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景點介紹"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4: 行 4:
  
 
<option>
 
<option>
[[Image:小白宮20131019.jpg|left|250px|]]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咸豐8年)的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再經[[1860年]](咸豐10)北京條約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臺,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因此在[[1862年]](同治元)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更多內容''']]
+
<div style="float:left; border:1px solid #AAAAAA; width:15%; height:178px; overflow: auto; padding: 0px;">
 +
{|
 +
|-
 +
|[[檔案:小白宮20131019.jpg|200px]]||[[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入口.JPG|200px]]||[[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JPG|200px]]||[[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jpg|200px]]||[[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解說碑.jpg|200px]]||[[檔案:清水磚砌圍牆.jpg|200px]]
 +
|}</div>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咸豐8年)的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再經[[1860年]](咸豐10)北京條約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臺,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因此在[[1862年]](同治元)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於 2014年9月10日 (三) 17:05 的修訂

古蹟巡禮

小白宮20131019.jpg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入口.JPG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JPG 小白宮-彈坑遺跡.jpg 小白宮-彈坑遺跡解說碑.jpg 清水磚砌圍牆.jpg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咸豐8年)的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再經1860年(咸豐10)北京條約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臺,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因此在1862年(同治元)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 ---更多內容

更新日期:2014/05/18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