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爾夫球場" 修訂間的差異
小 (→景點簡介) |
|||
行 3: | 行 3: | ||
==景點簡介== | ==景點簡介== | ||
− | '''台灣高爾夫球場''' | + | '''台灣高爾夫球場'''原稱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Taiwan Golf Club),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2號,又稱[[老淡水高爾夫球場]]或直接簡稱[[淡水高爾夫球場]],俗稱「[[淡水球場]]」或「[[淡水老球場]]」,因台語稱曠野為「埔」,所以又俗稱 「[[淡水球臺埔]]」,是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地處臺灣島西北隅淡水河口的小丘陵上,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與紅毛城、牛津學堂、基督書院 ‧‧‧ 等歷史文物融合成一種特殊人文的文化,具有其歷史價值。它自1919年創立迄今已近百年,歷經日本大正、昭和及中華民國三個年代,仍然維持其名稱為榮譽。臺灣出身的高爾夫球師門,屢次在國際性比賽獲勝,不但獎金可觀,且為國爭光,名利共享。國際高爾夫界人士們早已聞聽臺灣高爾夫界的「根」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
1918年,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又是日本統治臺灣第24年,臺灣總督是明古二郎(第七任臺灣總督,陸軍大將)民政長官(即副總督)由下村宏擔任。是年八月初旬某日,櫻井台銀總裁由淡水海關長原鶴次郎之推薦獲知[[滬尾砲台]]或稱[[滬尾砲台|淡水舊砲台]]「北門鎖鑰」東邊有一塊前清操兵場。於是相偕乘「手車仔」(黃包車之俗稱)前往查看「該操兵場裡,除若干兵舍、火藥庫、掩蔽堤(俗稱「城岸」)等遺蹟外,這塊操兵場為「烏啾埔」,[[滬尾砲台]]建後改稱「[[砲台埔]]」,翌年(1919)6月1日淡水球埔舉行開幕典禮。 | 1918年,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又是日本統治臺灣第24年,臺灣總督是明古二郎(第七任臺灣總督,陸軍大將)民政長官(即副總督)由下村宏擔任。是年八月初旬某日,櫻井台銀總裁由淡水海關長原鶴次郎之推薦獲知[[滬尾砲台]]或稱[[滬尾砲台|淡水舊砲台]]「北門鎖鑰」東邊有一塊前清操兵場。於是相偕乘「手車仔」(黃包車之俗稱)前往查看「該操兵場裡,除若干兵舍、火藥庫、掩蔽堤(俗稱「城岸」)等遺蹟外,這塊操兵場為「烏啾埔」,[[滬尾砲台]]建後改稱「[[砲台埔]]」,翌年(1919)6月1日淡水球埔舉行開幕典禮。 |
於 2013年10月28日 (一) 19:02 的修訂
• 目前所在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 人文景觀景點簡介
台灣高爾夫球場原稱為台灣高爾夫俱樂部(Taiwan Golf Club),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2號,又稱老淡水高爾夫球場或直接簡稱淡水高爾夫球場,俗稱「淡水球場」或「淡水老球場」,因台語稱曠野為「埔」,所以又俗稱 「淡水球臺埔」,是臺灣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地處臺灣島西北隅淡水河口的小丘陵上,山明水秀、人文薈萃,與紅毛城、牛津學堂、基督書院 ‧‧‧ 等歷史文物融合成一種特殊人文的文化,具有其歷史價值。它自1919年創立迄今已近百年,歷經日本大正、昭和及中華民國三個年代,仍然維持其名稱為榮譽。臺灣出身的高爾夫球師門,屢次在國際性比賽獲勝,不但獎金可觀,且為國爭光,名利共享。國際高爾夫界人士們早已聞聽臺灣高爾夫界的「根」是「臺灣高爾夫俱樂部」。
1918年,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又是日本統治臺灣第24年,臺灣總督是明古二郎(第七任臺灣總督,陸軍大將)民政長官(即副總督)由下村宏擔任。是年八月初旬某日,櫻井台銀總裁由淡水海關長原鶴次郎之推薦獲知滬尾砲台或稱淡水舊砲台「北門鎖鑰」東邊有一塊前清操兵場。於是相偕乘「手車仔」(黃包車之俗稱)前往查看「該操兵場裡,除若干兵舍、火藥庫、掩蔽堤(俗稱「城岸」)等遺蹟外,這塊操兵場為「烏啾埔」,滬尾砲台建後改稱「砲台埔」,翌年(1919)6月1日淡水球埔舉行開幕典禮。
經歷太平洋戰爭洗禮,並配合日本軍國主義政策,淡水高爾夫球場儼然成為廢墟。1946年(民國35)元月,陳金獅先生由上海江灣高爾夫俱樂部返鄉,不忍看見這個美麗的球場繼續荒廢。就夥同陳火順、謝萬益二位舊同事起淡水鎮公所向鎮長杜麗水申請,從公所將這個當時一般人認為廢地的球場接收過來。他們以自費雇用一批工人開始整理該球場的東南區。柯遠芬(台灣警備總可令部參謀長)、王成章(高級參謀)與卓克涂淡水區長商量,邀請島內各地之愛好高爾夫人土參加討論募捐援助整修球埔事宜。台籍名人林獻堂先生亦為募捐來賓其中之一。高雄望族陳啟川先生提供一部當時為台灣獨一無二,具備引擎的刈草車支援。淡水球埔有幸地邂逅了「貴人」們,於是整修工作順順當當地進展。
交通資訊
- 搭捷運淡水線至淡水站,出站後搭乘指南客運836至滬尾砲台站下車後,往前步行約2分鐘即可抵。
-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2號
相關頁面
參考資料
- 周明德,〈淡水高爾夫球場小史〉,《滬尾街》(第一期至第九期),蘇文魁等主編,(淡水:滬尾文史工作室,1990—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