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侯皓文"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嘉明湖個人踏查 系列貼文)
(嘉明湖)
行 140: 行 140:
  
 
嘉明湖坐落於海拔3310公尺 台東縣海端鄉的三叉山東側,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嘉明湖早期是布農族居住山林部落期間的重要道路,同時也是狩獵指標,夜空下,清澈湖水映出月亮倒影,布農族祖先因此稱嘉明湖為「cidanumas buan (月亮的鏡子)」。從過去的三叉事件,至近10年山友跌落、失蹤至今屍骨無存的事件頻傳,也因此為高山上這美麗的湖泊矇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嘉明湖坐落於海拔3310公尺 台東縣海端鄉的三叉山東側,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嘉明湖早期是布農族居住山林部落期間的重要道路,同時也是狩獵指標,夜空下,清澈湖水映出月亮倒影,布農族祖先因此稱嘉明湖為「cidanumas buan (月亮的鏡子)」。從過去的三叉事件,至近10年山友跌落、失蹤至今屍骨無存的事件頻傳,也因此為高山上這美麗的湖泊矇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明湖的湖形規則圓滑,與台灣高山湖泊的不規則造型完全不同,而且湖畔黑褐色碎石片屑平鋪,卻少見土壤發育,有違地質演化的過程。民國86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陳肇夏等人曾兩度前往調查,但是都因為天候不佳而作罷,民國87年9月,地質調查所的年輕學者再次來到嘉明湖,並展開詳細的地質調查,順便帶回三件地質標本,用儀器再做研究與分析,並初步證明,嘉明湖應該是台灣首見由隕石撞擊造成的坑穴,再蓄積雨水所形成的高山隕石湖。<br>
+
明湖的湖形規則圓滑,與台灣高山湖泊的不規則造型完全不同,而且湖畔黑褐色碎石片屑平鋪,卻少見土壤發育,有違地質演化的過程。民國86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陳肇夏等人曾兩度前往調查,但是都因為天候不佳而作罷,民國87年9月,地質調查所的年輕學者再次來到嘉明湖,並展開詳細的地質調查,順便帶回三件地質標本,用儀器再做研究與分析,並初步證明,嘉明湖應該是台灣首見由隕石撞擊造成的坑穴,再蓄積雨水所形成的高山隕石湖。後來,隨著高山地質研究的擴展,齊士崢(2003)與陳淑樺(2007)等學者則認為嘉明湖湖盆呈現冰斗地形,又分布著冰斗丘、冰川槽線、羊背石、磨光面與冰河擦痕、端冰磧等冰川遺跡,且三叉山周邊地形也有類似的冰斗狀地形,咸認為嘉明湖應該是一處冰斗湖。(上河文化,2018)<br>
  後來,隨著高山地質研究的擴展,齊士崢(2003)與陳淑樺(2007)等學者則認為嘉明湖湖盆呈現冰斗地形,又分布著冰斗丘、冰川槽線、羊背石、磨光面與冰河擦痕、端冰磧等冰川遺跡,且三叉山周邊地形也有類似的冰斗狀地形,咸認為嘉明湖應該是一處冰斗湖。<br>
+
 
  大自然地景,奧祕天成,當我們驚豔嘉明湖的美景時,只能讚嘆造化的神奇,而蘊藏在歷史洪流的地質演化過程,則是一般登山者無法解釋的。嘉明湖到底是隕石湖還是冰斗湖,亦或是造訪的青年男女們暱稱的「天使的眼淚」,冥冥之中,在這浩瀚的大地裡,又似乎有一定的自然秩序與規則存在。人類存在的歷史,也只不過數十萬年而已,而我輩能親近大自然的時間,更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與地球的地史45億年,或台灣的地史數百萬年來比,那只是一眨眼的瞬間。對於大自然,對於嘉明湖的美景,實更應該戒慎恐懼地使用。中央地質所所長陳肇夏建議政府,將嘉明湖劃為國家級的景觀保護區,並呼籲登山朋友,不要攜走當地的石塊,以留存這一個可貴的景觀,供後代見證這造化的奇蹟。<br>
 
