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景點介紹"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87: 行 87:
  
 
<option>
 
<option>
[[Image:重建街16號.JPG|300px|left]]  [[重建街16號]]街屋建築與[[重建街14號]]建築同樣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 ---[[馬偕墓|'''更多內容''']]
+
[[Image:重建街16號.JPG|200px|left]]  [[重建街16號]]街屋建築與[[重建街14號]]建築同樣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屋主世代經營漢藥房,服務淡水街及其週遭鄉鎮,在淡水醫療及醫藥史上有其象徵意義,「重建街16號」街屋因又與先前指定之「重建街14號」街屋不論建築形式、時代、起造者、歷史內涵和現貌都是一體。欲保存重建街14號,沒有理由不保存重建街16號。如此,可保存一小段崁頂古街屋之舊風貌。 ---[[淡水重建街16號街屋|'''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choose></font><p align='right'>'''更新日期:2014/05/18''' ({{TempEdit|景點介紹|編輯}})</p>
+
 
 +
<option>
 +
[[檔案:重建街14號.JPG|200px|left]]  「[[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與隔鄰的「[[重建街16號]]」同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在[[重建街]]的建築陸續拆除翻新的現況下,老街的風貌僅能由此少數的老屋來回顧歷史樣貌。此建築為老街僅存老建物之一,具有老街意象之指標意義。已被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本屋之左側鄰巷道,採光明亮,且室內高低隨地形變化,頗為少見。建物室內空間雖緊湊,但空間利用機能合理,以小空間做最高利用,具有早期街屋之特性,早期屋主[[陳其宗]]醫師在淡水地方有其聲望,值得保存其故居。 ---[[淡水鎮重建街14號|'''更多內容''']]
 +
</option>
 +
</choose></font><p align='right'>'''更新日期:2015/01/09''' ({{TempEdit|景點介紹|編輯}})</p>
 
</div><br>
 
</div><br>
 
<noinclude>[[分類:模板管理]]</noinclude>
 
<noinclude>[[分類:模板管理]]</noinclude>

於 2015年1月9日 (五) 16:26 的修訂

古蹟巡禮

2012-淡水紅毛城2.jpg
紅毛城古砲區.jpg
紅毛城-九面旗2.jpg
紅毛城-英國領事館.jpg
  紅毛城位在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家一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聖多明哥城(或稱聖多明哥堡)。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 ---更多內容

更新日期:2015/01/09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