢的中山北路,選擇本土的楓香作為行道樹,它的樹型端正優美,冬季還會紅葉,落葉遍地可營造浪漫氣氛。至今仍然林蔭密布、樹姿優美的中山北路楓香林蔭大道,是最代表中山區的地標。
- 區花:蝴蝶蘭
高貴典雅的蝴蝶蘭,是臺灣的瑰寶,代表我們農業科技的進步。在外國人出入頻繁,商業發達的中山區,商家大都喜歡應用在櫥窗布置,辦公室美化,也最能改善環境氣氛,增進友善的氣質。尤其形似翩翩舞蝶的花容,讓她有著「幸福翩然而至」的花語,中山北路婚紗街的櫥窗布置大都採用蝴蝶蘭。
歷史沿革
清朝以前
最初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活動範圍。
清朝時期
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5),大陸漳泉二地漢人開始大批移入,並建立有新庄、上埤頭庄、下埤頭庄及周厝崙等村落,居民務農維生。後來陸續發展、擴大村落規模,在光緒21(1894)年時,該區隸屬於淡水廳大加蚋保及芝蘭一保(今中山區大直)的一部份。
日據時期
1895年,日據時期開始,中山區發展成大宮町、圓山町、宮前町、三橋町、大正町、御成町等町,且附近規劃有上埤頭、下埤頭、朱厝崙、西新庄子、中庄子及大直等衛星農里。
1930年代市區改正,該區域又合併為大正區、御成區、中園區、宮前區、大宮區及下埤頭區等六個區會。其中,連絡區會的敕使大道,成為前往圓山明治神宮與連接貫通此區域的主要道路。
民國時期
1945年,台灣光復,臺北市廢除區會制度。且敕使道路站附近的梅屋敷曾接待過國父孫中山先生,因此政府將敕使道路改名為中山北路,並將六區會合併且命名中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