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歷史街區" 修訂間的差異
(→簡介) |
(→特色店屋) |
||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7 次修訂) | |||
行 2: | 行 2: | ||
[[檔案:剝皮寮街區20240314.jpg| thumb | 300px | right| 剝皮寮歷史街區]] | [[檔案:剝皮寮街區20240314.jpg| thumb | 300px | right| 剝皮寮歷史街區]] | ||
==簡介== | ==簡介== | ||
− | + | [[檔案:剝皮寮導覽地圖.jpg|left|300px|thumb|{{檔案:剝皮寮導覽地圖.jpg}}]] | |
− | [[檔案:剝皮寮導覽地圖.jpg| | ||
− | |||
[[艋舺]]剝皮寮老街及現在[[康定路]]173巷,[[老松國小]]南邊。[[廣州街]]以北,東到昆明街,西接[[康定路]],據推測剝皮寮市街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建立,從現在[[龍山寺]]旁的青草巷一直延伸至龍山國中附近的營盤口,是清末[[艋舺]]通往[[古亭]]的主要渠道,後來日本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劃,新闢了廣州街、康定路和昆明街,廣州街變成為主要幹道,商舖店家的門面只好全部轉向廣州街,173巷則變成小巷子,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多種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 | [[艋舺]]剝皮寮老街及現在[[康定路]]173巷,[[老松國小]]南邊。[[廣州街]]以北,東到昆明街,西接[[康定路]],據推測剝皮寮市街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建立,從現在[[龍山寺]]旁的青草巷一直延伸至龍山國中附近的營盤口,是清末[[艋舺]]通往[[古亭]]的主要渠道,後來日本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劃,新闢了廣州街、康定路和昆明街,廣州街變成為主要幹道,商舖店家的門面只好全部轉向廣州街,173巷則變成小巷子,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多種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 | ||
<br> | <br> | ||
− | + | <br> | |
− | + | <br> | |
+ | <br> | ||
+ | <br> | ||
<br> | <br> | ||
行 55: | 行 55: | ||
==特色店屋== | ==特色店屋== | ||
− | * | + | *消防池地圖與紅磚 |
− | * | + | *太陽製本所 |
− | * | + | 太陽製本所從日本時代就開始從事書本裝訂生意,三代傳承近百年,是台北市老字號的裝訂廠,印製過字典、漫畫、《故宮文物》月刊、《蔣總統哀思錄》等書。第一代的經營者前往日本學習裝訂,並且將學到的技術傳承下來。早期裝訂書籍的工作,主要依靠人力把印好的內頁進行裝訂,所以必須以豐富的經驗和俐落的手腳,才能正確又迅速的裝訂完成,一有疏忽就要重頭開始做,是很費工的行業。但也因為製作過程需要大量人力完成前置準備工序,所以常會請附近的鄰居把印好的紙張帶回家折,折好再送回來,藉此賺取勞務費用,成為當時盛行的家庭代工業。 |
− | * | + | 剝皮寮拆遷之後,太陽製本所遷至中和繼續經營,雖然往日樸拙的手工製本情況不再,附近居民協同摺書頁的合作分工也被機器取代,但太陽製本所在印刷裝訂業聚集的中和,找到了傳統與現代裝訂廠間的平衡點,秉持著製作精美書籍的信念而努力經營。 |
− | * | + | *日祥旅社 |
− | * | + | *威靈壇 |
− | * | + | 在台灣的廟會活動中,常出現的道士也就是師公,又分為紅頭師公和黑頭師公兩類。除了民間的喜事、喪事之外,廟宇進香、建醮、神明生日時也會有道士主持儀式,是道教中的關鍵角色。 |
− | * | + | 在康定路173巷7號的威靈壇,是被大家稱為「師公貴」的道壇,這可是一座非常知名的道壇,從日治時代到現在已經五代。從第二代高抱開始,就已經頗有名聲,不少道士出自這個門下,到了第三代高懋貴,被大眾叫做師公貴,法力高深、聲名遠播,所以師公貴的名稱也一直沿用到現在。 |
− | * | + | 小孩有時候遇到「囝仔著驚罵罵號」,但卻找不到原因時,家長們就會尋求道士協助收驚。而屬於「紅頭」師公系統的威靈壇,最知名的就是幫小孩收驚,除此之外驅邪避凶、補運改運、招財等這些許多信眾會選擇的信仰祈求,也都是威靈壇最為拿手的儀式項目。1999年後,威靈壇搬到廣州街98號2樓,在剝皮寮對面繼續為信眾服務,下次若是遇到民俗信仰的問題,就可以來威靈壇請教一下第五代傳人。 |
+ | *秀英茶室 | ||
+ | *永興亭 | ||
+ | *鳳祥浴室 | ||
+ | *章太炎故居 | ||
+ | *呂阿昌醫師宅 | ||
