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市場"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於2006年7月5日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簡介==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在日治時期試場位置較偏...")
 
(簡介)
行 4: 行 4: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在日治時期試場位置較偏遠且經營不善,而移地改建,正式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在日治時期試場位置較偏遠且經營不善,而移地改建,正式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
 
  1935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同年6月底正式開業。館內除了市場本體外,設置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等空間,攤費有鮮蔬食、魚販、肉品、菸酒、雜貨等攤位。
 
  1935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同年6月底正式開業。館內除了市場本體外,設置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等空間,攤費有鮮蔬食、魚販、肉品、菸酒、雜貨等攤位。
  
行 11: 行 12:
  
 
  1990年代,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人民外食情形頻繁,到市場消費採購逐漸減少,此外,對於飲食衛生要求越來越嚴格,舊市場的型態也逐漸被現代超級市場取代。
 
  1990年代,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人民外食情形頻繁,到市場消費採購逐漸減少,此外,對於飲食衛生要求越來越嚴格,舊市場的型態也逐漸被現代超級市場取代。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於 2019年12月12日 (四) 13:42 的修訂

於2006年7月5日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簡介

  新富市場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在日治時期試場位置較偏遠且經營不善,而移地改建,正式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1935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同年6月底正式開業。館內除了市場本體外,設置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等空間,攤費有鮮蔬食、魚販、肉品、菸酒、雜貨等攤位。

  但好景不長,受到附近流動攤販的生意波動,政府為解決經營困難,1937年將外部攤販移至市場內部統一管理,暫緩市場內部攤販凋零的問題,194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經歷台北大空襲,政府進行民生物資配給制度,人民生活人民生活艱困,新富市場的運作也在當時陷入停頓的處境。

  戰後,新富市場重新開放營業,攤販開始再度聚集至市場進行買賣。國民政府遷台,眾多軍人及人民移至台灣,使台北人口急速增加,而軍隊伙食及民間食物及民生用品需求增加,促使新富市場的經營日漸佳績。

  1990年代,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人民外食情形頻繁,到市場消費採購逐漸減少,此外,對於飲食衛生要求越來越嚴格,舊市場的型態也逐漸被現代超級市場取代。

交通地圖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