 
 
  
 
===拉荷阿雷抗日運動===
 
===拉荷阿雷抗日運動===

於 2021年6月20日 (日) 22:34 的修訂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目前就讀於淡江大學資圖系三年級的侯皓文,綽號叫大謙。

平常的興趣就是偶爾打羽球或者四處去旅行,會想進維基組有很大的成分是想要去田野調查,無論是團踏或個踏,覺得會是非常有趣的一項活動(雖然聽說很累 但再累也應該沒有我每天通勤的累,家裡住在士林又每天通勤的ME

在資圖系獨到今天也已經三年級了,最喜歡的教授莫過於上課既幽默又風趣愛講冷笑話的信成老師啦!

期待這學期在維基組可以收穫滿滿!

109學年度上學期 學期心得

第一週-9/14-9/18

很快地到了大三,在維基組未來我最期待的是去田野調查,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個人踏查我目前選擇的地點是平溪,這個地方給我一種神祕感,除了較小為人知的天燈。我更希望能夠透過更深入的訪查去了解當地的文化以及人文。 本週在助教的指導下,也開始更新我們的貼文,開始覺得要寫出一篇好的介紹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跟平常臉書的發文差很多,我想這是我需要在維基組盡快上手以及學會的事情之一。

第二週-9/21-9/25

這個禮拜的發文是跟宇琁一起合發一篇-寶藏巖,很幸運的是宇琁在過去的課程就已經有去當地做實際的田野調查,因此對於當地相對於他人更加了解,因此發文的內容便可以脫離網路上的資料,以自身實際的感受去介紹這個地方。 這是我們的第一篇發文,但卻因為用詞上不夠中立而被讀者建議改正。對我們來說是很寶貴的一課,也幸運能夠在一開始,也幸運能夠在一開始就遇到這個狀況,更感謝讀者並沒有因此而對我們維基館有了不喜歡或誤解的情緒。

第三週-9/28-10/2

這個禮拜是教師節,先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這次輪到我發文的主題是「紀州庵」,這是我開學以來的第二次發文,有了上次寶藏巖的經驗後,這次在文字用語上特別的小心。但同時我發現了另一個困難點,就是一些景點的資料內容不一,而要如何篩選判斷其正確性? 進行評估比較之後,我決定以官方像是文化局、里辦公處的資內容為主,因為其較其他部落格更具有權威性。 而我們在今天也確定了我們期中考後團體踏查地點,我們選擇了公館。由於公館這個地區一來交通方便,二來古蹟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事件相較其他交通方便的台被地區而言是更多的,希望我們之後的團體踏查可以收穫滿滿!

第四週-10/5-10/9

今天的維基組會議我們討論了怎麼提升臉書端的觸擊率。我們討論出了幾個變因:發文時間、內容長度、主題屬性等因素。過去我們沒有在固定時間發文的習慣、規定,於是我們在會議中掃遍了我們過去的 發文。我們發現在中午用餐時間或是傍晚進行發文,或許是因為剛好是大家的休息時間,所以點擊率會是比較高的,決定了未來固定在中午12:00或晚上6:00發文,以增加貼文的點擊率。另外,發文在臉書端的文章長度取其精要摘錄就好,以保留讀者想繼續點進連結詳閱內容的好奇心,我想這無妨也是一種推銷技巧吧!希望未來我們維基館的運作及觸擊率可以日趨順利且提高。

第五週-10/12-10/16

本週的發文我所負責的範圍是「梁實秋故居」。這裡在我高二參加臺灣師範大學所舉辦的營隊時就有去過。印象中裡面木造建築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前後的庭院充滿了濃濃的文學氣息。也很佩服現在的維護團隊,能夠將這些將近百年以上的木造建築維護得那麼周全,讓後人有幾會參觀過去梁實秋教授的故居。 在頁面編輯方面,也開始思考著如何在歷史沿革的部分多加以陳述,歷史事實是事實因此在撰寫時不能夠加油添醋,但該如何在事實當中,在我們危機管所呈現的頁面相較於其他參考資源不那麼雜亂,而是更佳的簡潔有力,事我在這幾天有思考的問題。