<br> | <br> | ||
行 92: | 行 97: | ||
*108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108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
:{{Map1|25.036838,121.5021648}} | :{{Map1|25.036838,121.5021648}} | ||
+ | |||
+ | ==參考資料== | ||
+ | *[https://www.bopiliao.taipei/About/Story#book7/page16 剝皮寮歷史街區] |
於 2024年11月15日 (五) 15:46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艋舺剝皮寮老街及現在康定路173巷,老松國小南邊。廣州街以北,東到昆明街,西接康定路,據推測剝皮寮市街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建立,從現在龍山寺旁的青草巷一直延伸至龍山國中附近的營盤口,是清末艋舺通往古亭的主要渠道,後來日本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劃,新闢了廣州街、康定路和昆明街,廣州街變成為主要幹道,商舖店家的門面只好全部轉向廣州街,173巷則變成小巷子,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多種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
地名與土地利用沿革[編輯]
清代的地契上曾以「福皮寮」、「福地寮」為這裡的地名,後來到了日治時代被改叫做「北皮寮街」,遂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諧音而變成了今天的「剝皮寮」,這條彎彎曲曲的街道是艋舺市街的特色,當時出於防禦和風水,接到多呈彎曲的樣子,街道兩旁店屋林立。
建築特色[編輯]
站在消防池廣場,面向康定路,以173巷為界,北面為清代時期的傳統店屋,清代傳統店屋為狹長型商店住宅,左右鄰居共用一牆壁,因商業活動興盛形成「前鋪後居」、「下鋪上居」的空間格局,而南側為日治時期的西式牌樓,台灣在日本時代進行市區改正計畫,陸續建了許多新式的街屋,外觀雖然是英式古典風的磚造建築,但一樓保留傳統的騎樓設計,屋頂也延用閩南式木構造,這種房子被叫作「牌樓厝」,街屋的立面裝飾有不同的花樣,剝皮寮老街的街屋立面相較大稻埕老街來說較為樸素。 南側廣州街的店面,當時店家為出入方便,增加面向,多成前後兩個店面,而原本彎曲的老街,也因日治時期市區改正,拆除超過指定線建築的部分,形成廣州街店面多是斜向空間的格局。
依附於腰牆上的花臺,多在開窗下方,臨康定路上的花臺多為三段式造型
特色店屋[編輯]
- 消防池地圖與紅磚
- 太陽製本所
太陽製本所從日本時代就開始從事書本裝訂生意,三代傳承近百年,是台北市老字號的裝訂廠,印製過字典、漫畫、《故宮文物》月刊、《蔣總統哀思錄》等書。第一代的經營者前往日本學習裝訂,並且將學到的技術傳承下來。早期裝訂書籍的工作,主要依靠人力把印好的內頁進行裝訂,所以必須以豐富的經驗和俐落的手腳,才能正確又迅速的裝訂完成,一有疏忽就要重頭開始做,是很費工的行業。但也因為製作過程需要大量人力完成前置準備工序,所以常會請附近的鄰居把印好的紙張帶回家折,折好再送回來,藉此賺取勞務費用,成為當時盛行的家庭代工業。 剝皮寮拆遷之後,太陽製本所遷至中和繼續經營,雖然往日樸拙的手工製本情況不再,附近居民協同摺書頁的合作分工也被機器取代,但太陽製本所在印刷裝訂業聚集的中和,找到了傳統與現代裝訂廠間的平衡點,秉持著製作精美書籍的信念而努力經營。
- 日祥旅社
- 威靈壇
在台灣的廟會活動中,常出現的道士也就是師公,又分為紅頭師公和黑頭師公兩類。除了民間的喜事、喪事之外,廟宇進香、建醮、神明生日時也會有道士主持儀式,是道教中的關鍵角色。 在康定路173巷7號的威靈壇,是被大家稱為「師公貴」的道壇,這可是一座非常知名的道壇,從日治時代到現在已經五代。從第二代高抱開始,就已經頗有名聲,不少道士出自這個門下,到了第三代高懋貴,被大眾叫做師公貴,法力高深、聲名遠播,所以師公貴的名稱也一直沿用到現在。 小孩有時候遇到「囝仔著驚罵罵號」,但卻找不到原因時,家長們就會尋求道士協助收驚。而屬於「紅頭」師公系統的威靈壇,最知名的就是幫小孩收驚,除此之外驅邪避凶、補運改運、招財等這些許多信眾會選擇的信仰祈求,也都是威靈壇最為拿手的儀式項目。1999年後,威靈壇搬到廣州街98號2樓,在剝皮寮對面繼續為信眾服務,下次若是遇到民俗信仰的問題,就可以來威靈壇請教一下第五代傳人。
- 秀英茶室
- 永興亭
- 鳳祥浴室
- 章太炎故居
- 呂阿昌醫師宅
參觀資訊[編輯]
開放時間[編輯]
街區:週二~週日 09:00~18:00
室內:週二~週日 09:00~18:00
休館:週一固定休館
交通資訊[編輯]
- 捷運板南線龍山寺站
3號出口右轉沿著康定路步行3分鐘
1號出口右轉沿著廣州街步行5分鐘
- 108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讀取地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