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景點介紹"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0 次修訂)
行 1: 行 1:
 
{{Titlediv|古蹟巡禮}}
 
{{Titlediv|古蹟巡禮}}
<div style="float: left; width: 100%;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bottom, #FFFFFF 0%, #FFFED4 100%); border-radius: 5px; padding: 0 2px 0 2px;"><font size="3" face="微軟正黑體"><br>
+
<div style="float: left; width: 100%;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bottom, #FFFFFF 0%, #FFFED4 100%); border-radius: 5px; padding: 0 2px 0 3px;"><font size="3"><br>
 
<choose>
 
<choose>
  
 
<option>
 
<option>
<div style="float:left; border:1px solid #AAAAAA; width:31%; height:178px; overflow: auto; padding: 0px;">
+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300px; height: 220px; padding: 0 5px 0 0; margin: 0 10px 0px 0;">
 
{|
 
{|
 
|-
 
|-
|[[檔案:小白宮20131019.jpg|200px]]||[[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入口.JPG|200px]]||[[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JPG|200px]]||[[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jpg|200px]]||[[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解說碑.jpg|200px]]||[[檔案:清水磚砌圍牆.jpg|200px]]
+
|
 +
{{#slideshow:
 +
<div>[[檔案:小白宮20131019.jpg|300px]]</div>
 +
<div>[[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入口.JPG|300px]]</div>
 +
<div>[[檔案: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JPG|300px]]</div>
 +
<div>[[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jpg|300px]]</div>
 +
<div>[[檔案:小白宮-彈坑遺跡解說碑.jpg|300px]]</div>
 +
<div>[[檔案:清水磚砌圍牆.jpg|300px]]</div>
 +
|id=bar1 refresh=5000
 +
}}
 
|}</div>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咸豐8年)的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再經[[1860年]](咸豐10)北京條約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臺,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因此在[[1862年]](同治元)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更多內容''']]
 
|}</div>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位在淡水真理街15號,臺灣洋關之設,源於[[1858年]](咸豐8年)的天津條約,被迫將臺灣開放為通商口岸,再經[[1860年]](咸豐10)北京條約之後英國首任駐臺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抵臺,率先談妥在淡水開港事宜,因此在[[1862年]](同治元)6月22日,在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徵稅。因有着白色牆體而被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 ---[[前清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檔案:2012-淡水紅毛城.JPG|left|200px]]  [[紅毛城]]位在[[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家一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300px; height: 220px; padding: 0 5px 0 0; margin: 0 10px 0px 0;">
 +
{|
 +
|-
 +
|
 +
{{#slideshow:
 +
<div>[[檔案:2012-淡水紅毛城2.jpg|left|300px]]</div>
 +
<div>[[檔案:紅毛城古砲區.jpg|left|300px]]</div>
 +
<div>[[檔案:紅毛城-九面旗2.jpg|left|300px]]</div>
 +
<div>[[檔案:紅毛城-英國領事館.jpg|left|300px]]</div>
 +
|id=bar2 refresh=5000
 +
}}
 +
|}</div>  [[紅毛城]]位在[[淡水]]文化里中正路28巷1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古蹟類別為衙署,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於[[1983年]]12月28日公告指定的'''國家一級古蹟'''。目前管理使用單位為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該城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聖多明哥城]](或稱[[聖多明哥堡]])。[[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  ---[[紅毛城|'''更多內容''']]
+
  最早是在西元[[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當時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入據[[淡水]]並於河口北岸山丘上建一礮臺,稱[[聖多明哥城]](或稱[[聖多明哥堡]])。[[1642年]],荷蘭人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一座更為堅固的[[聖安東尼奧城]](或稱[[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因此也俗稱此城為[[紅毛城]]......。  ---[[紅毛城|'''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檔案:淡水禮拜堂.jpg|200px|left]]  [[淡水禮拜堂]]位於[[淡水]]馬偕街8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之一。
+
[[檔案:淡水禮拜堂.jpg|300px|left]]  [[淡水禮拜堂]]位於[[淡水]]馬偕街8號,為淡水著名的文化古蹟,為'''新北市市定古蹟'''之一。西元[[1872年]]3月9日,來自加拿大的[[偕叡理]]牧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人稱[[馬偕]]博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這是第一代的教堂。 ---[[淡水禮拜堂|'''更多內容''']]
 +
</option>
  
