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燈臺所"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導覽條1|景點}} ==簡介== 淡水燈臺所位於今淡水河北岸河口,為清領時期所設置,用以指示航行船隻方向的燈塔。清嘉慶元年(1796),為...)
 
行 14: 行 14: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
+
:*[http://who.ith.sinica.edu.tw/s2s.action?v=1896;%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7%87%88%E8%87%BA%E6%89%80 燈臺所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Category:景點]]
 
[[Category:景點]]

於 2013年10月6日 (日) 21:33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淡水燈臺所位於今淡水河北岸河口,為清領時期所設置,用以指示航行船隻方向的燈塔。清嘉慶元年(1796),為維護往來臺灣海峽船隻的安全,淡水居民以集資自建的方式,建立「望高樓」,是臺灣最早的燈塔。燈塔以以花生油作為燃料來引導船隻,使其能順利進入淡水港,臺灣開埠後,各國來到淡水貿易,往來船舶更加頻繁,望高樓燈塔逐漸不敷使用,加以清廷尚未建立沿海航路標識,致使海難事件頻傳。中國在與各國通商條約明載「通商各口分設浮樁、船號、塔表、望樓、由領事官與地方官會同酌視建造等」條款,外國公使遂照會清廷速建航路標識,以維護淡水航運安全。光緒十四年(1888)台灣第五座燈塔就在此建立,採高低燈式的建築。低燈為一座高15.8公尺的白色方形鐵塔,裝用六等煤油定光燈,光力三百燭,見距九浬(約十七公里)。高燈的部分則是另立白色燈竿,光力為三百燭光,可見距十五海浬。日治時期,由淡水入港的各國船隻依舊需要淡水燈塔的指示航行,臺灣總督府派人遂測定浮標位置,並將燈塔納入管轄範圍,派人專門看顧燈塔,此外,明治31年(1898),臺灣總督府在沿岸各港口實施氣象觀測,淡水燈臺之燈臺手必須觀測淡水海岸每日天氣概況,其觀測內容有氣象月報、暴風報告等,並將該氣象情報通知沿岸船隻,以確保船隻航行安全。大正十五年(1926)淡水燈塔改用電燈,到了戰後才改用閃光燈,每三秒一閃,光力四千燭光,見距十一浬(約二十公里)。

交通地圖

參考資源

  • 淡水學用語辭典

相關頁面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