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海關"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景點}} ==簡介== 清咸豐8年(1858),隨著中國與俄、英、美、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臺灣正式開港通商。各條約國中,美國...)
 
行 2: 行 2:
  
 
==簡介==
 
==簡介==
清咸豐8年([[1858]]),隨著中國與俄、英、美、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臺灣正式開港通商。各條約國中,美國首先要求依約在潮州及臺灣二口開市,但因其領事遲遲未到臺灣議定開港事宜,英國反而成為最早實現開港通商的國家。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依條約來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形,[[臺灣]]府城海口由於淤滯、船隻難以停泊,無法作為通商碼頭,最後議定滬尾為通商碼頭。隨著英國副領事郇和到滬尾,甚至開始有洋船停泊於滬尾的情形下,中國方面也加速趕辦設關徵稅作業。清廷將在臺設關以及與外國領事協商開埠通商之事,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會同臺灣鎮、道、府之官員一同辦理。1862年7月,區天民以滬尾守備舊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滬尾]]關不但是臺灣地區設立第一處管理外國貿易的關稅機構,之後在雞籠(今基隆)、安平、及打狗(今高雄)所設者為分關,均以滬尾為本關,總理全臺關務,代表清治時期滬尾關在管理全臺關稅上的地位。「中日馬關條約」中,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明治28年(1895)6月福島安正大佐、憲兵及通譯官等六十餘名乘八重山軍艦,由基隆出發接收滬尾,並於舊稅關開設滬尾街政廳。日本接收海關初期,仍按清朝海關制度運作,之後設置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關稅課統轄臺灣稅關事務,分置淡水、安平、基隆、高雄四關。隔年,正式公布稅關官制,設立基隆、淡水、安平、臺南、打狗等五個稅關。淡水關的管轄範圍是由富貴角至濁水溪沿岸。明治42年(1909),臺灣總督府以淡水稅關為總關統轄稅務事宜,同時稅關也改屬臺灣總督府管轄;大正5年(1916)之後,淡水稅關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其地位由基隆港所取代。
+
清咸豐8年([[1858]]),隨著中國與俄、英、美、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臺灣正式開港通商。各條約國中,美國首先要求依約在潮州及臺灣二口開市,但因其領事遲遲未到臺灣議定開港事宜,英國反而成為最早實現開港通商的國家。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依條約來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形,[[臺灣]]府城海口由於淤滯、船隻難以停泊,無法作為通商碼頭,最後議定滬尾為通商碼頭。隨著英國副領事郇和到滬尾,甚至開始有洋船停泊於滬尾的情形下,中國方面也加速趕辦設關徵稅作業。清廷將在臺設關以及與外國領事協商開埠通商之事,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會同臺灣鎮、道、府之官員一同辦理。1862年7月,區天民以滬尾守備舊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滬尾]]關不但是臺灣地區設立第一處管理外國貿易的關稅機構,之後在雞籠(今基隆)、安平、及打狗(今高雄)所設者為分關,均以滬尾為本關,總理全臺關務,代表清治時期滬尾關在管理全臺關稅上的地位。「中日馬關條約」中,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明治28年([[1895]])6月福島安正大佐、憲兵及通譯官等六十餘名乘八重山軍艦,由基隆出發接收滬尾,並於舊稅關開設滬尾街政廳。日本接收海關初期,仍按清朝海關制度運作,之後設置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關稅課統轄臺灣稅關事務,分置淡水、安平、基隆、高雄四關。隔年,正式公布稅關官制,設立基隆、[[淡水]]、安平、臺南、打狗等五個稅關。淡水關的管轄範圍是由富貴角至濁水溪沿岸。明治42年(1909),臺灣總督府以淡水稅關為總關統轄稅務事宜,同時稅關也改屬臺灣總督府管轄;大正5年(1916)之後,淡水稅關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其地位由基隆港所取代。
  
 
==交通地圖==
 
==交通地圖==
行 14: 行 14: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
+
:*[[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FA0960200013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淡水海關碼頭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於 2013年10月6日 (日) 22:03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清咸豐8年(1858),隨著中國與俄、英、美、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臺灣正式開港通商。各條約國中,美國首先要求依約在潮州及臺灣二口開市,但因其領事遲遲未到臺灣議定開港事宜,英國反而成為最早實現開港通商的國家。1861年7月英國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依條約來臺勘查通商港口的情形,臺灣府城海口由於淤滯、船隻難以停泊,無法作為通商碼頭,最後議定滬尾為通商碼頭。隨著英國副領事郇和到滬尾,甚至開始有洋船停泊於滬尾的情形下,中國方面也加速趕辦設關徵稅作業。清廷將在臺設關以及與外國領事協商開埠通商之事,交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會同臺灣鎮、道、府之官員一同辦理。1862年7月,區天民以滬尾守備舊署開設海關,正式收稅。滬尾關不但是臺灣地區設立第一處管理外國貿易的關稅機構,之後在雞籠(今基隆)、安平、及打狗(今高雄)所設者為分關,均以滬尾為本關,總理全臺關務,代表清治時期滬尾關在管理全臺關稅上的地位。「中日馬關條約」中,清廷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明治28年(1895)6月福島安正大佐、憲兵及通譯官等六十餘名乘八重山軍艦,由基隆出發接收滬尾,並於舊稅關開設滬尾街政廳。日本接收海關初期,仍按清朝海關制度運作,之後設置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關稅課統轄臺灣稅關事務,分置淡水、安平、基隆、高雄四關。隔年,正式公布稅關官制,設立基隆、淡水、安平、臺南、打狗等五個稅關。淡水關的管轄範圍是由富貴角至濁水溪沿岸。明治42年(1909),臺灣總督府以淡水稅關為總關統轄稅務事宜,同時稅關也改屬臺灣總督府管轄;大正5年(1916)之後,淡水稅關失去統領全臺關務的地位,其地位由基隆港所取代。

交通地圖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