  西元[[1872年]]3月9日,來自加拿大的[[偕叡理]]牧師(Dr. George Leslie Mackay,人稱[[馬偕]]博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也學習閩南語和地方文化。而原租賃的房子,不但是作為醫院,也是傳教的地方,這是第一代的教堂。
+
<option>
 +
[[Image:滬尾砲台-北門鎖鑰.JPG|300px|left]]  [[滬尾礮臺]]位在油車里油車口4號,今[[淡水高爾夫球場]]西側。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1889年]](光緒15)大礮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滬尾礮臺|'''更多內容''']]
 +
</option>
  
  淡水禮拜堂隨著[[1901年]][[馬偕]]去世,[[淡水教會]]進入了新的時代,新的教堂於[[1915年]]在現在的位置改建為一所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鐘樓設於正門上方,[[淡水暮色]]歌詞中「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正是禮拜堂鐘聲的寫照......。 ---[[淡水禮拜堂|'''更多內容''']]
+
<option>
 +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300px; height: 220px; padding: 0 5px 0 0; margin: 0 10px 0px 0;">
 +
{|
 +
|-
 +
|
 +
{{#slideshow:
 +
<div>[[Image:牛津學堂2013.10.19.jpg|300px|left]]</div>
 +
<div>[[檔案:理學堂大書院2.jpg|300px|left]]</div>
 +
|id=bar2 refresh=5000
 +
}}
 +
|}</div>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係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滬尾砲台-北門鎖鑰.JPG|200px|left]]  礮臺位在油車里油車口4號,今[[淡水高爾夫球場]]西側,面積26,711平方公尺。中法戰爭後,[[劉銘傳]]深知臺灣海防的脆弱及重要性,決定加強臺灣海防的建設並在各海口增建礮臺以利防禦。西元[[1886年]](光緒12)劉銘傳聘請德國籍技師巴恩士(Lieut Max E. Hecht)負責督造,於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建造十座新式礮臺。其中,滬尾有兩座礮臺,一為「'''北門鎖鑰'''」即今日滬尾礮臺,另一為「'''保固東瀛'''」今已不見其遺跡,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阿姆斯脫朗」大礮31尊全數安裝於這10座新礮臺上。[[1889年]](光緒15)大礮安裝完竣後,滬尾礮臺便未曾實際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滬尾礮臺|'''更多內容''']]
+
[[Image:滬尾偕醫館.jpg|300px|left]]  [[滬尾偕醫館]]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馬偕博士]][[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1879年]]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滬尾偕醫館|'''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牛津學堂2013.10.19.jpg|200px|left]]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面積1,178平方公尺。係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理學堂大書院|'''更多內容''']]
+
[[Image: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jpg|300px|left]]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位在淡水鎮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此處包含數座大小不等的倉庫及昔日載運貨物、油料的火車月臺與鐵軌。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窗臺、門框架都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臺除厚重鐵窗外,內部也使用磚統木製門栓,內部承載使用方形磚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頂架構。經多年修復,[[2011年]],委由[[淡水文化基金會]]負責再利用,風華再現,已成淡水重要參觀景點。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滬尾偕醫館.jpg|200px|left]]  [[滬尾偕醫館]]位在臺北縣[[淡水]]鎮馬偕街6號,緊鄰[[淡水禮拜堂]],屬於直轄市定古蹟。[[馬偕博士]]在[[1872年]]3月9日抵淡水後,即在其所租之寓所為人診療、供應西藥,不久又增加開刀、拔牙和住院等設施,由於西醫療效快,[[馬偕]]博士和其助手又熱忱,尤其是當時民眾廣為瘧疾所苦,馬偕博士的奎寧水(quinine)是特效藥而大受歡迎,因此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1879年]]住在美國底特律的馬偕夫人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捐贈美金3000元給淡水的[[馬偕博士]]做為建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滬尾偕醫館|'''更多內容''']]
+
[[Image:于右任墓園正面.JPG|300px|left]]  [[于右任墓園]],建於[[1964年]],位於新北市淡水區草麓段0002─0000地號國有土地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土地管理者。位於陽明山至淡水鎮公路線之中點(巴拉卡公路中段),緊鄰大屯自然公園。 ---[[于右任墓|'''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縣定古蹟碑.jpg|200px|left]]  '''[[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位在淡水鎮鼻頭街22號,[[淡水捷運站]]東側。此處包含數座大小不等的倉庫及昔日載運貨物、油料的火車月臺與鐵軌。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窗臺、門框架都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臺除厚重鐵窗外,內部也使用磚統木製門栓,內部承載使用方形磚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頂架構。經多年修復,[[2011年]],委由[[淡水文化基金會]]負責再利用,風華再現,已成淡水重要參觀景點。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更多內容''']]