第六週-10/19-10/23

今天謝謝前一屆的勝傑學長回來為我們做經驗分享。從中我們才知道我們的會議是可以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去進行!於是我們便決定在每週一之前在家裡先將未來兩週要發文的地點先想好,而到開會現場只要簡短的提議,跟助教、同學確認可行性即可,而其餘的時間就可以更善加利用在討論更大方向的決策,像是團踏、個踏甚至是未來維基組運作的大方向。

第七週-10/26-10/30

今天信成老師來跟我們分享維基組一些更深層我們需要了解的部分。發現我們我們過去的方向是有點錯誤的,花了太多心力在臉書上的發文,而忽略了真正的根源是要把維基館的主頁面顧好這件事情。 根源顧好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要有實際的內容,走出特色,才是真正有實力的,否則樹葉表面用得再華麗,就算吸引更多人來,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第八週-11/2-11/6

今天我們的發文方向又稍微碰到了瓶頸,在助教的提點以及大家的集思廣益之下,我們決定以人物為主題去立頁面,而這也是我們這學期以來第一次用人物建立頁面!我們便有點用尋根的方式地毯式的搜索我們之前所見過的頁面,從中發現我們的觀音山蓄水池的設計師森山松之助還沒有為他建立頁面,而詳細調查相關資料後也覺得這位日本設計師也算是大有來頭,有能夠為了他建立頁面的價值與意義,於是我們便決定以他為主題。在分配工作的時候,由於組內有同學熟悉日文,而森山松之助的資料也以日文文獻較為精準,所以我們便讓那位同學負責這個頁面。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讓有外語能力的同學,將他的專長發揮在建置維基館的頁面上!

第九週-11/9-11/13

今天我們加緊籌備了下周要團體踏查的細項!其中包括地點選擇、路線安排、採訪聯絡等等系像要處理,而且是在期中考的前一周!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就在我們幾位的集思廣益以及分工合作之下協力完成了!其中我是負責聯絡欲訪問的富水里里長,過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起出兩天我以電子郵件的方式想說等待回信,沒想到他們並沒有給予回信,一直到踏查前幾天我終於忍不住打電話到了里長的手機,該里里長用一個篇倉促的口氣回覆我說他們要參加婚禮,沒有時間接受我們的訪問。當下實在是有點難過,不過這也真的沒辦法!從這一次的事前籌畫讓我學習到往後類似這種的踏查必須更提前地做好聯絡、準備的工作,如此才有時間做出相對應的應對方式,希望我們下周的團踏順利啦!

第十週-期中團體踏查

這一次的踏查有很累、很辛苦,但都是那一種事後回想起來覺得很值得的行程。令我最有印象的其中幾個地標,其一是嘉禾新村,我們穿過了幾個漏巷以及人家的後院,到了一條大路,路程中一度懷疑是不是有走錯路?直到我們在荒煙蔓草之中看到了一個紅柱寫著「嘉禾」這才確定我們到了!我嘗試問了一位坐在躺椅上的阿伯這裡相館的事情,荒煙漫草這個地方以前是甚麼?,但他婉拒了我們的提問,或許是自己的問題技巧要待加強,要用一種聊天的方式與他人溝通,進而從中獲取資訊這才是一個好的採訪。 其二當然就是台北清真寺啦!我們也很幸運的到了現場剛好是他們要拜禮拜的時間點,也很感謝他們願意讓我們留下來觀禮。在其中一為解說的教徒為我們解說完一個段落後,儀式也隨之開始,雖然我不太了解他們所念誦的內容,但過程中的莊嚴肅穆,也不由德的讓人肅然起敬!事後,那位解說員也詪我們娓娓道來了他為何成為伊斯蘭教徒心路歷程,聆聽完真的覺得他對於自己的信仰是很尊忠也願意奉行的,而這一次的探訪也讓我對於伊斯蘭教有了全新的印象。

