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淡水維基館
前往: 導覽搜尋
(荷治時期)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行 1: 行 1:
 +
[[北投大事記]]|[[北投人物錄]]|[[北投地景地貌]]
 
[[image:北投.jpg|right|thumb|500px|{{image:北投.jpg}}]]
 
[[image:北投.jpg|right|thumb|500px|{{image:北投.jpg}}]]
<br/>[[北投大事記]] | [[北投人物錄]] | | [[北投地景地貌]]
+
{{Youtube|yIDqst0uEyQ|400|right|綠光劇團《再會吧 北投》音樂會}}
----
 
 
==簡介==
 
==簡介==
  [[北投區]]是臺北市最北端的行政區,與新北市淡水區、金山區接壤。陽明山國家公園部份亦位於此區,有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北投全區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地形區,分別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區域的臺地,以及關渡平原區域。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為在南北長約10公里的距離內,可由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達幾乎與海平面齊平的關渡平原。地質地形特色也造就北投區的許多自然景觀資源,包括小油坑、竹子湖、龍鳳谷、硫磺谷、地熱谷、大屯山自然公園、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關渡自然公園等景點。
+
  [[北投區]]是臺北市最北端的行政區,與[[新北市淡水區]]、金山區接壤,[[陽明山國家公園]]部份亦位於此區,區內有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北投區的面積達56.8216平方公里,全區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地形區,分別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區域的臺地,以及關渡平原區域。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為在南北長約10公里的距離內,可由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達幾乎與海平面齊平的關渡平原。地質地形特色也造就北投區的許多自然景觀資源,包括小油坑、竹子湖、龍鳳谷、硫磺谷、地熱谷、大屯山自然公園、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關渡自然公園等景點。
  
  本區現有42里,827鄰,9萬6,777戶,25萬6,500人(至106年11月底止),係屬一融合住宅、工商、農牧綜合發展之地區。
+
  本區現有42里,827鄰,9萬6,777戶,25萬6,500人(至106年11月底止),係屬一融合住宅、工商、農牧綜合發展之地區。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史前時代===
 
===史前時代===
  北投地區早在距今6,5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共有15處,文化內涵豐富,從最早的大坌坑文化,到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以及距今最晚近的鐵器時代十三行晚期文化,另外,也有可能為平埔族舊社的遺址。
+
  北投地區早在距今6,5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共有15處,文化內涵豐富,有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以及鐵器時代十三行晚期文化等等。另外,也有可能為平埔族舊社的遺址。
 +
 
 
===荷治時期===
 
===荷治時期===
  北投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其中勢力最大且部落最多者為北投社,北投社人在17世紀西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紀錄中顯示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嗄嘮別社亦見於1654年地圖中。隨著漢人入墾,該二社清治時期應已併入北投社。
+
  北投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其中勢力最大且部落最多者為北投社,北投社人在17世紀西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紀錄中顯示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嗄嘮別社亦見於1654年地圖中。隨著漢人入墾,該二社清治時期應已併入北投社。北投地名源自凱達格蘭族語中的「女巫」(指的是母系社會中的女性祭祀師),凱達格蘭族北投社地區域分布於今日北投、關渡、唭哩岸、天母、石牌等地。根據昭和10年(1935年)的人口調查,嗄嘮別、頂北投與北投等地尚有平埔族54人,其他地方則已無平埔族跡。
北投地名源自凱達格蘭族語中的「女巫」(指的是母系社會中的女性祭祀師),凱達格蘭族北投社地區域分布於今日北投、關渡、唭哩岸、天母、石牌等地。
 
根據昭和10年(1935年)的人口調查,嗄嘮別、頂北投與北投等地尚有平埔族54人,其他地方則已無平埔族跡。
 
  
 
===清領時期===
 
===清領時期===
行 26: 行 25:
  
 
  清光緒元年(1875)裁撤淡水廳,增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3縣及基隆廳。北投區轄區為當時芝蘭二堡下轄之北投、嗄嘮別、牛稠內、山腳、頂北投、石牌唭哩岸、石牌山腳、紗帽坑、磺溪、下竹仔湖、上竹仔湖、后山上坪、鹿角坑等庄。
 