+
[[Image:福佑宮20120325.jpg|300px|left]]  [[福佑宮]]位在淡水中正路200號,相傳建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福建泉州府七邑(七縣份),受不了異族統治和滿懷反清復明的志士相繼渡海來台,透過宗教性結社增進之間的團結,首先建廟,順迎供奉湄洲媽祖為庇蔭,是滬尾街上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早期移民渡海來臺灣,因此,先民對於海上守護神媽祖格外尊崇。[[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第三級古蹟,種類為寺廟。 ---[[福佑宮|'''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于右任墓園正面.JPG|200px|left]]  [[于右任墓園]],建於[[1964年]],位於新北市淡水區草麓段0002─0000地號國有土地上,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為土地管理者。位於陽明山至淡水鎮公路線之中點(巴拉卡公路中段),緊鄰大屯自然公園。 ---[[于右任墓|'''更多內容''']]
+
[[Image:淡水外僑墓園20131019.jpg|300px|left]]  [[淡水外僑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淡水外僑墓園|'''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福佑宮20120325.jpg|200px|left]]  [[福佑宮]]位在淡水中正路200號,相傳建於[[1732年]](清雍正十年),福建泉州府七邑(七縣份),受不了異族統治和滿懷反清復明的志士相繼渡海來台,透過宗教性結社增進之間的團結,首先建廟,順迎供奉湄洲媽祖為庇蔭,是滬尾街上最古老的廟宇之一。早期移民渡海來臺灣,因此,先民對於海上守護神媽祖格外尊崇。[[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市定第三級古蹟,種類為寺廟。 ---[[福佑宮|'''更多內容''']]
+
[[Image:淡水臺銀日式宿舍-左.jpeg|300px|left]]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興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最初是新松島旅館,民國30年([[1941年]])被台灣銀行收購,因為融合日式和西洋建築,民國100年([[2011年]])8月3日成為市定古蹟,已經有超過70年歷史。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淡水外僑墓園20131019.jpg|200px|left]]  [[淡水外僑墓園]]位於淡水真理街3巷與[[馬偕墓]]園以一牆隔開,於民國87年([[1998年]])8月29日公告為縣定古蹟。自從[[1860年]](咸豐10)開港通商以後,[[淡水]]成為國際港埠,清廷又准外國人得以在此地傳教、居住、購地、埋葬等,因此來臺經商、傳教的外國人不少,這些途經淡水的外國人或居住此地的外國人,若有人因故客死淡水的時候,有不少人就很自然地埋在淡水。 ---[[淡水外僑墓園|'''更多內容''']]
+
[[Image:馬偕墓園20131019.jpg|300px|left]]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建於西元[[1901年]](清光緒27年)[[馬偕]]辭世時,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馬偕墓|'''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淡水臺銀日式宿舍-左.jpeg|200px|left]]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興建於民國24年([[1935年]]),最初是新松島旅館,民國30年([[1941年]])被台灣銀行收購,因為融合日式和西洋建築,民國100年([[2011年]])8月3日成為市定古蹟,已經有超過70年歷史。 ---[[淡水臺銀日式宿舍|'''更多內容''']]
+
[[Image:重建街16號.JPG|200px|left]]  [[重建街16號]]街屋建築與[[重建街14號]]建築同樣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屋主世代經營漢藥房,服務淡水街及其週遭鄉鎮,在淡水醫療及醫藥史上有其象徵意義,「重建街16號」街屋因又與先前指定之「重建街14號」街屋不論建築形式、時代、起造者、歷史內涵和現貌都是一體。欲保存重建街14號,沒有理由不保存重建街16號。如此,可保存一小段崁頂古街屋之舊風貌。 ---[[淡水重建街16號街屋|'''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馬偕墓園20131019.jpg|200px|left]]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建於西元[[1901年]](清光緒27年)[[馬偕]]辭世時,至今已有一百餘年歷史,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馬偕墓|'''更多內容''']]
+
[[檔案:重建街14號.JPG|200px|left]]  「[[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與隔鄰的「[[重建街16號]]」同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在[[重建街]]的建築陸續拆除翻新的現況下,老街的風貌僅能由此少數的老屋來回顧歷史樣貌。此建築為老街僅存老建物之一,具有老街意象之指標意義。已被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本屋之左側鄰巷道,採光明亮,且室內高低隨地形變化,頗為少見。建物室內空間雖緊湊,但空間利用機能合理,以小空間做最高利用,具有早期街屋之特性,早期屋主[[陳其宗]]醫師在淡水地方有其聲望,值得保存其故居。 ---[[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option>
 