第十二週-11/23-11/27

我們的發文主題在公館地區已經快要山窮水盡啦!今天又碰巧自己是主持人,很猶豫要不要把我們的底牌「臺灣大學」拿出來發文,因為其內容素材是最多元的!但又希望可以在公館周邊題材都確定沒有辦法發文之後才用到台大。腦袋就那樣的靈光一現,大膽地提出能不能夠以鹿鳴為主頁面去發文?(像是:羅斯福路、汀洲街......等)助教學長同意、而組員們也都大致認同!接著透過大家的集思廣益,又想說將路名搭配當地的一個相對應的景點上一起做一個主題式的發文。於是這就成為我們這周的發想方向!在維基組也將近一個學期,真的深深體會到每一次的會議主持人真的很重要(不是在自誇)但主持人真的可以往往說是一個決定當周維基館發文走向的推手之一。

第十三週-11/30-12/4

今天是我們維基組發表團體踏查報告的一天,也是我們這學期第一次的報告!擔心會漏掉講什麼的我,打了整整一張A4的演講稿(真的有點浮誇)我負責的範圍是自來水園區以及水源市場,其中我挑了水源市場的雜貨店中竟然有販賣日本的薯條三兄弟這個議題來講;自來水園區則是以喞水室的運作基房中的歷史去做介紹,其中還錄了當時抽水器運作的影片,步過遺憾的是影片因為系統的關係沒有辦法如期地播放給大家看。最後很開心的是,助教說我們這次報告得很完整,分數會不錯!(期中考以來感到欣慰的事情之一)


109學年度 下學期學期心得

第一週2/22-2/26

今天是本學期第一次的實習會議,在會議廳當中聽了許多其他組別上學期的實習概況,我覺得每一個實習組別都在上學期展現了他的特色。 會議中也在素甘老師、雪芳老師的引導下,基於上學期曾經發生許多實習組別的選擇過程必須更有公平性,因此讓我們提供意見給下學期的學弟妹 讓他們能夠參考我們的建議進行下學期的志願選填,也讓人能夠依照興趣,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最後,基於上學期學期末一些學期資料繳交的混亂,這次也改良了moodle的時間設計安排,讓我們能夠在一次的時間一起繳交資料,也比較不會遺漏相關資料。

第三週3/8-3/12

今天是我們維基組的第一次會議,家維學長在上學期末派給我們每個人客製化的寒假作業,而我被分配到的部分是寒假去台東嘉明湖登山 進行簡單的田野調查。其實在這一次的登山活動中,與我想像的不太一樣,因為在登山的過程中在體力高能負荷下,其實沒有太多的精力去訪談 能夠有機會掌握的時間只有抵達山屋的時間,透過在伙房與他們聊天的過程中,一窺而知而已。許多的資料,都是透過他們透露的一些訊息 去查詢更精細的資料,以來完成這一份田野調查報告。但學長也點出我的書面報告有許多的格式都不符合,之後會再找時間修正補上。 透過這一次的報告,也深刻的體會到老師的辛苦!一次講了1個半小時,真的都講到全身冒汗了,也才真的體會到老師平常都要在講台講1個多小時的辛苦。 很拍新的完成這一次的報告,也讓我有了別於一班課堂口頭報告的體驗。

第四週3/15-3/19

自本週,我們開始規劃本學期資圖週的時間以及下一屆學弟妹的面試時間規劃,時間真的好快,轉眼間我們就已經要離開維基組了。 資圖週我們除了展覽外,也想要以遊戲的方式來讓大家更了解維基組,但由於這一學期的事情比較繁忙,希望我們能在大家的分工下順利 完成一項項的活動,也能夠完成最後的交接。