  清光緒元年(1875)裁撤淡水廳,增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3縣及基隆廳。北投區轄區為當時芝蘭二堡下轄之北投、嗄嘮別、牛稠內、山腳、頂北投、石牌唭哩岸、石牌山腳、紗帽坑、磺溪、下竹仔湖、上竹仔湖、后山上坪、鹿角坑等庄。
 +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日據時期,北投區歷經臺北縣轄下之芝蘭二堡(明治28年,1895)、臺北縣士林辨務署(明治30年,1897)、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明治31年,1898)、臺北廳士林支廳(明治34年,1901)之管轄,大正9年1920)改為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16年(1941)改制為北投街。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日據時期,北投區歷經臺北縣轄下之芝蘭二堡(明治28年,1895)、臺北縣士林辨務署(明治30年,1897)、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明治31年,1898)、臺北廳士林支廳(明治34年,1901)之管轄,大正9年1920)改為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16年(1941)改制為北投街。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民國34年(1945)11 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七星郡北投街役場,翌年1月成立北投鎮公所,屬臺北縣七星區管轄,隔年改隸淡水區。
 
*民國34年(1945)11 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七星郡北投街役場,翌年1月成立北投鎮公所,屬臺北縣七星區管轄,隔年改隸淡水區。
*民國38年(1949)劃歸草山管理局(1950 年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行政區仍屬於臺北縣(今新北市)。
+
*民國38年(1949)劃歸草山管理局([[1950年]]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行政區仍屬於臺北縣(今新北市)。
 
*民國56年(1967)7月1日臺北市升格直轄市,將北投鎮併入臺北市管轄,改為北投區,設北投區公所。
 
*民國56年(1967)7月1日臺北市升格直轄市,將北投鎮併入臺北市管轄,改為北投區,設北投區公所。
  
 +
==北投溫泉歷史==
 +
 北投的名字是取自平埔族語的北投Kipatauw,即是「女巫」的意思。傳聞是當地原住民發現北投的硫磺氣體,以為是女巫作法,北投亦因而得名,被原住民稱為「女巫的居住地」。
 +
 +
 在17世紀以來,關於北投的記載,都以硫磺開採為主,溫泉則被視為毒水,北投溫泉的開發利用,要從1896年開始。大阪人平田源吾於1895年來到臺灣基隆,懷著來臺掘取金礦成為大富翁的夢想。卻在旅途上處處碰壁,不但試掘請願書遭到軍政府的拒絕,在調查礦山時更受了傷,一切的挫折令他感到非常絕望。1895年正值臺灣戰亂時期,基隆甚至沒有醫生能為他治療,後來平田源吾聽聞臺北有一處溫泉之地,便沿著基隆河南下到北投。平田源吾在溫泉休養身心後,病情亦漸漸好轉康復。由於金礦的事業失敗告終,平田源吾便決定於北投經營溫泉旅館,隔年就買下當地人於溪邊的房子。平田源吾首將溫泉導入商業,其所開設之「天狗庵旅館」,為昔日之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同年八月,臺北軍政財務課長松本龜太郎,開設松濤園旅館。此後,以北投溫泉為號召的旅館紛紛興起,除泡湯外,也同時欣賞藝伎表演。
 +
 +
 早期的溫泉旅店,並非一般民眾可以消費,日本人所經營之旅店專供日本客戶,而臺灣人所經營之旅店則多服務北上洽商的商人,當地居民鮮少使用。北投居民為享受溫泉之樂,便於北投溪或各地溫泉湧出口,搭起臨時溫泉浴場,直至1905年,臺灣婦人慈善會的顧問長谷川謹介等人,成立浴場改良會,希望導引北投十八份莊礦嘴口湧出的溫泉,預建設一個衛生、清潔的公共浴場,供一般民眾使用,而居民也會在浴場附近種植花草樹木,共同建設一個更完美的環境。於是,公共溫泉浴場,漸漸地成為一般大眾消費、休閒的好去處。
 +
 +
<gallery widths="260" heights="200">
 +
File:硫磺谷01.jpg|硫磺谷
 +
File:天狗庵史蹟公園.jpg|天狗庵史蹟公園
 +
File:平田源吾01.jpg|平田源吾
 +
</gallery>
  