<option>
[[Image:重建街16號.JPG|200px|left]]  淡水鎮[[重建街16號]]街屋建築與[[重建街14號]]建築同樣位居古街的重要通道轉角點,為古街上坡與南下階梯通[[福佑宮]]的重要節點建築。此建築格局外觀整體上仍保有[[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始建風貌。 ---[[馬偕墓|'''更多內容''']]
+
<div style="float:left; width:300px; height: 220px; padding: 0 5px 0 0; margin: 0 10px 0px 0;">
 +
{|
 +
|-
 +
|
 +
{{#slideshow:
 +
<div>[[檔案:多田榮吉故居外貌.jpg|300px|left]]</div>
 +
<div>[[檔案:多田榮吉故居外門.jpg|300px|left]]</div>
 +
<div>[[檔案:多田榮吉故居-鬼瓦.jpg|300px|left]]</div>
 +
|id=bar2 refresh=5000
 +
}}
 +
|}</div>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為日治時期擔任[[淡水街長]]的[[多田榮吉]]私人宅邸,現今為直轄市定古蹟。
 +
 
 +
  創建於[[1937年]](日昭和12年),據稱[[多田榮吉]]還申請了自用自來水,成為全[[淡水]]、全臺第一戶接自來水的民宅。[[多田榮吉故居]]位於淡水馬偕街19號[[埔頂]][[烽火段]]地區,介於[[紅毛城]][[福佑宮]]之間、從[[滬尾偕醫館]]和[[淡水禮拜堂]]前往[[小白宮]]的路上,也可以從[[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前的天橋過去即可看到。 ---[[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更多內容''']]
 
</option>
 
</option>
</choose></font><p align='right'>'''更新日期:2014/05/18''' ({{TempEdit|景點介紹|編輯}})</p>
+
</choose></font><p align='right'>'''更新日期:2015/01/09''' ({{TempEdit|景點介紹|編輯}})</p>
 
</div><br>
 
</div><br>
 
<noinclude>[[分類:模板管理]]</noinclude>
 
<noinclude>[[分類:模板管理]]</noinclude>

於 2015年1月12日 (一) 13:50 的最新修訂

古蹟巡禮

牛津學堂2013.10.19.jpg
理學堂大書院2.jpg
  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校園裡)。係由馬偕博士創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因英文名為Oxford College,後世便以「牛津學堂」稱之,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亦曾作為淡江中學的臨時校舍。現為真理大學校史館,並由政府於1985年8月19日列為國定二級古蹟、古蹟類別為書院。 ---更多內容

更新日期:2015/01/09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