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石磐步道"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人文歷史)
(人文歷史)
行 15: 行 15:
 
林美石磐步道的名稱係結合其所在地「林美」村,以及該步道的重點景觀「石磐」瀑布而來。因林美村舊名為「林尾」,意指礁溪地區最後開墾的山林村落;戰後因「尾」與「美」的台語發音接近,「林尾」遂逐漸演變為「林美」,另有一說是為了讓地名更加好聽才將「林尾」改為「林美」。
 
林美石磐步道的名稱係結合其所在地「林美」村,以及該步道的重點景觀「石磐」瀑布而來。因林美村舊名為「林尾」,意指礁溪地區最後開墾的山林村落;戰後因「尾」與「美」的台語發音接近,「林尾」遂逐漸演變為「林美」,另有一說是為了讓地名更加好聽才將「林尾」改為「林美」。
 
此步道全長約1.7 公里,右入左出,以環狀方式排列,係早期農作與民生用水的重要渠水道,由上游的石磐瀑布引水至下方,可灌溉下游十多公頃梯田,因此在步道 400 公尺處以及 520 公尺處的取水孔,可見清晰水圳及渠道巖洞遺跡。<br>
 
此步道全長約1.7 公里,右入左出,以環狀方式排列,係早期農作與民生用水的重要渠水道,由上游的石磐瀑布引水至下方,可灌溉下游十多公頃梯田,因此在步道 400 公尺處以及 520 公尺處的取水孔,可見清晰水圳及渠道巖洞遺跡。<br>
 +
<br>
 
二戰後作為水利會舊水圳,1969年政府實施「台灣省國有林事業區濫墾地清理計畫」,嚴禁國有林的濫墾與擴墾後,原有路徑與石磐遂逐漸荒蕪。2004年,經林美社區發展協會向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爭取與協同會勘,以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的原則規劃下,將原有路徑整建成一環狀步道,於2005年5月22日正式完工啟用,羅東林管處並與林美社區協會簽訂認養契約,由社區負責維護步道內的整潔與環境維護, 並配合申請「社區林業計畫」及「林美生態村營造計畫」,舉辦解說員培訓與步道生態調查等課程,培育社區各年齡層的解說人才,以協助步道導覽工作;並建立社區遊客服務系統、維護林美石磐步道與推動社區產業發展。<br>
 
二戰後作為水利會舊水圳,1969年政府實施「台灣省國有林事業區濫墾地清理計畫」,嚴禁國有林的濫墾與擴墾後,原有路徑與石磐遂逐漸荒蕪。2004年,經林美社區發展協會向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爭取與協同會勘,以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的原則規劃下,將原有路徑整建成一環狀步道,於2005年5月22日正式完工啟用,羅東林管處並與林美社區協會簽訂認養契約,由社區負責維護步道內的整潔與環境維護, 並配合申請「社區林業計畫」及「林美生態村營造計畫」,舉辦解說員培訓與步道生態調查等課程,培育社區各年齡層的解說人才,以協助步道導覽工作;並建立社區遊客服務系統、維護林美石磐步道與推動社區產業發展。<br>
 +
<br>
 
步道內除豐富自然生態外,進入步道不久會看見排列整齊的小圓木或是剖半的小圓木叫做「木馬道」,長得像雪橇的木製架子叫做「木馬」,這是早期山區搬運木材使用的方法,小圓木可以減少木馬與地面直接接觸的摩擦力,讓木馬能輕鬆的拉動。拖拉木馬的工作通常是兩人一組,前方的人把背帶斜側背過肩向前走,而後方另一人幫忙用推的方式讓木馬前進。<br>
 
步道內除豐富自然生態外,進入步道不久會看見排列整齊的小圓木或是剖半的小圓木叫做「木馬道」,長得像雪橇的木製架子叫做「木馬」,這是早期山區搬運木材使用的方法,小圓木可以減少木馬與地面直接接觸的摩擦力,讓木馬能輕鬆的拉動。拖拉木馬的工作通常是兩人一組,前方的人把背帶斜側背過肩向前走,而後方另一人幫忙用推的方式讓木馬前進。<br>
  

於 2021年7月23日 (五) 12:17 的修訂

• 本頁分類:主分類 > 淡水 > 景點

簡介

來去林美磐石步道


林美石磐步道入口 (來源:實景拍攝)

林美石磐步道位宜蘭縣礁溪鄉草湳山山腰的國有林班地,海拔約250至350公尺,石磐步道全長約1.7公里,沿途經過低海拔亞熱帶溪谷的景觀,尤其是瀑布群與面積達300坪的大石磐為其特色。步道包括有碎石、木屑舖面、木棧道、樁固圓木階梯、石砌階梯、木橋與長梯等多種舖面型態。 林美石磐步道是一條平易近人的郊山步道, 尤其在炎炎夏日進入,更讓人舒服的不想出來, 除了因為步道都在森林裡,不會被太陽曬到, 更重要的是步道平緩,沿途溪流瀑布,景緻多元, 因此口耳相傳,遊客絡繹不絕紛至沓來。 林美石磐步道位於礁溪高爾夫球場旁。 從礁溪走台九線,右轉宜6鄉道, 沿途都有「林美石磐步道」的標誌, 看到礁溪高爾夫球場及佛光大學, 右側路邊有一碎石路岔路, 進去大概三百公尺左右, 就可看到林美石磐步道的入口。