 
==參考資料與來源==
 
==參考資料與來源==
 
*[https://btdo.gov.taipei/cp.aspx?n=C253E3483E1646C6 台北市北投區公所]
 
*[https://btdo.gov.taipei/cp.aspx?n=C253E3483E1646C6 台北市北投區公所]
 +
*[http://www.taipeisprings.org.tw/tw/modules/pages/bthistory 台北市北投溫泉發展協會]
 +
*[https://www.travel.taipei/beitou/about 臺北旅遊網]
 +
*[https://www.taipeisprings.org.tw/tw/modules/pages/pingtianyuanwu 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
  
 
==相關連結==
 
==相關連結==
*[https://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8C%97%E6%8A%95%E6%BA%AB%E6%B3%89%E5%8D%9A%E7%89%A9%E9%A4%A8 北投溫泉博物館]
+
*[[北投溫泉博物館]]
 +
 
 +
[[zh:北投區]]
 +
[[en:Beitou District]]
 +
[[ja:北投区]]

於 2022年11月15日 (二) 07:21 的最新修訂

北投大事記北投人物錄北投地景地貌

== 授權條款 ==
Alt text
CC-BY-SA授權,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以相同方式分享
  • 影片描述:綠光劇團《再會吧 北投》音樂會
  • 影片來源:YouTube

簡介[編輯]

  北投區是臺北市最北端的行政區,與新北市淡水區、金山區接壤,陽明山國家公園部份亦位於此區,區內有著名的北投溫泉及關渡風景區。北投區的面積達56.8216平方公里,全區大致可區分為三大地形區,分別為大屯火山群、平原山麓區域的臺地,以及關渡平原區域。北投地形的一大特色為在南北長約10公里的距離內,可由海拔1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達幾乎與海平面齊平的關渡平原。地質地形特色也造就北投區的許多自然景觀資源,包括小油坑、竹子湖、龍鳳谷、硫磺谷、地熱谷、大屯山自然公園、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關渡自然公園等景點。

  本區現有42里,827鄰,9萬6,777戶,25萬6,500人(至106年11月底止),係屬一融合住宅、工商、農牧綜合發展之地區。

歷史沿革[編輯]

史前時代[編輯]

  北投地區早在距今6,5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目前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共有15處,文化內涵豐富,有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以及鐵器時代十三行晚期文化等等。另外,也有可能為平埔族舊社的遺址。

荷治時期[編輯]

  北投區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其中勢力最大且部落最多者為北投社,北投社人在17世紀西荷時期已開始以硫磺與外人交換日用品。唭哩岸社在1654年的紀錄中顯示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嗄嘮別社亦見於1654年地圖中。隨著漢人入墾,該二社清治時期應已併入北投社。北投地名源自凱達格蘭族語中的「女巫」(指的是母系社會中的女性祭祀師),凱達格蘭族北投社地區域分布於今日北投、關渡、唭哩岸、天母、石牌等地。根據昭和10年(1935年)的人口調查,嗄嘮別、頂北投與北投等地尚有平埔族54人,其他地方則已無平埔族跡。

清領時期[編輯]

  清康熙52年(1713)鄭珍、賴科、朱焜侯、王謨等人,以「陳和議」戶名,請墾北投庄、海山庄、坑仔口,漢人開始大規模拓墾北投。雍正、乾隆年間,七星墩圳、八仙圳與唭哩岸圳等水利設施開鑿,乾隆年間唭哩岸街發展成淡北最早的街肆,是北投的政治、商業中心。石牌地區於雍正、乾隆之初,漢人墾民與平埔族人因土地問題時起爭端,乾隆年間淡水同知曾曰瑛於埔漢交界處立界碑,以絕埔漢爭域,遂有石牌地名。

