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 修訂間的差異
(→簡介)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簡介== | ==簡介== | ||
− | + | [[土城]]位於台北盆地之西南方,[[大漢溪]]的東岸,東北方與中和區交界,隔東南丘陵與[[新店區]]相鄰,南方接[[三峽區]],西方以大漢溪分隔與[[樹林區]]相望,西北方與[[板橋區]]相接。 | |
近年,土城區人口開始逐漸增長,根據日治時期1905年的人口普查開始至民國82年的調查後,土城鄉升格為土城市,現今的土城已超過20萬人居住。近年人口持續增加的原因為公共建設以及交通運輸的增設之完工後,北二高通過、捷運板南線延伸至土城、大型賣場進駐以及高科技工業園區設置,吸引許多人口移入土城。 | 近年,土城區人口開始逐漸增長,根據日治時期1905年的人口普查開始至民國82年的調查後,土城鄉升格為土城市,現今的土城已超過20萬人居住。近年人口持續增加的原因為公共建設以及交通運輸的增設之完工後,北二高通過、捷運板南線延伸至土城、大型賣場進駐以及高科技工業園區設置,吸引許多人口移入土城。 | ||
行 7: | 行 7: | ||
===市徽介紹=== | ===市徽介紹=== | ||
+ | 土城市徽表示[[大漢溪]]從水,與樹林相望,西南及東南為多山,良好天然的屏障(用綠色山),東北、西北為平地,故以前須築土牆以防蕃害(用藍色圈)。 | ||
+ | 水發源自山頭,而圖樣代表著追本溯源之意。有高山的氣勢、水流般的柔情,將陰、陽、山、水畫作一圓,延續該區的源源不絕的活動力及生命力。藍色圓圈代表太陽散發著熾熱的光芒,象徵該區的熱情。朝向多元化、進步、和諧、開放的目標前進。 | ||
+ | |||
+ | <gallery widths="200" heights="200"> | ||
+ | 檔案:土城市徽.jpg||left|{{檔案:土城市徽.jpg}} | ||
+ | </gallery> | ||
==地理環境== | ==地理環境== | ||
行 18: | 行 24: | ||
*擺接 | *擺接 | ||
− | + | 土城位於[[大漢溪]]與[[新店溪]]之交會處,當時只有平埔族擺接社散居各地,於是稱作該地為「擺接」,其範圍包含板橋、中和、永和、土城等區域。 | |
*淡水廳擺接堡 | *淡水廳擺接堡 | ||
行 28: | 行 34: | ||
*土城 | *土城 | ||
− | 乾隆元年(1736年) | + | 乾隆元年(1736年)拓墾擺接社時常發生漢蕃之爭,漢人為了順利拓墾,於現今的土城區公所、土城國小附近築建「土牆」作為防禦之用。「土城似若城池」乃相約稱之為『土城』。 |
===日治時期=== | ===日治時期=== | ||
− | === | + | *土城庄 |
+ | |||
+ | 民國9年(1920年)更改地方官制,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州下設市郡、郡下社街庄,當時為台北州海山郡土城庄。 | ||
+ | |||
+ | ===光復時期=== | ||
+ | |||
+ | *土城鄉 | ||
+ | |||
+ | 民國34年重新審視台灣地區的人口現況,釐訂行政區域,分設縣市、鄉鎮、縣轄市、區、村里等行政層級。日治時期台北州轄區在光復後劃分出台北市、基隆市,改設台北縣,原街庄改為鄉鎮,原制度之鄉鎮改為村里,因此本區從土城庄改為土城鄉。 | ||
+ | |||
+ | *土城市 | ||
+ | 民國82年總人口數超過15萬人,加上該地區交通便利,建設公司投資建設規劃,大量興建住宅,外來人口快速增加。民國74年修正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後,土城從鄉升格為直轄市。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https://www.tucheng.ntpc.gov.tw/ 新北市土城區公所] | ||
==相關連結== | ==相關連結== |
於 2020年8月7日 (五) 15:30 的最新修訂
簡介[編輯]
土城位於台北盆地之西南方,大漢溪的東岸,東北方與中和區交界,隔東南丘陵與新店區相鄰,南方接三峽區,西方以大漢溪分隔與樹林區相望,西北方與板橋區相接。
近年,土城區人口開始逐漸增長,根據日治時期1905年的人口普查開始至民國82年的調查後,土城鄉升格為土城市,現今的土城已超過20萬人居住。近年人口持續增加的原因為公共建設以及交通運輸的增設之完工後,北二高通過、捷運板南線延伸至土城、大型賣場進駐以及高科技工業園區設置,吸引許多人口移入土城。
市徽介紹[編輯]
土城市徽表示大漢溪從水,與樹林相望,西南及東南為多山,良好天然的屏障(用綠色山),東北、西北為平地,故以前須築土牆以防蕃害(用藍色圈)。
水發源自山頭,而圖樣代表著追本溯源之意。有高山的氣勢、水流般的柔情,將陰、陽、山、水畫作一圓,延續該區的源源不絕的活動力及生命力。藍色圓圈代表太陽散發著熾熱的光芒,象徵該區的熱情。朝向多元化、進步、和諧、開放的目標前進。
地理環境[編輯]
歷史發展[編輯]
明清時期[編輯]
- 擺接
土城位於大漢溪與新店溪之交會處,當時只有平埔族擺接社散居各地,於是稱作該地為「擺接」,其範圍包含板橋、中和、永和、土城等區域。
- 淡水廳擺接堡
康熙25年(1686年)將天興州改制為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將土城歸隸於淡水廳。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正式將土城改為淡水廳擺接堡。
清領時期的淡水廳擺接堡管轄17個庄,日治時期則管轄34個庄。
- 土城
乾隆元年(1736年)拓墾擺接社時常發生漢蕃之爭,漢人為了順利拓墾,於現今的土城區公所、土城國小附近築建「土牆」作為防禦之用。「土城似若城池」乃相約稱之為『土城』。
日治時期[編輯]
- 土城庄
民國9年(1920年)更改地方官制,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州下設市郡、郡下社街庄,當時為台北州海山郡土城庄。
光復時期[編輯]
- 土城鄉
民國34年重新審視台灣地區的人口現況,釐訂行政區域,分設縣市、鄉鎮、縣轄市、區、村里等行政層級。日治時期台北州轄區在光復後劃分出台北市、基隆市,改設台北縣,原街庄改為鄉鎮,原制度之鄉鎮改為村里,因此本區從土城庄改為土城鄉。
- 土城市
民國82年總人口數超過15萬人,加上該地區交通便利,建設公司投資建設規劃,大量興建住宅,外來人口快速增加。民國74年修正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後,土城從鄉升格為直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