第五週3/22-3/26

凱婷學姊跟我們說資圖週歷屆有相關的素材能夠使用,而我們也決定了資圖週的遊戲內容,想要透過類似大富翁跳格子的遊戲,每一個格子分別為淡水維基館 有介紹過的各行政區為題,如此一來除了能夠讓參賽者知道維基組,也能夠藉此讓更多人了解各低區的特色以及相關知識。

第八週4/12-4/16

第九週4/19-4/23

第十一週5/3-5/7

第十二週5/10-5/14

第十三週5/17-5/21

第十四週5/24-5/28

第十五週5/31-6/4

第十六週6/7-6/11

嘉明湖個人踏查 系列貼文

霧鹿部落

== 授權條款 ==
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觀光局

霧鹿部落現今的發展狀況,由於受到11年前莫拉克風災的影響,沿途落石不斷,導致遊客大量減少,許多年輕族人為了尋找就業機會只好離開山區到都會尋找工作,只剩下中老年的族人仰賴種植蔬果維生。正也因為莫拉克風災,讓這個部落回復到過往的單純。當地許多族人,在過去看到蜂擁而至要上南橫的觀光客,是會被嚇到不敢出門的。霧鹿部落整個部落都像是一家人,彼此都互相認識,彼此感情深厚,這裡就好像一處遠林山林的桃花源。幸好過去莫拉克風災沒有將位於新武呂溪的上霧鹿部落固有的溫泉露頭給埋掉,至今仍有遊客在攀登嘉明湖前會順路停車享受霧鹿最著名的野溪溫泉。

最早抵達的是布農族巒社群人,族人約在210年前,先從南投縣中央山脈深處的巒大社,遷徏到花蓮卓溪鄉八通關古道附近的「大分」,過13年後才三遷至此。霧鹿的布農語(BUL BUL),意為四周積水的山谷盆地,部落長老提到,當年初抵此時,霧鹿還是一座位於新武呂溪畔河階上的沼澤,有鹿群徘徊混地草叢覓食,再加上這個地方雲霧繚繞,所以稱此地為霧鹿部落。 霧鹿部落位於南橫公路東段,為一河階地形,布農族原住民世居於此,現今與下馬部落在行政上合為霧鹿村。霧鹿部落附近新武呂溪流域及大崙溪山區,是布農族人自南投、花蓮移入的重要據點,布農族人也由此逐步移居至高雄地區。現今海端鄉有不少居民是由霧鹿移入的,故當地布農族人認為霧鹿聚落是海端地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

利稻部落

== 授權條款 ==
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觀光局

利稻部落為南橫公路東段較大的一個布農族部落,海拔超過一千公尺,是南橫公路旅遊帶中相當重要的休憩據點。地名的原由來自布農話「立豆」的諧音而來,意指吃起來黏呼呼的當地野生枇杷。居民大都為布農族人,整個部落座落在群山環繞的河階台地上,地勢十分平坦,適合居住與耕種,四週群山環繞,景觀十分優美,有如世外桃源般的寧靜,高海拔的氣候,帶來清涼乾淨的空氣,是炎夏消暑的好去處。

利稻部落為許多過去遠途經過南橫的車輛會在此稍作休息,過去救國團在此並建有一棟山莊,提供寒暑假從事南橫健行的隊伍投宿,因此讓本地從多年前起,就成為登山旅遊界頗具知名度的地方。然而由於莫拉克風災的因素,利稻部落的遊客大幅減少,救國團的南橫健行隊也早已不復存在,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蕭條時期,也讓山林漸漸恢復原本該有的寧靜。隨著時間,目前村中已逐漸有許多民宿與餐廳出現。社區也積極強化自身的社區經營,對外推廣布農族社區文化旅遊,紅豆、玉米、高冷蔬菜、布農族藝品,使利稻部落在長時間的休息、養護生態後,能夠適度的招回觀光客。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