  嗄嘮別(關渡)地區於清康熙54年(1715),通事賴科鳩集北投住民,將天妃廟(今關渡宮)易茅以瓦,可知康熙末年漢人已開墾淡水、關渡一帶有成。北投地區早期漢人移民祖籍地及區域分布,在平原地帶漳泉移民混雜,但又以泉州同安人為多;山區頂北投、竹子湖區域,則以泉州安溪移民為多。北投區在荷西與鄭氏時期,荷蘭設置半自治型態的「地方集會」之中,境內的唭哩岸與北投二社,屬「淡水集會區」管轄;鄭氏時期則設置天興縣,並以「上淡水通事」管理臺北地區。

行政沿革[編輯]

清領[編輯]

  清康熙22年(1683)年8月,清帝國領有臺灣,北投區最初隸屬臺灣府下轄之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歸彰化縣下增設淡水海防廳(亦稱淡水廳)管轄,雍正9年(1731)起至1875年間,歸淡水廳下轄八里坌巡檢司(1768 年改為新莊巡檢,1790 年新莊巡檢改升為新莊縣丞)管轄。

  清光緒元年(1875)裁撤淡水廳,增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3縣及基隆廳。北投區轄區為當時芝蘭二堡下轄之北投、嗄嘮別、牛稠內、山腳、頂北投、石牌唭哩岸、石牌山腳、紗帽坑、磺溪、下竹仔湖、上竹仔湖、后山上坪、鹿角坑等庄。

日治時期[編輯]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日據時期,北投區歷經臺北縣轄下之芝蘭二堡(明治28年,1895)、臺北縣士林辨務署(明治30年,1897)、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明治31年,1898)、臺北廳士林支廳(明治34年,1901)之管轄,大正9年1920)改為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昭和16年(1941)改制為北投街。

中華民國[編輯]

  • 民國34年(1945)11 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七星郡北投街役場,翌年1月成立北投鎮公所,屬臺北縣七星區管轄,隔年改隸淡水區。
  • 民國38年(1949)劃歸草山管理局(1950年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行政區仍屬於臺北縣(今新北市)。
  • 民國56年(1967)7月1日臺北市升格直轄市,將北投鎮併入臺北市管轄,改為北投區,設北投區公所。

北投溫泉歷史[編輯]

 北投的名字是取自平埔族語的北投Kipatauw,即是「女巫」的意思。傳聞是當地原住民發現北投的硫磺氣體,以為是女巫作法,北投亦因而得名,被原住民稱為「女巫的居住地」。

 在17世紀以來,關於北投的記載,都以硫磺開採為主,溫泉則被視為毒水,北投溫泉的開發利用,要從1896年開始。大阪人平田源吾於1895年來到臺灣基隆,懷著來臺掘取金礦成為大富翁的夢想。卻在旅途上處處碰壁,不但試掘請願書遭到軍政府的拒絕,在調查礦山時更受了傷,一切的挫折令他感到非常絕望。1895年正值臺灣戰亂時期,基隆甚至沒有醫生能為他治療,後來平田源吾聽聞臺北有一處溫泉之地,便沿著基隆河南下到北投。平田源吾在溫泉休養身心後,病情亦漸漸好轉康復。由於金礦的事業失敗告終,平田源吾便決定於北投經營溫泉旅館,隔年就買下當地人於溪邊的房子。平田源吾首將溫泉導入商業,其所開設之「天狗庵旅館」,為昔日之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同年八月,臺北軍政財務課長松本龜太郎,開設松濤園旅館。此後,以北投溫泉為號召的旅館紛紛興起,除泡湯外,也同時欣賞藝伎表演。

 早期的溫泉旅店,並非一般民眾可以消費,日本人所經營之旅店專供日本客戶,而臺灣人所經營之旅店則多服務北上洽商的商人,當地居民鮮少使用。北投居民為享受溫泉之樂,便於北投溪或各地溫泉湧出口,搭起臨時溫泉浴場,直至1905年,臺灣婦人慈善會的顧問長谷川謹介等人,成立浴場改良會,希望導引北投十八份莊礦嘴口湧出的溫泉,預建設一個衛生、清潔的公共浴場,供一般民眾使用,而居民也會在浴場附近種植花草樹木,共同建設一個更完美的環境。於是,公共溫泉浴場,漸漸地成為一般大眾消費、休閒的好去處。

參考資料與來源[編輯]

相關連結[編輯]