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屋敷"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Prin1020212 (對話 | 貢獻) (→參考資源) |
|||
行 27: | 行 27: | ||
==參考資源== | ==參考資源== | ||
*[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2496.html 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TravelKing] | *[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2496.html 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TravelKing] | ||
− | + |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71017000001 國父史蹟館,國家文化資產網] | |
*[https://etaiwan.pixnet.net/blog/post/33024629 梅屋敷(逸仙公園及國父史蹟紀念館)。] | *[https://etaiwan.pixnet.net/blog/post/33024629 梅屋敷(逸仙公園及國父史蹟紀念館)。] | ||
[[Category:中山區]] | [[Category:中山區]] | ||
{{模板:中山區}} | {{模板:中山區}} |
於 2021年6月21日 (一) 11:49 的修訂
簡介
梅屋敷為日治初期由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料亭,因其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13年來臺時下榻於此,在臺灣光復後,將梅屋敷改為國父史蹟紀念館,現址位於逸仙公園中。
歷史沿革
日本時期
興建於1900年,本為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料亭。在當時為臺北著名的高級料亭,招待過多位知名政治人物,如臺灣總督、商界大亨或社會名士等,席間亦會召藝妓來助興。
1913年,由於孫中山先生二次革命失敗,與胡漢民一同離開上海前往廣東,之後再轉來臺灣,當時下榻之處即為御成町(今臺北市中山北路與北平西路口)的「梅屋敷」旅館。孫中山第二次來臺,當時的日本臺灣總督派人特別接待,警衛森嚴,因此甚少知情者。孫中山先生該次來臺僅與少數臺籍國民黨員碰面商議,在梅屋敷停留數日後,從基隆搭船至日本,繼續從事革命運動。
民國時期
1946年,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將「梅屋敷」改為國父史蹟紀念館,直到1983年為了配合政府鐵路地下化工程,隧道東線頂端部分恰巧經過國父史蹟紀念館,因此將國父史蹟紀念館向北搬移50公尺,且決定採用整舊如舊方式重建。
1987年,重建後的國父史蹟紀念館除了原本的「梅屋敷」歷史建築之外,還增建了池塘庭園、迴廊,且有假山曲橋點綴其間,增添中國式庭園的設計,並正式取名為「逸仙公園」。
交通地圖
-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
讀取地圖中...
其他料理亭
參考資源
|
|||
古蹟 | |||
學校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 ||
景點 |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 | ||
歷史建築 | 七海寓所.林安泰古厝.國民革命忠烈祠.劍潭古寺 | ||
宗教建築 | 臺北市文昌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