== 授權條款 ==
資料來源:台東縣政府觀光局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處於高雄與臺東的交界處,位於中央山脈的中高海拔地帶,屬於海拔2320公尺的園區屬於霧林帶氣候;森林遊樂區的遊客服務中心,在此設置展示室、多媒體室及休息室,提供區內動植物生態解說、森林步道介紹、布農族文化簡介,休息室販賣溫熱咖啡和泡麵等,讓遊客能盡情眺望雲海山景一面填飽肚子。最貼心的是,旅客中心設有淋浴間,可供剛下山的遊客,洗淨一身疲憊。森林遊樂區內建設了五條森林步道,分別為向陽步道、向松步道、松景步道、松濤步道、及松楊步道;還有一條檜木林棧道,以供遊客享受山林綠茵的芬芳及高山峻谷的磅礡。向陽步道與向松步道在每年11~1月,寒流來襲時就能見到鋪滿小徑的紅艷落葉。松景步道在每年3~5月,步道旁的繡邊根結蘭一齊綻放,隨著風搖擺在山林間,將整條步道染滿蘭花幽香。松濤步道上有一觀景平台,是遠眺大關山的最佳景點。在松景、向松、松濤步道交叉口,有一處日據時期所建的向陽駐在所外牆及平台遺跡。順道一提,松濤步道和松楊步道再往上走就是嘉明湖的入口。

手作步道&護坡工法

== 授權條款 ==
資料來源:侯皓文
  • 手作步道

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是臺東林管處與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招募來自各地的志工,用最簡單的工具,以就地取材的方式、不破壞生態,並融合步道環境的特性,來進行嘉明湖步道修復工作。而近年來臺東林管處發起的「一人一公斤,為嘉明湖步道永續而揹」活動,號召山友背土石上山,至今累積超過1萬2千公斤的土石,都會作為志工回填步道上沖蝕溝的材料。為期五天四夜的工作假期,將在嘉明湖步道上針對步道沖蝕溝、積水、崩塌處及坡度過陡等問題進行改善,並在最後一天安排前往海端鄉崁頂部落,透過參與布農族小米文化的體驗,喚起對生活本質的珍惜、知足與共享,也擴展對布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 砌石護坡工法

(1)石塊 : 堆砌前應先將石塊分類成塊石與大塊石(塊石長徑 15~40cm、大塊石長徑 41~60cm)。
(2) 石塊堆砌應自坡腳開始,長徑較長之塊石做為基礎砌於最下方,長徑較小石頭做為坡面砌石,由下至上儘量沿著等高線堆砌。疊砌前應於水平方向拉一棉線做為水平參考基準,以方便調整堆砌塊石排列。
(3)六圍砌堆疊:乾砌石護坡以六圍砌為原則,五圍砌、七圍砌亦可,但注意不可橫砌及重疊。
(4) 砌石應相互交錯連鎖,其間空隙或不穩處,可使用小塊石嵌塞穩固。
(5)砌塊石時,最長徑應與牆面垂直,短徑與坡面垂直,而且最好每個塊石之疊砌處均有接觸點。
(6)底層應選較大石塊,並力求穩固。

向陽山

向陽山也稱紅葉山,係由布農語「Koyo」音譯而來。利稻村的原住民稱向陽山為「Ragostaura」(蘭烏斯滔臘),傳說「斯滔臘」是利稻村的獵人,「蘭烏」是布農語「啞吧」的意思。這位啞吧獵人,在一個冬雪的日子上山打獵,卻不幸凍死在向陽山,村人為紀念這位勤勞的啞吧獵人,即以他的名字做為向陽山的山名。日據時期的昭和5年(1930年)4月,吉井隆成一行的探險調查隊,從新康山縱走三叉山到向陽山完成業餘初登。當時他們戒慎恐懼地登上這座身處玉穗社視線內的山頭,因唯恐引起拉荷阿雷一族襲擊,即匆忙回頭,從布拉克桑山方向下山。在吉井隆成登頂的同一天稍晚,日人鷲頭武一行,也從開鑿中的關山越嶺道路,自台東霧鹿開爬,完成登頂。
  民國54年8月14日,林文安、蔡景璋、簡進添、李敏雄、李敏政自清水溪縱走新康山、向陽山,完成光復後業餘首登。民國61年10月,南部橫貫公路開通峻工,公路繞經向陽大崩壁的底緣,攀登向陽山的途徑,就從南橫道上的向陽森林遊樂區循稜上攀,健腳者只要一天的時間即可輕裝往返向陽山頂。(上河文化,2018)