人文歷史

林美石磐步道的名稱係結合其所在地「林美」村,以及該步道的重點景觀「石磐」瀑布而來。因林美村舊名為「林尾」,意指礁溪地區最後開墾的山林村落;戰後因「尾」與「美」的台語發音接近,「林尾」遂逐漸演變為「林美」,另有一說是為了讓地名更加好聽才將「林尾」改為「林美」。 此步道全長約1.7 公里,右入左出,以環狀方式排列,係早期農作與民生用水的重要渠水道,由上游的石磐瀑布引水至下方,可灌溉下游十多公頃梯田,因此在步道 400 公尺處以及 520 公尺處的取水孔,可見清晰水圳及渠道巖洞遺跡。

二戰後作為水利會舊水圳,1969年政府實施「台灣省國有林事業區濫墾地清理計畫」,嚴禁國有林的濫墾與擴墾後,原有路徑與石磐遂逐漸荒蕪。2004年,經林美社區發展協會向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爭取與協同會勘,以環境資源永續發展的原則規劃下,將原有路徑整建成一環狀步道,於2005年5月22日正式完工啟用,羅東林管處並與林美社區協會簽訂認養契約,由社區負責維護步道內的整潔與環境維護, 並配合申請「社區林業計畫」及「林美生態村營造計畫」,舉辦解說員培訓與步道生態調查等課程,培育社區各年齡層的解說人才,以協助步道導覽工作;並建立社區遊客服務系統、維護林美石磐步道與推動社區產業發展。

步道內除豐富自然生態外,進入步道不久會看見排列整齊的小圓木或是剖半的小圓木叫做「木馬道」,長得像雪橇的木製架子叫做「木馬」,這是早期山區搬運木材使用的方法,小圓木可以減少木馬與地面直接接觸的摩擦力,讓木馬能輕鬆的拉動。拖拉木馬的工作通常是兩人一組,前方的人把背帶斜側背過肩向前走,而後方另一人幫忙用推的方式讓木馬前進。


林美命名的由來(來源:實景拍攝)
  • 圖片簡述:林美命名的由來
  • 圖片提供:莊承翰
  • 攝影日期:2016年

自然生態

林美石磐步道所依傍的得子口溪源自雪山山脈烘爐地山,匯流福德坑溪、金面溪、林美溪、武暖大排、湯圍溪、十股溪、武營溪與猴洞坑溪等支流,流經宜蘭縣礁溪鄉、壯圍鄉與頭城鎮,中游部份被稱作二龍河,下游則稱為竹安河,在頭城鎮竹安溪口出海匯入太平洋.林美石磐步道海拔約250至350公尺,具有低海拔溪谷豐富的亞熱帶自然生態景色。漫步其間可見百萬年來原始溪流侵蝕而形成的凹谷地形,陽光充足也造就了園區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自然風貌清晰可見。因此,沿途可聆賞林間水氣豐沛及瀑布聲響嘩啦啦的迴蕩氛圍。 茂密的林美石磐步道園區裡常見鳥類有大冠鳩、台灣藍鵲、綠眼繡、棕背伯勞或是大卷尾等,常見這些鳥類飛越穿梭林野間;植物則以林立步道兩旁數量不少的冰河孓遺筆筒樹較具特色,因其葉子脫落後所留下之葉痕遠遠望去似一條大蛇故又稱蛇木,若將其莖幹乾燥後可製成美觀耐用的筆筒,所以亦稱為筆筒樹。沿途也可欣賞其他具生態特色的植物如姑婆芋、野牡丹、杜英、相思樹等,這些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風情與驚奇,皆值得遊客們來細細品味。

相關影音

  • 影片描述:【走在台灣的脊樑上#22】林美石磐步道
  • 影片來源:YouTube
  • 影片描述:【宜蘭縣礁溪鄉】林美石磐步道(2018-9-16)
  • 影片來源:YouTube

圖片

交通資訊及地圖

*林美磐石步道地址

地址:宜蘭縣礁溪鄉林尾路 (地圖)

開放時間:07:00-18:00 (周一至周日)

*google地圖

讀取地圖中...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台鐵:搭乘台鐵火車往宜蘭方向,至宜蘭礁溪站下車,轉搭計程車或公車至林美石磐步道入口。 公車:台灣好行礁溪線至林美石磐步道站下車。

【自行開車】 1.國道五號:由國道一號(中山高)至汐止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頭城交流道下往礁溪方向行駛,至礁溪後再由台9線轉入林尾方向,經大楓橋往佛光大學校區,產業道路右方小徑即可到達林美石磐步道入山口。 2.國道五號:由國道三號(二高)至南港系統交流道轉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過雪山隧道由頭城交流道下往礁溪方向行駛,至礁溪後再由台9線轉入林尾方向,經大楓橋往佛光大學校區,產業道路右方小徑即可到達入山口。

【停車資訊】 車子可停林美石磐步道外的產業道路,沿著路邊一路往上找即可.

參考資源

相關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