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后宮"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Jason0820tw (對話 | 貢獻) |
|||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 | {{導覽條1|寺廟}} | ||
+ | |||
==歷史沿革== | ==歷史沿革== | ||
===艋舺新興宮=== | ===艋舺新興宮=== | ||
行 5: | 行 7: | ||
*興建年代: | *興建年代: | ||
乾隆十一年(1746): | 乾隆十一年(1746): | ||
− | 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淡水廳志]] | + | 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淡水廳志]]》 |
+ | |||
+ | 一在淡水艋舺渡頭;乾隆十一年建。《[[續修臺灣府志]]》 | ||
康熙二七年(1688)、乾隆六年(1741) | 康熙二七年(1688)、乾隆六年(1741) | ||
行 34: | 行 38: | ||
*弘法大師畫軸 | *弘法大師畫軸 | ||
*1792年鑄造古鐘 | *1792年鑄造古鐘 | ||
− | * | + | *[[1820年]]製八仙香爐 |
*原弘法寺石佛雕像 | *原弘法寺石佛雕像 | ||
==交通地圖== | ==交通地圖== |
於 2024年10月1日 (二) 00:38 的最新修訂
歷史沿革[編輯]
艋舺新興宮[編輯]
「新宇仰聖儀溯昔崇功亘七縣」、「興基祀母后而今易址仍萬華」
- 興建年代:
乾隆十一年(1746): 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淡水廳志》
一在淡水艋舺渡頭;乾隆十一年建。《續修臺灣府志》
康熙二七年(1688)、乾隆六年(1741)
乾隆五十七年(1792)、雍正十年(1732)。《臺灣日日新報》
- 沿革:
艋舺的行船業者合力於番薯市街(日治時期時為歡池市街,今貴陽街青山宮與環河北路間)建「新興宮」。 嘉慶八年(1813)火災焚燬。 道光五年(1825)重修,「艋舺三大廟門」。 昭和十八年(1943)日本政府以開闢防空道路為由,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
新高野山弘法寺[編輯]
- 真言宗高野派(高野山真言宗):
明治二十九年(1896)傳入,日本真言宗各派中勢力最大的一派,明治三十二年(1899)在艋舺新起街設布教所。
- 興建年代:
明治四十三年(1910)設立於「台北廳大加蚋堡台北艋舺新起橫街壹丁目貳番地」,為高野派之臺灣總本山。
戰後:從弘法寺到天后宮[編輯]
- 沿革:
日人歸國後被改為「慈光禪寺」 1948年教育局長黃啟瑞讓新興宮進駐慈光禪寺廟址 1952年改名「臺灣省天后宮」 1953年國際聯誼社失火,新興宮遭波及全毀,1959年重建正殿 1967年改名「臺北天后宮」
奉祀神祇[編輯]
文物[編輯]
- 弘法大師畫軸
- 1792年鑄造古鐘
- 1820年製八仙香爐
- 原弘法寺石佛雕像
交通地圖[編輯]
讀取地圖中...
參考資料[編輯]
建立者:明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