三叉山

三叉山,布農族原住民稱為「哈陰沙山」或是「霞雲沙山」,都是從布農語「Hainsaran」、「Hainsaja」音譯,再輾轉簡化得來。至於是否與三叉山有關,不得而知。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座嶺脊龐大的山,三叉山整座基盤,北起拉庫音溪源頭的最低鞍部,西南到向陽山北峰的東鞍,東方則遠至連理山西峰的西鞍。在這個範圍內,嶺脊上稜脈紛歧,除中央山脈主脊曲折扭轉外,東伸出新康山列,以及南延的布拉克桑山支稜;在地形恰可解釋「三叉山」的字意。在行政區劃分上,三叉山也是高雄縣桃源鄉、台東縣海端鄉與花蓮縣卓溪鄉,三個縣三個鄉的分界點。
  《花蓮縣誌》稿卷四地形篇記載:「三叉山舊稱「哈音沙山」,海拔3498公尺,位於中央山脈嶺脊,為花蓮、高雄、台東三縣交界點。三角平頂峰,脊緩起伏,西北接南雙頭山,西南連于跨高雄、台東兩縣之向陽山。西側屬高雄,向拉古因溪急傾,對南面山,南伸小稜線,止於台東新武路溪上游,東側當卓溪鄉南部,東稜線介樂樂溪、清水溪間,東南稜線介清水溪、新武路溪間,合成三叉山支脈。岩層為粘板岩類,土層屬高山腐植土,皆草生地。」(上河文化,2018)

嘉明湖

嘉明湖坐落於海拔3310公尺 台東縣海端鄉的三叉山東側,是台灣湖泊中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嘉明湖早期是布農族居住山林部落期間的重要道路,同時也是狩獵指標,夜空下,清澈湖水映出月亮倒影,布農族祖先因此稱嘉明湖為「cidanumas buan (月亮的鏡子)」。從過去的三叉事件,至近10年山友跌落、失蹤至今屍骨無存的事件頻傳,也因此為高山上這美麗的湖泊矇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明湖的湖形規則圓滑,與台灣高山湖泊的不規則造型完全不同,而且湖畔黑褐色碎石片屑平鋪,卻少見土壤發育,有違地質演化的過程。民國86年間,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陳肇夏等人曾兩度前往調查,但是都因為天候不佳而作罷,民國87年9月,地質調查所的年輕學者再次來到嘉明湖,並展開詳細的地質調查,順便帶回三件地質標本,用儀器再做研究與分析,並初步證明,嘉明湖應該是台灣首見由隕石撞擊造成的坑穴,再蓄積雨水所形成的高山隕石湖。後來,隨著高山地質研究的擴展,齊士崢(2003)與陳淑樺(2007)等學者則認為嘉明湖湖盆呈現冰斗地形,又分布著冰斗丘、冰川槽線、羊背石、磨光面與冰河擦痕、端冰磧等冰川遺跡,且三叉山周邊地形也有類似的冰斗狀地形,咸認為嘉明湖應該是一處冰斗湖。(上河文化,2018)
 

拉荷阿雷抗日運動

西元1894年(光緒20年)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澎正式割讓,日本於1895年(明治28年)據臺,初期僅占領臺灣西部,第二年才逐漸控制東部地區,所採用的方式是懷柔政策,利用清朝原有的通事以管理東部山胞。直到1906年,臺灣全島局勢完全安定,日人始有餘裕從事山地部落的管理與理蕃道路的開闢。1909年開始整修清朝八通關古道東段部分,並設置asang-daingz(阿桑來嘎)及mun-davan(大分)等駐在所。
1915年(大正4年),臺灣總督府大力實施「理蕃事業五年計畫」,確定先「北蕃」後「南蕃」的策略,總督就是第五任之佐久間左馬太,歷任總督當中,任期最長且年齡最高的一位,以掃蕩「生蕃」聞名,強制沒收布農族賴以維生的獵槍,誘降殘殺事件不斷發生,引起布農族人的恐慌與忿恨,終使Dahu-ali帶領族人發動一連串報復行動。 日本政府將布農族擁有的大片山林視為無主地,不適用殖民地法,原住民沒有法律保障,一紙命令就可處決布農族人,日本政府制定的「六三法」,授權臺灣總督府可以權宜管理臺灣原住民,用行政命令決定布農族的未來是生或死,這些慘無人道的措施,層出不窮,例如誘殺的方式,或欺負布農族婦女,是其遠因。臺灣總督府為便於統治臺灣原住民,除強制移住外,更雷厲風行地實施槍械的收繳沒收,也因此點燃抗日事件的導火線。
西元1915年2月22日,Dahu-ali率眾攻打大分駐在所,殺死警手1名,因其弟aliman-sikini阻止,中途撤退。5月12日,攻打喀西帕南駐在所,殺死11名所員。5月17日,突襲大分駐在所,所員12名全被殺光。6月7日,aliman-sikin指揮200名攻擊馬西桑及阿桑來嘎避難中之日警,攻擊後暫匿居馬典古魯社。6月28日,赴新武路救援之警察隊,在分歧路警戒所附近中埋伏,死3傷6,Dahu-ali暫時移轉馬斯博爾社。 大分事件後,Dahu-ali率領族人27戶,約266人轉戰抗日,經由闊闊斯,翻上中央山脈雲峰與南雙頭鞍部,再下至玉穗山南稜,在荖濃溪上游東岸,建立damuhu(玉穗社)之抗日基地。因為他知道在武器及人數上絕不是擁有先進的武器及訓練精良的日本正規軍的對手,所以選覓天險易守難攻的玉穗社採取游擊的方式,準備與日本政府長期抗戰。 Dahu-ali謹守一個原則,不挑釁日本政府,但遭不合理的措施便還以顏色。平日深居中央山脈天險,來去如履平地,腳程很快,行事低調謹慎、冷靜沉著,因此,日本人幾次誘殺都無法得逞。 Dahu-ali的抗日行動長達18年,範圍涵蓋拉庫拉庫以南至鹿野溪以北。日人為此開闢關山越嶺理蕃道路,與原來的八通關越嶺道路,形成南北鉗形包夾之勢。玉穗社腹背受敵包圍,不得不於1933年(昭和8年)4月22日接受招降,出席於高雄州廳廣場所舉行之歸順式。
日本雖然對Dahu-ali恨得牙癢癢的,但對其神出鬼沒的游擊攻勢,及在中央山脈的活動力,不得不由衷佩服。日人對付兇猛剽悍的泰雅族,都能以優勢的武力及訓練精良的現代化部隊,迅速於一年之內將莫那魯道發動的霧社事件敉平。但面對一向善良平和的布農族卻左支右絀,遲遲無法征服Dahu-ali,讓日本人顏面盡失,亦如芒刺在背。Dahu-ali的歸順,有其主客觀的因素,不得不然的決定與發展,關山越嶺道路開闢完成,使玉穗社抗日基地腹背受敵,同時,vazi的居間勸說,以及思忖後代子孫,日方展現和解的誠意與保證,Dahu-ali表現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在布農族歷史發展上已受到肯定的地位。雖然大分事件也許不若泰雅族霧社事件那樣驚天動地,但持續18年,匯聚300人,不時地給日警予以痛擊,成為日人心目中的「本島最後歸順蕃」,這樣的決心與毅力,當可與霧社事件同垂不朽。(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